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都石室初中青龙校区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成都石室初中青龙校区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城一面、房地产化,显然不符合人们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心理预期。
一个理想的特色小镇,应该是让人念念不忘的。
这种念念不忘的回想不仅产自颜值,更源于气质。
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墙黛瓦每个小镇都能造得出,但独特的文化印记却是无法复制的专属品。
文化,才是特色小镇应有的特色所在。
文文化从哪里来?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得靠记忆,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夕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文化离不开历史,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经过时间的冲刷凝结成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
然而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却舍本逐末,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转而去发展并不符合当地水土的外来文化。
针对这种情况,去年7月,住建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在推进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做到三个“不盲目”,其中一条就是“传承小镇传统文化、不盲目搬袭外来文化”。
可见,特色小镇要守住的文化灵魂应该是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生长于那片泥土的当地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
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擦亮文化底色,就要怀着尊重和敬畏之心,深度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当地传统文化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为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奠定基础。
当然,怀抱优质的传统文化基因,也不能忘记在传承中创新。
做足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还要在“文化+”上做好文章,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增强当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价值,将文化资源转换成特色产业,加强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唯此,才能充分彰显各地传统文化的个性,才能让人们看到千姿百态的特色小镇,留给人们念念不忘的回想。
(摘编自陈晨《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材料二:
特色小镇被人们寄予“记得住乡愁”的遐想。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各地域、各民族都有拿得出手的文化特色。
知名特色小镇中,苏州震泽丝绸甲天下,浙江横店以影视拍摄而闻名,大理喜洲白族民俗独具一格……
可惜的是,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在商业化、地产化、同质化的路上走偏了,造出大量的赝品景观,让人审美疲劳,背后的问题值得反思。
特色小镇建设,重外观、轻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
常见的误区是用做地产的思维建小镇,大拆大建,迁出原始居民和生产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公寓酒店,处处是“人造盆景”,照搬欧式洋房别墅,或江南小桥流水。
初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细看各地造型都差不多,给人一种“南橘北枳”的感觉。
人们寻找的是与拥挤喧嚣的城市不一样的感觉,是千姿百态、小而精致,而不是大而划一。
特色小镇建设,重商业、轻文化。
开发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资本搭台、文化唱戏”。
不错,商业是文化的重要经济支撑,然而很多地方在开发的时候,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导致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消费产业来了,文化产业走了。
也有重视文化建设的,但多用舶来文化,甚至是低俗文化,这也等于没有文化。
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的感召力和神秘感,激发人们来旅游学习、投资创业、安居立业。
有了人气支撑,地方的经济产业才能自我循环,反哺文化培育。
我们并不惧怕商业化,担心的是过度商业化、唯有商业化又小大意。
失败的经验教训已经不少,切莫再商业至上,让人去了一次不想再去第二次,使得小镇陷入死亡的“陷阱”。
特色小镇回归文化,充满烟火,才能生机四射。
正如那首著名的小曲唱道:“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
(摘编自《央视网评》《没有文化的特色小镇是没有灵魂的》)材料三:
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
小镇发展的“秘诀,就是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
六郎镇的特色小镇发展再次表明,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绝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街区环境上,也往往要以发展一个或多个当地特色产业为根基,并着力在各个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然而,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
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传统劳作方式难以传承创新。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
专家指出,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只有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摘编自李慧《特色小镇如何“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特色小镇要守住文化灵魂,就要梳理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挖掘提炼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不需要外来文化。
B.安徽芜湖市六郎镇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二是要做好文化保护,发展文化产业。
C.材料一认为擦亮特色小镇的文化底色,既要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在传承中创新。
这一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有表述。
D.材料二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一内核,这个内核和材料一中“文化灵魂”的内涵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导致的后果就是特色小镇文化灵魂和个性的丧失。
B.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和文脉的延续,丢失了烟火气息和人情味,原因之一就是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C.商业驱动带来小镇短期的人气和效益,唯有深挖文化的魅力才是发展的持久引擎,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文化至上。
D.优秀的特色小镇不仅有一个或几个当地特色产业,还有独特的文化印记,独特的文化离不开挖掘继承、创新和借鉴。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意大利维特尔博小镇又称“教皇之城”今天到处仍可看到中世纪风格的历史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活生生的历史。
B.我国某地德国小镇,小镇主打异域风情,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
C.安徽芜湖市六郎镇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打造出了一个集文创、生态、美育为一体的焕发勃勃生机的小镇。
D.西班牙胡斯卡尔小镇(3D动画《蓝精灵》拍摄地),用动画主题把文化要素注入到所有旅游、消费项目。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如果你的家乡正在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请你结合文本就小镇文化建设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认识论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从而发展出了差别很大的知识体系。
中国文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主张知识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西方文化则秉承了自古希腊以来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外在于人的存在。
基于这样的认识论差异,中西方知识体系在内容偏重、学术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与富国强民的目标下,我国一度几乎全盘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架构来重新归置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知识在此过程中被严重边缘化,西方知识大量涌入,并成为创造新知识的基础。
清末以降,我国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依据都是现代西方大学制度,留给传统知识体系和价值系统的活动空间极为有限。
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有其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也多源自西方,因此,教学中缺乏传统和本土知识。
在社会科学教科书中,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家的名字远多于国人,得到系统介绍的学术思想多为西方理论,对传统思想的阐释通常也是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
在研究方面,由于国际科研的主流仍以西方国家为代表,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力图对标西方赶超。
可以说,同其他非西方社会一样,西方知识体系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已经广泛地存在,人才培养从内容到形式大量借鉴现代西方学术模式。
然而,如果我们的知识体系只是简单临摹西方的,建基于西方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人,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都很难同时掌握中西两种知识体系的差异进而将其融通。
有人做此尝试,由于受到已有知识和训练的限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傅斯年在1919年已经指出,“如果你要研究中国文学,却不了解外国文学,或者如果你要记录中国文学的历史,却从未读过任何外国文学史,你永远不会掌握真相。
”今日的学术研究更是如此,在研究我国的任何一个对象时,西方是我们无法避开的参照对象,我们必须熟悉西方的研究传统、相关理论与实践。
相比之下,西方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却不是如此,一个在欧美大学研究西方文学的人不是必须了解中国文学或者任何西方之外的文学。
所以,融通中西知识体系是我国学人必须面对的。
事实上,我国现代知识体系已经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这首先是历史造成的,尽管它曾经带给我们巨大的伤痛,但一旦完成融合,新的知识体系将成为我们民族复兴的坚强支撑。
随着西方文明中诸如过度理性化、缺乏节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问题在当下这个时代越来越凸显,非西方文明传统逐渐受到重视并被用以反省西方文明,从而为增进人类福祉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在当代仍极具价值,我们可以按现实需要从自己的传统中汲取养分。
对高等教育而言,中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背后是两种文化传统的差异。
因此,即使理顺中西两种文明的传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也必须要直面差异并设法协调、糅合,从而掌握善于处理两种传统的方法和能力。
(摘编自杨锐、沈裕挺《融会中西知识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追求》)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认为知识源于生活;西方文化则强调知识的客观性。
B.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依据西方经验建立,完全照搬现代西方学术模式培养人才。
C. 中西方大学在教学和科研上往往以对方为参照对象,需要熟悉对方的研究传统等。
D. 中西融合是我国现代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新体系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支撑。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了中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融会中西知识体系。
B. 文章从教学与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西方知识体系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C. 第三段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中国学人融通中西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D. 文章回顾历史、直面现实,由因及果,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学习西方经验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但也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与本土知识。
B. 直面中西方文化传统差异,融通中西知识体系,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C.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全盘接受、简单临摹西方知识体系,不利于融通中西知识体系。
D. 西方文明问题日益显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非西方文明传统的价值逐渐凸现。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
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在1933年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件耻辱的事,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叉,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
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
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爱国
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种情感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
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特殊的时代。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我国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图、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思索。
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于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吸取了现代新诗的广泛营养。
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既有蒋光慈等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心等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
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歌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艾青诗选)》序言》)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又结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
B.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所不同,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表达他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D.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求,与后文写他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
B.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是为了证明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
C.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阐述。
D.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艾青的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路清晰。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大堰河”这一形象来表现真挚深切的情感,并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自由体诗的特点。
B.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非艾青独有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C.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的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才激发出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
D.在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艾青诗歌才得以广泛吸取了政治抒情诗、小诗、格律诗等现代新诗的营养,成长为现代新诗的新成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户)施(yì)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五》)
12. 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B.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C.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D.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13. 对文章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听说
B. 窥:偷看
C. 施:实施
D. 走:跑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桂州腊夜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
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A. 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
“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 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
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 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 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贾谊《过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在《诗经•氓》中,男子在与女子结婚之前,求助神灵,验证良缘的句子是“尔卜尔筮,________”表明婚后一切顺利,与下文人物命运形成巨大反差。
(5)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据民政部统计,2019年,我国自然村的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一倍。
②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就有几百个左右。
③根据这些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自然村的保护,我们将面临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
④村落消失了,儿时的山丘被推平了,小桥流水人家不复存在了,乡愁又能寄托于何处呢?⑤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而是最大程度改善“留守者”生活品质的合理诉求。
⑥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们看到了农村焕发全新生机的可能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近来,有些地方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开始执行休假两天半的规定。
根据下面的图画概括一下,休假两天半的限定内容有哪些?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
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不需要外来文化”错,原文“不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并非完全否定外来文化。
B项,两个方面的经验概括有误,应为“将文化基因注入传统产业”或“以当时特色产业为根基,着力挖掘产业的附加值”。
C项,材料二没有谈创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应坚持文化至上”错误。
原文为“文化和商业,不是二选一,而是相辅相成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为文章选取论据的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应精读全文,特别是对需要选取论据的部分要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论点,在联系所给各选项,确定个选项是是支持该论点,还是反对该论点或者和该论点无关。
本题注意题干要求是“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
B项,从“从汉诺威百货,到德黑啤酒吧、温德姆酒店等引入一系列德国的东西”可知,这是在照搬外国文化,而材料一中作者观点为“不是照搬照抄的外来文化”,显然,这与作者的观点相悖。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