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的黄河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河流域的黄河时代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精装本)》 2020年第5期
郭恒茂
今天,我们要说说“那些年”黄河在海河流域的一些事儿。
你可能好奇了,黄河不是从山东入海吗,不经过海河流域。
对的,黄河现在是从山东
入渤海。
这条河道是形成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当时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西北的铜瓦厢决口,数股漫流,其中最大的一支出东明县,经濮阳、范县,至张秋穿过运河,再把原来大清河
走的线路“据为己有”,最终由利津牡蛎嘴入渤海,后逐步发展成现在的黄河河道。
那到底是什么时候黄河流经海河流域的?
距今5000年左右,海河流域是高温、多雨的气候。
当时的河北平原上,紧临太行山的东侧,有一个南北陆路大通道,大致就是今天京广铁路一线的位置。
这个南北陆路大通道再往东,邢台市境内的大陆泽—宁晋泊、保定市境内的白洋淀—文安洼和天津市境内的七里海—黄
庄洼,这几个大洼地彼此是连通的,中间没有陆地,南北形成浩浩荡荡的一片汪洋。
今天,大
陆泽—宁晋泊已经逐渐干涸消失了,只留下了地名,其他两个洼地还在,但水量却“捉襟见肘”了。
再继续往北,今天津所在地区是一片茫茫大海,当时的海岸线在今天的天津西面的霸州、
文安一带。
换句话说就是,今天的霸州、文安以东地区在当时都是一片汪洋。
你可能说了,有证据吗?有。
从今天的天津市大港区甜水井、大苏庄、树园子,向南
至河北省黄骅市的前苗庄、翟庄子这一条线,有一道由贝壳堆积成的长堤,人称贝壳堤。
这道
贝壳堤是目前发现的天津市最外围的(第四道)一道“海岸线”,经考古年代测定距今5000年左右。
黄河就是这样,从河南省浚县的大伾山流出,向东北方向,依次经过大陆泽—宁晋泊、白
洋淀—文安洼的南北一条大的汪洋地带,向东经今天的黄骅入渤海。
这个时候不存在海河那73公里的干流,当然也没有海河水系的概念。
此时的海河水系各支流,比如漳河,是作为黄河的支流,随黄河一起入海的。
而其他
支流,如滹沱河大致在静海县以南入海,大清河在今天津海河入海,永定河、北运河在天津北
郊独流入海。
也就是说,各个支流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那么一块强磁铁把它们
吸附到一起。
上面我们说的黄河在华北平原的走向,源出于《汉书·地理志》,因而历史地理学家
称其为“汉志河”。
时间来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大禹治水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气候转冷,上游地区植被减少,因而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地区。
在完成运沙造陆的同时,也导致
了下游河道的河床逐步淤高,因而决口、改道也时常发生。
《史记·河渠书》说:“故导河自
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伾。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
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意思是说,这一时期,“汉志河”上游来
水地势高、水量大,下游经过千年的行洪,淤塞严重,难以承受,因而又开了一条河以分泄黄
河洪水。
关于这条河,《尚书·禹贡》记载是:“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
逆河,入于海。
”这里提到的“降水”就是现在的漳河,而“大陆”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大陆泽—宁晋泊,也就是说这条河从大伾山和前面的“汉志河”分流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向东北流去,沿途吸纳了漳河,又经过了大陆泽—宁晋泊一带,又向北至今天的衡水市深州附近,就像
树干上延伸出的枝杈一样形成更多的水头,流向大海。
由于这条黄河的走向源出于《尚书·禹贡》,因而,历史地理学家称其为“禹贡河”。
在这个基础上,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经过研究《山海经》并用《水经》《水经注》
等著作做辅助,考证出另一条称为“山经河”的黄河河道。
这条“山经河”在深州以上的走向,和“禹贡河”保持一致,只是“禹贡河”在衡水市深州以下分散为更多的水头分别入海,而山
经河走向却较为明确,它自今天的深州以下吸纳了滹沱河之后,经今天的保定市蠡县、清苑等地,再折向东流,经今天的安新、霸州等地的白洋淀—文安洼,又东流至今天津市区入渤海。
你发现了没有,“山经河”似乎是“禹贡河”下游延伸出的众多水头的那个主流,你
有没有兴趣去考证一番呢?还有,“山经河”从天津入渤海,“汉志河”从临近天津的黄骅入
渤海,它们为什么都从这里入渤海?
你肯定会说,因为这里地势低洼。
对,我们常说水往低处流,这里确实地势很低,即
便是现在,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黄庄洼海拔还在0.3至1米的范围,地下水位仅1.3米。
时间继续向前推移,天津一带的海岸线也继续向东推移,当然这都要归功于黄河强大
的输沙造陆功能。
据统计,黄河每年向海洋输送的泥沙达到了12亿吨,平均每年“制造”陆地大约23平方公里。
当然这些变成的陆地都位于地势低洼的近海地区,可能去年还是一片茫茫水面,今年
就变成了浅滩陆地,所谓沧海变桑田就是这个道理。
黄河就像一个赶海的人,让渤海的海岸线一步步向东退去。
于是,我们看到了天津市的第三道贝壳堤。
这道贝壳堤北起今天津市东丽区草荒垛、张贵庄,向南经崔家码头、巨葛庄、中塘直
至薛卫台一带,是距今3800年左右的古海岸线。
这道贝壳堤上曾发现战国时代的遗址多处,也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铁制工具、铜剑、刀币等遗物。
根据第三道贝壳堤上的遗物,历史地理学家
认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海岸线”。
据史书记载,距今2300年左右的战国中叶,位于“汉志河”下游的齐国、赵国与魏国为防水患,分别在距河道12.5公里处修筑堤防,两堤相距25公里。
由于堤防距离远,即便洪水来时,也大多在堤防内游荡,从此黄河有了较为固定的单一河道。
“汉志河”与“禹贡河”“山
经河”二股并流或者三股并流的状态逐渐消失。
随着黄河“专注”于“汉志河”,天津也不再
是黄河的下游河段,开始向海河干流的模样进行转变。
海河干流的雏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黄河与渤海的一次次交锋过后,渤海最终向后退却了。
泥沙是黄河从千里外的上游
带给下游的礼物,水大沙多,水缓沙停,沙子就这样追随着黄河的行走路径,从上游来到下游,一粒粒,一层层,最终停滞在海浪曾经拍打的地方,进而形成一片片的浅滩陆地。
然而,黄河
终归是要有水道的,也终归是要走向大海的。
于是,黄河在新塑造的土地上,规划了自己的入
海水道。
若干年后,黄河远走他乡,在海河水系众水汇聚之时,这条原本由黄河开拓的入海水
道便成了海河的入海尾闾,也就是海河干流。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一带决口改道,经濮阳、平原、济南,至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一带入渤海。
如果我们把之前提到的黄河从今天的河北省黄骅市、天津市入海,称为黄河北道的话,那
么从山东省入海,就是黄河的中道。
这次黄河决口改道,正是王莽主政时期。
王莽的老家在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决口改道后河水东流,他老家元城的祖坟便可免于水患,于是,他便下令决口处不加封堵,任
由黄河东流。
这次改道,黄河除了带走今卫河上源的大沙河、淇河外,其他如洹河、漳河等原本汇
入黄河的“小兄弟”都没有带走。
于是,海河水系的各个支流,又回到了“各自为政”的状态,只是此时的海河干流已经具备使用条件了。
时间来到了三国时期。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攻打袁绍,在今河南省浚县淇门镇一带,修筑枋堰,使原本入黄河的淇河水进入白沟河,白沟河下入清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漳卫南运河河道。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打北方的乌桓,又以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木门镇附近的
滹沱河为起点,开挖全长50余公里的平虏渠,向北通至今天的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的泒水附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南运河青县至静海段,沟通了滹沱河与泒河两条大河。
当时滹沱河与清水在
青县木门镇交汇,而泒水源出山西,由今天的海河干流入海。
同时,曹操又在今天津市武清区
一带开凿泉州渠,沟通滹沱河和白河。
又引白河向东,与今天的滦河相通,称为新河。
这样,
淇河、白沟、清水、滹沱河、泒河、白河、滦河进行了贯通,从今天的天津市海河干流入海,
初步形成海河水系。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又开利漕渠,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运,将漳河
进一步纳入海河水系。
此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曹彪开白马渠沟通漳河与滹沱河。
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凿滹沱新河入泒水。
这些人工运河的挑挖,使各河流暂时有了串联沟通,形成了众水归一的局面。
海河水
系就这样形成了。
海河水系的贯通,一要归功于黄河,虽然此时的黄河已“远走他乡”,却为海河水系
的形成提供了入海水道。
二要归功于曹操,虽然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为了运送粮草,但却促进
了一大张水利运输网的快速形成。
然而,这张水利运输网并没有越织越大,到北魏时期便被捅破了。
在这张水利运输网织好后的一个时期,战争结束了,海河流域所在的地区实现了局部
统一,迎来了短暂和平。
这个时候,没有人再站出来强力维系这张网,组成这张网的河流便在
自然力的驱使下,回归了“各自为政”的原始状态。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三国演义》开篇的话,用在这里也是合适的。
海河水系解体状态持续了不足100年,历史进入了隋朝。
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为了攻打高丽,为了运输粮草,动用河北人口百余万开挖
永济渠。
永济渠南接沁水,向北至今浚县淇门镇,又利用三国时的白沟,再向北利用漳河,再
向北利用滹沱河、拒马河等水源,至今天的天津军粮城一带入海。
为什么从军粮城这里入海呢?因为这里是隋唐时期的渤海海岸线。
前面我们说到了天津市
的第四道、第三道贝壳堤,那第二道贝壳堤就位于军粮城一带。
它北起今天津市东丽区白沙岭、军粮城,向南经泥沽、邓岭子、上沽林、马棚口,堆积物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
军粮城的名字就是源于囤积、储备粮草之地而得名。
当然,粮草运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此
时的北运河也流经军粮城入海。
囤积在这里的粮草,可以沿当时的北运河逆流而上,直到今天
的通州一带,再利用永定河故道(今凉水河)运到涿郡(今北京)。
可以看出,当时的军粮城一带是永济渠、滹沱河、北运河的入海口,故又称为三会海口。
于是,海河水系又一次因战争的需要而形成了。
只是织就海河运输网的人由曹操变成了隋炀帝
罢了。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宋代。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回来了。
这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在河北青县一带汇入今南运河,至天津市入海,称为黄河北流。
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又在魏县第六埽(今河南南乐西)决口,向东流经一
段西汉故道后入马颊河入渤海,称为黄河东流。
关于黄河北流与东流的取舍问题,北宋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直至北宋灭亡,也没弄
个定论。
直到80年后的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情况才发生变化。
而这80年间,黄河北流48年,东流16年,二股并流15年。
大体上还是以北流天津入海为主。
大致就是在这一时期,靠近现在海岸线的天津的第一道贝壳堤出现了,无疑,这仍是
黄河赶海造陆的功劳。
这道贝壳堤以现在的海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在高上堡至蛏头沽
一线,南段在东大沽至高沙岭一线,遗留物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明末清初时便有人居住。
时间再回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这一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的侵扰,借
用古人“以水代兵”的办法,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扒开黄河堤防,用漫流的黄河水来
延缓敌人进攻的步伐。
然而,这一决口,却引发了黄河的历史大改道,黄河水顺着河南、山东
的边界一带流入巨野泽,再入泗水,进而占据了淮河的入海水道而汇入黄海。
之前,我们说黄河从河北省黄骅市、天津市入海,称为黄河北道。
从山东省入海,就是黄
河的中道。
那现在从江苏夺淮入海,就是黄河南道。
这南道一走就是700余年。
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掉头向东,回到了我们开
篇说的黄河中道。
通过梳理黄河的变迁概况,我们会发现,黄河在海河流域的主要功劳一是填海造陆,
二是塑造海河干流。
而当黄河“远走他乡”之后,曹操、隋炀帝等出于战争需要,挑挖白沟河、平虏渠、泉州渠、利漕渠、永济渠等运渠,主观目的是连通各河流以运送粮草,客观上却织就
了海河水利运输网,并促进了海河水系的形成。
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算起,至今黄河离开海河流域已近900年之久。
虽然时间
久远,但在海河流域仍可寻觅到黄河当年的“影子”,看到黄河当年披荆斩棘走的线路,较为
典型的如夏津黄河故道。
由于黄河多次流经夏津,为当地留下了数万亩连绵起伏的沙丘地。
冬春时节,风大沙多,风卷尘扬,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有人编了“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
土饭一起咽”的顺口溜,来调侃当地的沙多。
使沙子变害为利的是一个叫朱国祥的人。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朱国祥就任夏津知县,他告诉当地百姓要在沙土地种植果木,一来平时可提供木材,二来果实可应对饥荒。
于是,当
地百姓大量植桑造林,至清朝中期已是林海茫茫,果木成片,延续至今形成了有6000多亩的古葚树群。
当然,这也是全国最大的古葚树群,是北方葚果树种植的中心,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葚果之乡”。
除了古葚树,这里还有古梨树、杏树、枣树、柿子树等数万株古树,昂首
伫立在连绵不断的黄土沙丘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
看来,黄河虽然走了,但黄沙依然在造福着海河流域的这片土地。
黄河在海河流域的时代仍将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