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3”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33”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4-12-09T13:49:30.67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0月中旬供稿作者:李荆州
[导读]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荆州淤LI Jing-zhou曰张永学于ZHANG Yong-xue
(淤河南省焦作市交通技工学校,焦作454100;于黄河交通学院,焦作454950)
(淤Jiaozuo Transportation Technical School of Henan,Jiaozuo 454100,China;于Huanghe Jiaotong University,Jiaozuo 454950,China)
摘要:社会与企业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8233”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递进的特点,符合技能型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本文以黄河交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对“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Abstract: Society and business have a higher quality requirement to vocational students. "8233" talent training mode combines thereleva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progressive features of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so it is in line with skills-based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practice. In this paper, with the case of the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of Huanghe Jiaotong Universit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the "8233"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conducted.
关键词:“8233”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Key words: "8233" talent training mod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院G632.0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9-0266-02
0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要求高职学生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吃苦敬业精神。
而我国高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出现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现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黄河交通学院根据企业需要和教育部的要求,提出“8233”人才培养模式。
“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递进的特点,将传统的三年6 学期分成三年8 个学期,5个学段在校内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学习,2 个学段在企业轮岗实习,1 个学段在企业顶岗实习,理论和实践环节相互交叉的方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以黄河交通学院2011 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对“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1 进行野8233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有差异,所以需要进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没有较好地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是延续普通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两张皮,没有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特点;
高职院校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教师队伍的特点。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薄弱,尤其缺乏“双师”素质的教师,高职院校年青教师居多,而大部分年青教师毕业后就进入学校授课,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实际岗位工作的经验;
高职院校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不强。
大部分院校学生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模式,学科性理论知识讲的较多,实际应用的少,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等问题;
高职院校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考评目标与实践存在偏差。
学生考核考评方式,仍沿用一纸期末试卷去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则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一致。
2 野8233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和实施黄河交通学院与开封奇瑞重工制造有限公司进行合作,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了“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成立“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由教务负责人、改革专业所在系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开封奇瑞重工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保障“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
2.2 修订课程体系及课程大纲“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对原来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所针对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和重组,然后以模块式的方式编写教材和教学大纲,保证“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时间安排的可行性。
2.3 探索和建立多形式考核评价体系“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围绕专业对应的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采取举行职业技能大赛,开设专业技能培训及考核课程等措施,将常规课程考核和职业(执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对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环节,建立了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评、企业考评三级考评制度,保证学生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4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轮岗随学生一起进车间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阶段,安排担任该班级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轮岗随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习,与企业技术人员就生产工艺和质量问题相互学习相互沟通。
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任课教师集中时间就实习中产生的问题和相关工艺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讲解,把课堂搬进了生产车间。
3 野8233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与探讨
3.1“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2011 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共67 名学生,其中自愿最后一阶段仍在开封奇瑞重工制造有
限公司进行毕业准就业实习和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有23 名,占到34%;自主创业的学生有12 名,占到18%,远远高于以往8%的平均数,通过其他渠道确定准就业岗位的学生有28 名,高于以往的准就业率。
同时,在已就业的学生当中,从事于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生有42 名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占到67%,显著高于以往45%的对口率。
“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达到并超过了预期的成效。
3.2 对“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经验的探讨
3.2.1“8233”多学期、分段式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技能型的人才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高职教育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来提高培养对象就业率。
其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尽可能实现培养和用人的“无缝对接”。
而“多学期、分段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用与实践。
3.2.2“8233”多学期、分段式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随着近几年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入学的文化知识及分析理解能力在整体下移,如果仍按照以往“学科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而“多学期、分段式”体现了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技能的特点,同时针对“就业”目标,边理论边实践,符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达到了知识和技能“能力梯进”的效果。
3.2.3“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8233”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合作企业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的方面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及其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改变了人才培养方法,迎合了市场需求,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让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理论边实践,适应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逐步实现“无缝”对接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逐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很好的利用企业先进的实验设备,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为学校节约资金,解决学校场地和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这几年校企合作的实践,校企合作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学校学生、企业在这个模式中受益。
3.2.4“8233”模式的局限性:淤合作模式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内容与管理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它必然受到政府、法制、学校、企业、体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
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知识性与实用性、能力性与专业性、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相互关系,在合作模式中仍未真正解决好。
4 野8233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4.1 建立校企合作常设机构完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常设机构由校企双方高层管理者组成,主要负责校企合作战略规划及双方在合作中的协调,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校企合作常设机构有助于强化校企合作计划,保证校企合作具体实施落实到位。
4.2 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格局立足高职院校本土资源,抓住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本地企业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
重视与全国知名企业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
在校企合作管理中,给予高职院校系部以一定的自主权,促进高职院校系部进行市场开拓,实现校企合作机构与各系部的多元校企合作开发的格局。
对于原先有过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尽力争取在未来进一步合作。
4.3 重视顶岗实习与订单培养的结合顶岗实习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季节性人手不足的问题,使校企合作常态化。
订单培养即在校学生被选为企业后备员工,高职院校按企业要求进行定制培养,节省企业的培训成本。
5 结束语
“82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性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推广高职院校“8233”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可以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安冬平.失范与规范: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探寻[J].职教论坛,2013(03).
[2]丁辉.对高职学院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02).
[3]赖晓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4]宋秀英.基于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之探究[J].职教论坛,2011(35).
[5]王晓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选择[J].教育导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