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哈密地区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哈密地区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
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
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
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
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
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的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
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
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
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
对此,道家思想又特别重视对于身家性命的养护,认为过分放纵物质欲望是疾病之源,主张返璞归真,在沉静自然中积蓄力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至为重要。
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
道家还指出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
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
正反转换之可能,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向的儒家思想完美地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特质,这种“韧”的精神,具有着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的能力。
B. 现代社会是一个“翻天覆地”、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使得人们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忽视了人与内心的平衡。
C. 这次疫情暴发,提醒我们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重拾我们沉静内敛的精神,力求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D. 道家思想认为,这次疫情使一些人心态进一步失衡,完全是人们过分放纵物质欲望导致的,要重视对身家性命的养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名句“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来说明现代社会变化之大,发展之速。
B. 文章能够辩证地阐释问题,既指出了儒家和道家各自的优势,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念与道家对待自然的态度的不同。
D. 文章引用一些历史名言,丰富了文章内涵,同时也作为理论论据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疫情对于人类而言属于逆境与灾祸,它的出现有必然性,但也会带来新的转机,使人类具有了免疫力而进退自如。
B. 由于具有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特性,道家并不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因而也就缺乏推动社会前进的潜能。
C. 在道家看来,只有人类不再为自己的利益去利用自然的工具价值,才能使万物自行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
D. 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可以配合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但也可能会使得人们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
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
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乌儿暂时相身的村庄。
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一一这成了乌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
飞翔在空中的乌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
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
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乌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乌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
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
拇指大的几枚乌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
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
一双幼嫩的小手手取走了乌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
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
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概。
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
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衷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
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
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
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
玲珑小巧的身体,擅长飞翔,灰褐的羽毛,两翼有一抹雪白,像流线形的飞机,每天升降于我的生活周固。
惊喜之余,居然没敢告诉女儿,担心女儿毁了它的家。
幼时掏鸟蛋的一幕,依旧历历在目。
每一天,怀着期待暗中观察鸟儿下蛋、孵化小鸟、嘴对嘴地喂孩子们虫子,直到它们长大,把身体完全交给飞翔。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徒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 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
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
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
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
那么多的鸟儿巴被死亡收藏。
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 衔着地球这枚鸟单——一枚病变的鸟蛋, 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出伤感之情。
B. 第四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 承接上文突出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做铺垫。
C. 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
D. 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等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5. 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
6. 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空鸟巢”的内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秤收藏家
凌鼎年
梁歆臣是锦溪镇土生土长的老住户。
他这人不抽烟不喝酒,就一爱好,喜欢老物件。
在镇上,他也算资深的收藏家了。
不过,他的收藏与众不同,他不收藏书画,不收藏瓷器,不收藏玉器,不收藏铜器,也不收藏石头,他单单收藏老秤,即杆秤。
梁歆臣偏爱收藏杆秤,与他的外婆有关。
他外婆家有一杆老式的红木秤,堪称杆秤之王。
外婆轻易不拿出,每到二十四节气的立夏这天,外婆就把那杆老式的红木大秤拿出来,挂在房梁上称孩子的重量,据说是个古老的风俗:胖了,谓之增福;瘦了,谓之消肉。
梁歆臣记得很清楚,称男孩时外婆会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称姑娘时外婆会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
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外婆临终前,把那杆大秤送给了梁歆臣,对他说:“这是外婆唯一能传给你的东西,好好保存,留点念想。
”
后来,锦溪镇上最后一个做杆秤的范老伯过世了,他儿子在外地工作,回来处理他老爸的遗物,对于老屋的那些杆秤,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准备廉价处理掉。
梁歆臣凑巧遇上了,一看大大小小有百多杆秤呢,有红木的,有柞栎木的,都是上等木质的,梁歆臣越看越喜欢,一咬牙就包圆买下了,回去后,被他老婆一顿臭骂。
不过从此后,他开始收藏杆秤。
每次出差,他一有闲就跑古玩市场,见到好的杆秤就买下,还去乡下、小镇寻觅老式杆秤。
一晃三十多年,他的藏品中,有金杆秤,有银杆秤,有铜杆秤,有玉杆秤,有象牙杆秤,有骨杆秤。
大的几米长,小的半尺不到,叫戥子秤,称金、称银、称中药材的。
梁歆臣收藏杆秤,他老婆一直是反对者。
她认为收藏书画、瓷器、玉器等,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而收藏杆秤这种淘汰货,既占地方,又浪费钱,如果把这些钱放在股市,说不定旱翻了几番了。
但他依然沉湎其中。
有记者来采访他:“杆秤为什么是十六两一斤,而不是十进制的?”梁歆臣答曰:“相传杆秤是苏州的范蠡发明的,他采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做标记,共十三颗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就是十六颗星,一颗星代表一两。
如果商家少一两则减福,少二两则损禄,少三两则折寿,因此,杆秤又称公平秤、良心秤。
”梁歆臣还写了一本《杆秤史话》,收录各式老秤,以及与秤有关的典故、传说,评价还不错。
可这是自费出版的,老婆意见更大了,认为他赚钱无术,用钱无数。
梁歆臣的儿子三十出头了,还没有结婚。
据说买不起房子是重要原因之一,这成了梁歆臣的心痛。
有一天,梁歆臣的老婆接了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姓范,问梁歆巨收藏的杆秤愿不愿出手,他可以给个好价钱。
梁歆臣的老婆一听就来劲了,说:“给我儿子准备婚房就换。
”过了几天,姓范的又来电话说:“要房子可以,但必须用梁歆臣收藏的杆秤来换,并立下文书,永不反悔。
”梁歆臣的老婆兴奋得一口答应,但冷静后,她又觉得此事要做通老公的思想,还有点难度。
可这是给儿子准备婚房的唯一机会,绝不能失去。
有一天,老婆见老公心情很好,就抓住机会说:“儿子有女朋友了,但女朋友说了,有房子,马上结婚,没有房子,吹灯拔蜡。
”梁歆臣无奈地说:“现在这房价,哪买得起?”老婆说:“有老板愿意给你房,但看中了你的收藏。
”“啥?看中我的杆秤?不行,不行,万万不行!”“你的收藏重要,还是儿子的婚事重要?你太自私了。
天底下哪有你这样的爹?要秤还是要儿子,你自己选吧!”梁歆臣痛苦万分,但为了儿子,他决定与这位老板好好谈一谈,就算嫁女儿,也得嫁个好人家吧。
老板邀请梁歆臣去他公司看一下。
梁歆臣没有想到老板是个儒商,那公司像个园林似的,假山、亭子、水榭、花房,一应俱全。
那办公大楼更是挂满了名人字画、雕塑、古玩等,还辟有专门的书画室与茶室,很有文化氛围。
梁歆臣放心多了。
喝茶时,老板说他是范蠡的后代,听说杆秤是他先祖发明的,感情上不一样。
而他公司信奉的理念就是诚信经营,与杆秤的公平、不欺的内涵相吻合,因此就有收藏杆秤的意向。
他还说,让一个收藏家割爱,这很难。
不过有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他准备开个老秤博物馆,聘请梁歆臣任馆长负责管理,工资照发。
梁歆臣一听,开博物馆不是自己梦寐已久的吗?太好了。
这范老板一定懂心理学,怪不得他生意做得这么好。
他连忙说:“如果让我当馆长,工资我不要。
我一定尽心尽力把老秤博物馆管理好。
”半年后,梁歆臣双喜临门:儿子结婚,老秤博物馆也正式开张了。
梁歆臣笑得嘴都合不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3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对梁歆臣收藏杆秤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对杆秤了解之透、投入之深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痴迷于杆秤文化的收藏家形象。
B. 购买杆秤老板的公司的文化氛围浓厚,可见他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儒商,他对文化的喜爱和梁歆臣的老婆对利益的看重形成鲜明对比。
C. 小说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收藏家的故事。
“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等俗语的引用,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
D. 范老伯的儿子对杆秤毫无兴趣,梁歆臣的老婆也认为收藏杆秤没有经济价值,暗示了杆秤所处的社会环境,透露出作者的隐忧。
8. 小说以收藏杆秤、研究杆秤、置换杆秤为主要情节,已然完整,那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9. 文章结尾处写“梁歆臣笑得嘴都合不拢”,他的“笑”里有几种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
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鞠武谏曰:“不可。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大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
教。
”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
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愚以为试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B.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C.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D.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 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 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
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 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15.诗的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漫步经典,我们可以领略古人笔下秀美的自然风光:《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欣赏到了蜀道“山高难越、峡谷曲折、江水湍急”的奇险:《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看到了长江赤壁“雾锁大江,水天一色”的壮美。
(2)品读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心灵的律动:《离骚》“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那是屈原傲视一切、毫不妥协的宣言;《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杜甫潦倒困苦、借酒浇愁的无尽感慨;《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表达了白居易对和自己一样有着不幸遭遇的琵琶女深切同情的千年一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在语病和得体上共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全民核酸检测招募志愿者倡议书
广大党员干部、志愿者:
疫情当前,①东阁街道承担着15万常住人口和若干流动人口的核酸检测工作压力。
②为保证辖区全体居民和暂住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③确保全面完成检测任务,④居民少排队、少挨冻,⑤现向居住在东阁街道的广大党员干部、志愿者发出如下倡议:⑥请大家务必到就近检测点参加志愿服务。
主要任务:
1.⑦协助做好现场人员信息登记工作。
2.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市民有序排队。
3.做好电脑信息录入工作。
4.广泛宣传,通知居民及时就近参加核酸检测。
同志们,疫情无情人有情,生命重于泰山。
⑧让我们同舟共济,紧急集结,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闪光!
东阁街道办事处
2020年10月13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请根据下面曲线图回答问题。
(1)团队的工作效率与激励力度之间的关系是:在工作前期,团队的工作效率呈上升趋势,激励力度逐渐加大;当工作进行到中期时, ;当工作进行到后期时,团队的工作效率再次呈上升趋势,激励力度逐步降低。
(2)上图所反映的工作效率与激励力度变化的规律,给领导者的启示是: 。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得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
互联网为人们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A项,“儒家思想完美地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特质”错。
原文说“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