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四十六讲 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六讲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产生原因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
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
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随着人口增长,除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外,我国土地资源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耕地资源短缺
①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建设占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灾毁耕地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均面积急剧减少;
②优质耕地少,总体质量不高;
③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
(2)土地退化:由于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及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危害,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3)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为此可以营造防护林带,包括水源涵养林带、水土保持林带、防风固沙林带等;另外,采用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如修筑梯田、轮作、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保护性犁地等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②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土地开发: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的对象,主要是农村无用的沟坝、不平整的道路沟渠、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工矿建设占用地和废弃地;城市不合理用地。
土地整理的目的,是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的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旧村归并,退宅还耕、矿区土地复垦等措施,开发整理土地,补充耕地。
[温馨提示] 加大开发耕地力度并非单指扩大耕地面积,也包括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措施。
若是不顾当地的生态环境要求,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不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反而引起土地退化。
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来实现,而不能依靠开垦新的宜农地来实现。
生态条件恶化的地区还要做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沼泽,做到开发耕地与保护环境相协调。
3.矿产资源问题
(1)供需矛盾突出
①由于人口众多,矿产资源总量虽然较为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45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保证建设需求;
②富矿少,贫矿多,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③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生产与消费地区不平衡严重。
(2)矿产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
①单位资源开采量储量消耗量大,储量浪费严重;
②综合矿床资源利用率低;
③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
[温馨提示] 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总量较多,人均拥有量较少;浪费严重,资源的开采利用引发环境污染和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资源的耗竭,破坏了资源的再生功能,加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
产生这些资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快,总量多,人口素质不高,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开发方式落后,没有做到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4.能源矿产(石油、煤炭)的利用与保护
(1)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①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石油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
由于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石油资源枯竭将使世界笼罩在石油危机的阴影之中。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世界石油供应将出现紧缺态势,石油价格随之上扬。
以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和进口高速增长的态势,与石油相关的庞大工业群将受到较大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
②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拓展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节约使用,提高效率。
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约潜力很大。
要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以达到节约使用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加强勘探,挖掘潜力。
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
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保证国内石油的正常供应。
开采方法环境问题
解法措施
方法缺点
地下开采开采后形成的空间使周围的应
力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下采
空区以上的岩层变形、移动乃
至被破坏,继而引起断裂、塌
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用碎石、沙、矸石等
回填采空区
工程量浩大,填充往
往付出高昂代价
露天开采因大规模地挖掘,地表覆盖遭
到毁灭性的破坏。
剥离后的土
体或岩石堆放场占用了大量土
地,并造成土地退化
开掘时尽量保护好地
表土层,或者用淤泥
回填矿区,进行复垦
和再种植等
复垦的土地植物短期
内生长困难,破坏的
土地整理和恢复成本
高,且难以恢复如初
问题煤炭资源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燃煤释放的CO2、SO2等)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热污染(燃煤释放的余热)
措施改进煤炭资源利用方式,保护大气
环境的措施
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量,增加
煤炭转化为二次能源(电能、煤气)的生产
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
矿的利用效率,加快废弃矿石的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1.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成因
危害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地形、地质、植被、降雨、
土壤、风力、冻融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
式、毁林毁草、滥垦乱
伐、开矿修路等
①使耕地表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
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②流域源
头和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
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
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危害最为严重。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活动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3)土地荒漠化的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4.生物多样性减少
原因表现
自然
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
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大面积的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
草地的过度放牧和农垦
工业、城市、交通占用大量的土地
对物种高强度的捕猎和采集
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
土壤、水和空气污染等
[温馨提示] 外来物种入侵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主要体现在:(1)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导致本地物种的消失与灭绝。
所以不能误以为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