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选官制度
1.(2024河北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令其流弊百出。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大族名士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2.(2024湖南岳阳期中)西晋时有大臣向皇帝上陈当时的选官制度,指出“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夺天朝权势爱恶随心,情伪由己”。
这反映了()
A.官员行政能力提升
B.皇权与相权斗争激烈
C.官员素质普遍下降
D.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3.(2023河南联考)南朝陈时,章华家世代为农夫,后章华官至太守,但权贵们因其“素无阀阅,竞排诋之”,以致其被免官并被遣去管理市场。
由此可知,当时选官注重()
A.社会评价
B.土地财富
C.家世渊源
D.从政经历
4.(2024福建福州期末)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
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
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A.打击地方势力
B.强化儒家教化
C.形成向学风气
D.选拔实用人才
5.(2024河北张家口调研)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有才能的人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
这些举措()
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6.有学者指出,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作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
这表明科举制()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7.(2024湖南怀化期中)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从早期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贵族成员担任,到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再到后世“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的变化。
据此变化可知()
A.察举制是选拔人才最佳方式
B.早期选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科举制影响了西方选官制度
D.选官制愈发趋向于公平公正
题组二三省六部制
8.(2024浙江杭州期中)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套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始于隋朝的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完善于唐。
其中某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制敕……皆按典故起章草进画”。
该部门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9.(2024湖北黄冈调研)下图为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权分工示意图。
该示意图反映出唐代三省()
A.彻底变革、机构重置
B.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C.职权完备、相互制约
D.部门复杂、相权削弱
10.(2023河北承德调研)唐代前期,一些军国大事在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都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在尚书省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百官会议,并将议定结果上报皇帝。
这一做法()
A.防范了宰相集体专权
B.减轻了皇帝政务负担
C.提高了国家决策效率
D.体现了决策的合理性
11.(2024河南开封质检)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
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
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
这些规定()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题组三赋税制度
12.(2024湖南衡阳质检)唐朝前期,租庸调的征收既不依赖评定户等,也不依靠清丈土地,只需控制好中男和丁男,将大部分变化因素排除在考虑之外。
由此可见,租庸调制具有() A.便于操作性 B.与时俱进性
C.通权达变性
D.因地制宜性
13.(2024广东佛山调研)《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A.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
B.导致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加强
C.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D.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14.(2023湖北襄阳五中月考)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
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
”这说明实行两税法旨在()
A.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财政收入
C.促进赋税的货币化
D.缓解社会矛盾
15.(2024江西宜春调研)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这一演变()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选官制度的演变
1.(2024山东德州期中)汉代天子举贤良方正的诏令,会将“直言极谏”四字系于“方正”之下,
其中还有“以正朕之不逮”之言。
因而应举者之对策能大胆直率、切中时弊者为佳。
由此可推知,汉代()
A.重视士子议政素养
B.重视士子个人声望
C.皇权受到制度约束
D.儒家教化功能增强
2.(2024江苏南通统考)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
得上品。
从下表出仕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该时期()
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
西晋81183
东晋130108
A.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
B.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拓宽
C.中正官的评议权力削弱
D.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得到增强
3.(2024河南洛阳期中)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
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
”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
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A.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消除了门第观念
题组二中枢机制的变革
4.(2024江苏扬州期中)唐太宗整顿国家机构,建立起“皇权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
集议”三者结合的中央集权新体制,将君主个人专制与宰相集体议决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由此可知()
A.专制皇权遭到了严重破坏
B.君相矛盾得到了真正解决
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形成了权力交锋的缓冲区
5.(2024湖北宜昌期中)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受任,此
宰相之职也。
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此,唐太宗“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惟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
唐太宗此举()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
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题组三赋税制度的发展
6.(2024江苏常州期中)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只有200多万户,即使到太宗贞观年间,户数也
只有300万左右,还不到隋朝强盛时期的三分之一。
黄河中下游地区更是一片荒凉,“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此种情况导致唐初()
A.开始设计租调制
B.继续实行均田制
C.改革推广两税法
D.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7.(2024广东深圳调研)《唐六典》卷三记载:“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银钱十文,
次户五文,下户免之。
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
”
材料能够说明唐政府赋税征收()
A.统一采用租庸调制度
B.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
C.形式创新并成效显著
D.沿用原诸国蕃胡的征收体制
8.(2024湖南衡阳期中)唐开元以前,诸王、公主征收封物时是封家到封地自征封物,其自征
封物时往往仗势欺凌乡里,故而民怨沸腾;后来,唐玄宗规定封家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封家在京师统一领取,“与俸给制几无差异”。
唐玄宗此举()
A.消除了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B.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C.旨在调整赋税以减轻民众负担
D.缘于国有土地的大量流失
题组四思维训练
9.(2024山东选科联考)下表所示是唐代两税法的部分史料。
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
()
两税中的户税和地税“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
“大历中非法赋敛,急备供军、折估、宜索、进奉之类者,
既并收入两税矣”
“自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绫绢。
既而物价愈下,
欧阳修等《新唐书》
所纳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
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
A.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B.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响应
C.未能减轻民众的负担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题组五综合题组
10.(2024江苏泰州中学月考,14分)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
调控手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
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
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
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
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
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
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
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
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6
分)
(2)据材料,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
(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D
3.C
4.D
5.C
6.C
7.D
8.A
9.C10.D11.B12.A13.D14.D15.A
1.B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
2.D西晋大臣认为中正官在选拔人才时,“爱恶随心,情伪由己”,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D项正确。
3.C据“素无阀阅,竞排诋之”可知,当时选官注重家世渊源,故C项正确。
4.D从西汉至隋朝,选拔官员时越来越重视才能,强调真才实学,这有助于国家选拔实用人才,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地方势力问题,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科举考试有助于选拔实用人才,未强调儒家教化的强化,排除B项;形成向学风气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5.C唐太宗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人才,实施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和人才自荐制度,这些措施均有助于扩大人才来源,从而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故选C项;A项表述绝对化,排除;题干涉及选官来源问题,而不是选官措施的作用,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察举制已经废除,排除D项。
6.C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使得统治乡村的社会精英由原来的看重门第向看重文化转变,乡村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只有部分读书人能作诗,诗歌并没有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门阀政治的衰落,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读书人主动学诗,而不是中央对思想的控制,故D错误。
7.D从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选官范围逐渐扩大,选官方式从世袭到考试,选官标准从血缘到才学,愈发趋向于公平公正,D项正确;察举制有优点也有局限,“最佳方式”说法绝对,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出现时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而非科举制对西方选官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
8.A据材料“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制敕……皆按典故起章草进画”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A项正确;门下省的职责是审核、封驳诏令,排除B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吏部是尚书省下属机构,排除D项。
9.C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
各项具体政务,C项正确。
10.D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对军国大事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百官会议,这一做法有助于听取各方建议,有利于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故D 项正确。
11.B根据“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看出首席宰相不是固定的,而是轮流“执政事笔”,这不利于宰相专权,削弱了宰相权力,故B项正确,排除A项;这一方法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
12.A材料信息显示,租庸调在征收时只需控制好中男和丁男,这说明租庸调制具有便于操作性,A项正确;将大部分变化因素排除在考虑之外不能说明租庸调制具有与时俱进性,也不能说明其具有通权达变性,排除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租庸调制在实施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排除D项。
13.D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这是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变为资产为主,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均田制无法推行,遂施行两税法,排除A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是租庸调制的规定,排除C项。
14.D针对安史之乱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众苦不堪言的状况,政府实行两税法,使得赋税名目简化,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故选D项。
15.A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逐渐松弛,这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前提,均田制遭到破坏是两税法实施的前提,排除B项;两税法按田亩缴纳地税,实际上默认了地主兼并土地的行为,排除C 项;这一演变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不会提升农民社会地位,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A
3.A
4.D
5.D
6.B
7.B
8.B
9.C 1.A据材料“直言极谏”“因而应举者之对策能大胆直率、切中时弊者为佳”可知,汉代天子举贤良方正的诏令要求士子具有议论时政的能力,这说明汉代重视士子议政素养,A项正确。
2.A西晋至东晋,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人数大大减少,且少于前者,说明九品中正制下,“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并出仕,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A项正确;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表明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变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正官权力问题,排除C项;该现象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排除D项。
3.A唐朝时期,无论官场还是民间,对于科举中的进士,都十分推崇,这反映出科举考试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增添了政治活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这一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除,排除D项。
4.D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同时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三省六部制成为皇权和相权交锋的缓冲区,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皇权和相权矛盾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排除C项。
5.D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对中枢权力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仆射的权力,增加尚书省权力,这有利于君主专制强化,D项正确;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尚书省,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排除C项。
6.B唐朝初年,由于隋末的动荡战乱,经济破败,户口减少,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唐朝政府为了恢复发展经济,继续实行北魏时期开创的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B项正确;唐朝初年实行租庸调制,排除A项;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取消一切杂税、杂役,排除C、D两项。
易混辨析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制度,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
(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
7.B材料说明唐朝政府对归附的民族,根据归附时间、地点不同,采取不同的赋税制度,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B项正确;“统一采用”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创新”“成效显著”“沿用”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排除C、D两项。
8.B唐开元以前,封家到封地自行征收封物,造成“民怨沸腾”,而“规定封家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封家对百姓的剥削,从而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调整封家征税方式只是针对诸王、公主等贵族,并不能消除整个贵族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了对封家征税方式的调整,未涉及赋税制度的调整,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C归纳思维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史料中发掘有效信息,最后形成对一个历史概念的规律认知。
第一步:整合史料信息,得出正确选项
第二步:剖析错误项
民众纳税过多的确有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 项;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官员会歪曲政策,而不是不响应政策,故B 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两税法的负面影响,故D 项错误。
10.答案 (1)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
(3分)
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
(3分)
(2)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
(2分)
原因:安史之乱后农户大半逃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
(4分)
认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可知,编造手实和户籍;根据“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可知,按人丁分田定税;据“便于监督管理”可知,加强政府监管。
第二小问,依据“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概括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依据“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概括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然后再结合所学得出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第一小问,据材料中“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可知,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征税依据。
第二小问,据材料中“安史之乱后……农户大半逃亡”得出安史之乱后农户大半逃亡;据“土地兼并严重”得出均田制遭破坏;依据“国库空虚”得出政府财政困难;依据“赋役失衡”
概括出税负不公。
第三小问,可从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以及赋税体现出的国家治理能力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