绥阳县X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二学生实验探究_凸透镜成像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提问 :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
生 :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 , 质量越大 , 动能越大.
教师用同一个钢球演示实验二 ,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步骤一 : 教师让钢球从比拟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步骤二 : 教师让钢球从比拟高的位置滚下来 , 到达水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 , 木块被推得更远.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 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
2. 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式
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式.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 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已有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Flash动画模拟实验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巧学妙记”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呼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蝴蝶杯显影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高效课时通》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⑴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⑶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
方法
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 何不同?
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
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照相机成像时离镜头较远,幻灯机成像时离镜头较近,放大镜成像时离凸透镜最近。
【前置补偿】认识物距(u)和像距(v)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式二 : 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 :
师 很好 , 同学们从方式一分类中 , 发现一些物体运动时具有能量 , 另外一些物体尽管静止 , 但也储存了能量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引出动能和势能〕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生 : 正在行驶的汽车具有动能 , 空中飞行的鸟具有动能.
二、学情分析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 , 动能越大.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 , 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1.u=f 不成像
2.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
3.u=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物异侧
4.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物异侧
5. f<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物异侧
【成果展示】
1. u>f时成倒立像,u<f成正立像,所以焦点是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
2.u>f时成实像,u<f 成虚像,所以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实像都是倒立的在异侧,虚像都是正立的在同侧。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物距。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
【过渡】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实验进行证明,下面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引导思考】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请说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a)没酒水时,蝴蝶图片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b)注入酒水后,酒水和凸透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 ,使蝴蝶图片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蝴蝶杯显影光路图。
【盘点收获】
引导回顾实验探究过程,盘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堂检测】
同步试题
以“蝴蝶杯显影”这一神奇现象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进行新课]
能量
师一个物体能够対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 简称能 , 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 , 也是焦耳〔J〕.下面请大家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种类的能量 ?
生1 : 生活中常见的能量有电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热能等.
生2 : 我所知道的还有化学能、核能.
师 很好 , 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 , 人们就是利用能量来做功的 ,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事例中的能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能、势能的事例〕
(1)实验记录表格应有表头,能体现出所有需要记录的数据、现象以 及实验次数。
(2)实验记录表格中有关测量的数据应标明单位。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进行实验】下面请同学们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调节光屏分别找到像,观察像的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像距及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内。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 ,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 并思考 : 小球対木块做功了吗 ?
实验操作 : 让一个小球沿桌面滚动 , 撞击木块 , 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生 : 做了功.
师 小球能够対外做功 , 它有能量吗 ?
生 : 〔齐声回答〕当然有能量.
师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能量?有什么特点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求焦距:成等大实像时,f= u
3.某同学实验时用白纸遮住了部分透镜,还能成完整的像吗?像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知:仍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4.某同学实验时 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可以将蜡烛怎样移动?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可知:蜡烛向上移动。
【蝴蝶杯显影释疑】
1.结构
2.显影原理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 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 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3.如何能更加方便的测出物距和像距?
【 演示3】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标尺的50cm处,调节蜡烛和光屏改变物距和像距。引导学生口算出物距、像距的大小。
4.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指导】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删减和补充,并强调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通过观看“蝴蝶杯显影”的神奇现 象,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提出问题
【复习提问】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何特点?
师 请同学们思考在②③④⑤中的物体中 , 它们有些物体尽管静止 , 但也储存了能量 , 它们是如何获得能量的 ?
学生很快发现②与④有一定的高度 ; ③与⑤发生了形变.
教师点评 : 在地球外表附近与高度相关的能称为重力势能 , 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弹性势能.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平时观察注意到 , 在发生交通事故时 , 汽车高速行驶和低速行驶撞上障碍物时的破坏程度是差别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示 : 可仿照教材P67【实验]进行探究〕
【引导点拨】本次探究,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呢?请大家讨论并分析。
1.如何保证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 演示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要求学生调节。
2.如何找到像的位置?
【演示2】
(1)点燃蜡烛,移动光屏找到蜡烛烛焰清晰的像确定像的位置,并要求学生找到像的位置。
(2)移近蜡烛,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虚像,并要求学生观察虚像。
师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 , 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 , 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 , 推动木块做功 , 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大小.〔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教师演示实验一 ,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步骤一 : 教师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步骤二 : 教师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 , 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 到达水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 , 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 , 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 , 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通过复习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各自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为 学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依据
前置补偿物距、像距,为提出问题时正确、简洁表述做铺垫
让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以及需要记录的现象和数据,解决实验中会影响学生实验的难点或疑惑点,为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扫清障碍。
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多组实验总结成像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像距通过多媒体展示,收集的数据更多,数据分析更具说服力。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 , 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 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教具准备]斜面〔光滑的长木板〕、 钢球〔大、小钢球各一个〕、 木块、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有关功率的知识 , 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対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 , 加强学生対知识的巩固.
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年级
八
科目
物理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2.3.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 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巧学妙记】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 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六)评估交流
1.当u=f时,凸透镜为什么不成像?有什么应用?
学生:物体在焦点上,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故不成像,可获得平行光。还可测焦距。
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你能否利用这一规律测量一未知凸透镜的焦距?
3. u>2f时成缩小像,u<2f时成放大像,所以2f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4.(1) u>f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2)u<f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5. u>2f,照相机
f<u<2f, 投影仪
u<f, 放大镜
【规律提升】
用PPT课件播放凸透镜成像的Flash 动画,模拟物距不同时的成像情况及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规律。
事例 : ①汹涌的洪水冲击泥石流前行 ;
②树枝上的苹果 ;
③拧紧发条的玩具车 ;
④提起在高处的打桩机重锤 ;
⑤被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弯的弓 ;
⑥行驶的汽车.
师 上面的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 , 请大家分析、讨论并提出分类的方案 , 说出你的依据.〔提示学生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
生 : 〔讨论中〕方式一 : 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 :
【成果展示】在学生实验结束后,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
【收集数据】
1.在实验过程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不同正倒、大小、虚实的像?
2.当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不同时,所对应的物距、像距分别是多少?
将学生列出的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以及所对应的物距、像距的大小输入电脑,通过大屏幕展示。
(五)分析和论证
生 :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 , 质量越大 , 动能越大.
教师用同一个钢球演示实验二 ,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步骤一 : 教师让钢球从比拟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步骤二 : 教师让钢球从比拟高的位置滚下来 , 到达水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 , 木块被推得更远.
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 , 并能识别具有动能和势能物体的事例.
2. 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式
1.熟练掌握分类法、控制变量法等具体的研究方式.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 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已有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Flash动画模拟实验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进一步理解,通过“巧学妙记”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呼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蝴蝶杯显影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高效课时通》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⑴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⑶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
方法
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 何不同?
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
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照相机成像时离镜头较远,幻灯机成像时离镜头较近,放大镜成像时离凸透镜最近。
【前置补偿】认识物距(u)和像距(v)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式二 : 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 :
师 很好 , 同学们从方式一分类中 , 发现一些物体运动时具有能量 , 另外一些物体尽管静止 , 但也储存了能量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引出动能和势能〕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生 : 正在行驶的汽车具有动能 , 空中飞行的鸟具有动能.
二、学情分析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 , 动能越大.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 , 并进行总结和板书.
1.u=f 不成像
2.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物同侧
3.u=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物异侧
4.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物异侧
5. f<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物异侧
【成果展示】
1. u>f时成倒立像,u<f成正立像,所以焦点是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
2.u>f时成实像,u<f 成虚像,所以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实像都是倒立的在异侧,虚像都是正立的在同侧。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物距。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
【过渡】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实验进行证明,下面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器材主要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引导思考】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请说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a)没酒水时,蝴蝶图片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b)注入酒水后,酒水和凸透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 ,使蝴蝶图片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蝴蝶杯显影光路图。
【盘点收获】
引导回顾实验探究过程,盘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堂检测】
同步试题
以“蝴蝶杯显影”这一神奇现象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进行新课]
能量
师一个物体能够対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 简称能 , 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 , 也是焦耳〔J〕.下面请大家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种类的能量 ?
生1 : 生活中常见的能量有电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热能等.
生2 : 我所知道的还有化学能、核能.
师 很好 , 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 , 人们就是利用能量来做功的 ,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事例中的能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能、势能的事例〕
(1)实验记录表格应有表头,能体现出所有需要记录的数据、现象以 及实验次数。
(2)实验记录表格中有关测量的数据应标明单位。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进行实验】下面请同学们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的不同位置,调节光屏分别找到像,观察像的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像距及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内。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 ,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 并思考 : 小球対木块做功了吗 ?
实验操作 : 让一个小球沿桌面滚动 , 撞击木块 , 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生 : 做了功.
师 小球能够対外做功 , 它有能量吗 ?
生 : 〔齐声回答〕当然有能量.
师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能量?有什么特点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求焦距:成等大实像时,f= u
3.某同学实验时用白纸遮住了部分透镜,还能成完整的像吗?像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知:仍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
4.某同学实验时 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可以将蜡烛怎样移动?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可知:蜡烛向上移动。
【蝴蝶杯显影释疑】
1.结构
2.显影原理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 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 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3.如何能更加方便的测出物距和像距?
【 演示3】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标尺的50cm处,调节蜡烛和光屏改变物距和像距。引导学生口算出物距、像距的大小。
4.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指导】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删减和补充,并强调设计实验记录表格的注意事项: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通过观看“蝴蝶杯显影”的神奇现 象,激趣设疑,引入新课。
【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提出问题
【复习提问】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何特点?
师 请同学们思考在②③④⑤中的物体中 , 它们有些物体尽管静止 , 但也储存了能量 , 它们是如何获得能量的 ?
学生很快发现②与④有一定的高度 ; ③与⑤发生了形变.
教师点评 : 在地球外表附近与高度相关的能称为重力势能 , 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弹性势能.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平时观察注意到 , 在发生交通事故时 , 汽车高速行驶和低速行驶撞上障碍物时的破坏程度是差别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示 : 可仿照教材P67【实验]进行探究〕
【引导点拨】本次探究,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呢?请大家讨论并分析。
1.如何保证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 演示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要求学生调节。
2.如何找到像的位置?
【演示2】
(1)点燃蜡烛,移动光屏找到蜡烛烛焰清晰的像确定像的位置,并要求学生找到像的位置。
(2)移近蜡烛,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虚像,并要求学生观察虚像。
师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 , 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 , 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 , 推动木块做功 , 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大小.〔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教师演示实验一 ,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步骤一 : 教师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步骤二 : 教师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 , 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 , 到达水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 , 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 , 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 , 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通过复习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各自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为 学生的合理猜想提供依据
前置补偿物距、像距,为提出问题时正确、简洁表述做铺垫
让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以及需要记录的现象和数据,解决实验中会影响学生实验的难点或疑惑点,为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扫清障碍。
通过分组实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多组实验总结成像性质并将对应的物距、像距通过多媒体展示,收集的数据更多,数据分析更具说服力。
2.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的过程中 , 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 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
【教具准备]斜面〔光滑的长木板〕、 钢球〔大、小钢球各一个〕、 木块、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有关功率的知识 , 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対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 , 加强学生対知识的巩固.
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年级
八
科目
物理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2.3.5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 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巧学妙记】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 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六)评估交流
1.当u=f时,凸透镜为什么不成像?有什么应用?
学生:物体在焦点上,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故不成像,可获得平行光。还可测焦距。
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你能否利用这一规律测量一未知凸透镜的焦距?
3. u>2f时成缩小像,u<2f时成放大像,所以2f是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
4.(1) u>f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2)u<f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5. u>2f,照相机
f<u<2f, 投影仪
u<f, 放大镜
【规律提升】
用PPT课件播放凸透镜成像的Flash 动画,模拟物距不同时的成像情况及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规律。
事例 : ①汹涌的洪水冲击泥石流前行 ;
②树枝上的苹果 ;
③拧紧发条的玩具车 ;
④提起在高处的打桩机重锤 ;
⑤被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弯的弓 ;
⑥行驶的汽车.
师 上面的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 , 请大家分析、讨论并提出分类的方案 , 说出你的依据.〔提示学生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
生 : 〔讨论中〕方式一 : 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 :
【成果展示】在学生实验结束后,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小组的实验数据。
【收集数据】
1.在实验过程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不同正倒、大小、虚实的像?
2.当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不同时,所对应的物距、像距分别是多少?
将学生列出的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以及所对应的物距、像距的大小输入电脑,通过大屏幕展示。
(五)分析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