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实践与思考
摘要】许多高中学生因数学学习方法不当、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从而影
响了他们的学习数学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本文对高中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
与学习习惯展开调查并以此探索、分析和指导中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141-03
1. 问题背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造就成功人生的基础。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
现代意识、科学精神的公民,通过学数学、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提高说理、批判和质疑精神,形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由于受传统教学定势的影响,对升学率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大都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为主要形式,教师往往把能力培养表面化、形式化,满足于一招一式的传授,进行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记忆模仿。
探究性教学在课堂所占比例仍然
很低,学生被动接受,抱残守缺,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逐渐失去了自
主学习、自由思考的意识和动力,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直接影响了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
的效益,对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
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教师应留给学生
足够的时间让其探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先猜想,再探究,从而去验证的过程。
在
当今信息时代,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都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个学习数学者转变观念,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以适应时
代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制定本课题: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思考,在课题开题
一年之际,我们就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了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并对问卷调查结果
进行了分析。
现将调查问卷的设计意图、分析结果分述如下:
2. 调查问卷的设计
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本问卷共
设计了三个问题,即学习数学的目的、应用数学的习惯、创新意识,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
学习数学的态度和认识,学习数学的习惯。
3. 调查量表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与分析,特制定本量表:
(1)你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吗?()
A. 有
B. 一般
C. 无
D. 不清楚
(2)你重视学习数学的主要原因()
A. 有实用价值
B. 后继学习
C. 升学
D. 迫于无耐
(3)你平时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A. 课堂
B. 课外资料
C. 二者兼有
(4)你认为考取高分的有效方法()
A. 多做题
B. 记忆力好
C. 老师复习
D. 自己复习
(5)对有疑惑的问题你有思考的习惯吗?()
A. 有
B. 没有
(6)学习中遇到困难你怎样处理?()
A. 请教老师,寻求答案
B. 与同学探讨,找出原因
C. 放任自流,知难而退
D. 想讨论又怕浪费时间,不了了之
(7)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有与别人交流的习惯吗?()
A. 有
B. 没有
C. 想交流又提不出问题
(8)你解答一道10分的试题大约需多长时间?()
A. 30分钟左右
B. 15分钟左右
C. 10分钟左右
D. 5分钟左右
(9)你有写数学作文的习惯吗?()
A. 有
B. 偶尔有
C. 从没有
(10)对一道题解完后你有对解题过程反思的习惯吗?()
A. 有
B. 偶尔有
C. 从没有
(11)你对题目中所考查的知识点有归纳总结的习惯吗?()
A. 有
B. 从没有
C. 偶尔有
(12)解决数学问题时,你能否理清条件与结论?()
A. 能
B. 不能
C. 有时能,有时不能
(13)对一些综合试题,你能正确实现知识点的迁移转化吗?()
A. 能
B. 有点能
C. 不能
(14)你平时有总结解题规律的习惯吗?()
A. 有
B. 没有
(15)遇到某一数学知识不太理解的情况时,你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吗?()
A. 会
B. 有时会
C. 从不会
(16)你是否经常为某一问题与同学、老师激烈的争论?()
A. 是
B. 不是
(17)对课本上的结论你是否产生过怀疑?()
A. 有
B. 无
(18)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你有过与众不同的见解、想法吗?与同学交流过吗?是否想
过以你的名字写出一定理?()
A. 有过
B. 从没有过
(19)在生活中,你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及数学的美感了吗?()
A. 有
B. 没有
C. 没有注意
(20)你的数学考试成绩处于()
A. 优秀
B. 中等
C. 差
4. 调查过程
4.1调查对象:武威二中部分学生。
在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随机选取10个班。
4.2调查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及一些针对性专题访谈。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收回有效试卷309份,专题访谈30人。
5. 调查结果与分析
5.1调查结果: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情况调查统计表(百分比)
选项百分比题号
ABCD163.4259.52.1220.821.256.11.9335.94.459.7455.711.38.424.6581.715.33613.566.910.19.576 1.519.419.1810.942.441.15.696.81776.21019.416.464.21119.819.161.11234.13.562.41316.769.31 41450.849.21561.634.93.51636.963.11723.276.81831.468.6195315.831.22011.177.511.4备注:1. 表中数字为这个选项人数与实际调查学生人数之比。
2. 表中空白处为此题无该选项。
5.2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占到了88.4%,认为数学对他们将来很
有用,学习目的明确,有77.3%的学生重视数学学习主要是为了考取高分、追求升学,有55.7%的学生认为题目做得越多,数学成绩就会越好,95.5%的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渠
道是课堂,有80.4%的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大都有独立思考与同学探讨的习惯,有时也会
请教老师,有76.2%的学生从没有写数学作文的习惯,有80.6%的学生很少自觉地有意识地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检查,较少考虑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解题时以得到一个正确
答案,获得一种解题方法为满足,较少反思学习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有80.2%的学
生对问题中所考查的知识点没有归纳、总结的习惯,有67%的学生不能分清数学问题中的条
件与结论,解答问题时在要求的时间段内,不能完成解题过程;对综合问题不能正确实现知识
点的迁移转化,数学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下,有72.7%的学生对课本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探索、创新、质疑精神。
以上数据显示,目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学生因考试升学的需要,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兴趣只停留在对数学题目的正确解答和知识的储存量上,并没有感受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创新发展的乐趣,反映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和态
度有偏差。
但是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掌握,就需要解题。
在解题中,学生对问题不做深刻
分析,不探究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是套用已有的方法,当遇
到障碍就急于与同学商量,就题论题,寻求正确答案。
很少出现对问题的发散思维、融会贯
通的理解,也不大愿意同老师探讨;其次,学生在解完题后,大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很
少对题目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及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对解题过程中思维现象不能很好的归纳与
反思,只讲解题的数量,以做出题目为最终追求,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解题后的反思上。
习惯
把数学定义、公式、定理记住,并能应用它们解题就认为是学好数学的标志,因而造成了学
生数学能力偏低,考试成绩仍然处于中等偏下。
长期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不利于素质教育
的推行,也抑制了学生自由思考、思维发展和创新的意识与主动性,过分依赖于课本和课堂
老师的讲授,这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6. 对当今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成因的思考
6.1对教学评价观念的思考: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学生思想的评价,则会抑制学习兴趣、爱好和
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发展。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误区
认为,课堂教学开展顺利(学生按教师事先设计的圈套一直向进钻)就是好课,课堂上一旦
卡壳(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出现了分歧)就认为是不成功的课,这种评价观念应摈弃,对学生
学习的评价要多元化,可通过课堂提问、谈话、作业及在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中的表现
(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交流情况,实习报表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坚持自评
与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管理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而只凭单一的考
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观念应废弃。
教学评价的过程,应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采取
定性评定和定量评定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心理和精神得以解放,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
提高,有利于改变他们对成绩过于重视而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通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
们认为对学生数学成绩的评定应以平时作业+探究创新中的表现+动手实践中表现+考试成绩,比较合理。
素质教育与高考并不冲突,素质教育是高考的基础,高考是素质教育的延续,高
考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反映。
6.2对目前课堂教学的思考: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获取数学知识,教师
的教学方式,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这就为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怎样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以展示是任重而道
远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进行反思。
①与时俱进的落实“双基” :教育改革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与时俱进,也就是说,选择最精要的
数学内容,最大限度的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教材对教学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强化了
时代必须的内容,弱化了过时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中学数学教师认真阅读新的教学大纲,
理解和研究新大纲的意图,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选取最佳的学习内容和最佳的
攀登之路。
②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师教的过程设计成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的过程,数学来源于
生活,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认识数学的本质。
课堂教学应从实
例出发,由贴近学生的“实例分析”引入,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或“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明晰概念和法则,通过数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和交流,体现其过程性。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和
发展进行体验,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改变为学生与环境的对话,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③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形成交流的氛围:《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既是课堂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情感,点燃交流的火种,有利于激发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出现
最佳活跃状态。
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更应该鼓励和扶持他们鼓起
勇气、树立信心,让每个参与者以恰当的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
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想法,通过一定的心智活动(听、想、说、写、读、看)去调动思维
共同讨论、共同发展。
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的立体交流模式,逐步养成良好
的参与意识。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的精神。
美国教育家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
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关注过程,尽力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想学生所想,想
学生所不能想,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逐渐培养“问题意识”,推动学生“提问能力”从低层次
上升到高层次(不问——敢问——会问)。
鼓励学生提问,并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和
高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尽力形成师生间及生生间的相互协作关系,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念。
④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思考: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
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互相尊敬是学生期望的。
师生都应以学习者的
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努力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式的、对话式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之花在师生互动中绽放,让学生的能力在师生互动中逐步生成。
学生是否
有旺盛的参与热情直接关系着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善于尊重
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
言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强求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
学习氛围。
⑤重视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教学:最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研究性课题”列为新增内容之一。
设计组织好此课,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开辟了广阔天地,为学生
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和
创新意识。
因而,数学教师应重视上好研究性课,通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对研究性课
题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A.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B.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方案;C. 实施方案;D. 探究结论,形成成果;E. 小组交流,师生共同
评价。
6.3对学生解题过程的思考:解题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帮助学生深化
理解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又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思
维训练的过程。
学会解题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简单模仿——变式练习——自发领悟——自觉分析。
学习数学不能单靠模仿和练习,但缺少这两步又是不行的,没有新的体验、没有足
够的过程、没有过硬的“双基”,数学理解就被架空了。
而自发领悟即在模仿与练习的基础上
产生理解。
在解题实践中领悟到知识的深层结构,表现为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这是一个潜意识与显意识交错,由“双基”升华为能力的过程,也是各人自己去
体会“解题模式的提炼”从而获得能力的自身性增长与实质性提高的过程。
自觉分析:这是一
个理解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的飞跃阶段,表现为解
题思路的主动设计,知识资源的理性配置,解题策略的自觉调控。
尽快进入这一阶段的一个
基本途径是对解题过程进行自觉的分析,弄清解题的知识基础、逻辑结构、信息流程,弄清
解题中用到哪些知识、哪些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又是怎样组成一个和谐的逻辑结构,通过
对题目解决方法、过程的全程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书写心得,体会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基础性,学会解数学题。
参考文献
[1]吴家荣.崇尚课改新理念、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班主
任》,2005.8
[2]罗增儒.从数学竞赛到竞赛数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3]袁方,赖倩.学生无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中学数学,2005.10
[4]心理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