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生物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某某省宿迁市沭阳县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下列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2.(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的目的是()
3.(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下面对发酵工程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4.(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操作前要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旁灼烧灭菌
B.划线操作须在火焰上方进行
C.只有在5区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所有
分析: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
1、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
试管口过火焰,将以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过火焰丙塞上棉塞.
2、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
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
3、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
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4、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解答:解:A、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接种环的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A错误;
B、接种时划线操作是在火焰周围进行,B错误;
C、在5个区域中,只要有单个活细菌,通过培养即可获得所需菌落,C错误;
D、在1、2、3、4区域中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保证每次划线的菌种来
自上一区域的末端,5区域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1
5.(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在涂抹平板操作时错误的是()
6.(2分)(2013秋•曲沃县校级期末)制作葡萄醋时,必须控制的发酵条件是()
A.温度18~25℃,适时通气B.温度18~25℃,隔绝空气
C.温度30~35℃,隔绝空气D.温度30~35℃,适时通气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所有
分析: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醋酸菌能够将酒精变成醋酸,相关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能量.
解答:解:制作葡萄醋时,利用醋酸菌作为发酵的菌种,醋酸菌适宜生存的温度条件是30~35℃;并且醋酸菌属于需氧型生物,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将酒精变成醋酸,因此发酵过程中需要适时通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果醋制作的原理;识记其利用的菌种;识记醋酸菌的代谢类型和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等,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
7.(2分)(2011•鼓楼区校级模拟)下列哪项操作会引起发酵液受污染()
A.榨汁机只用温水进行清洗,并晾干
B.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75%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
C.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多次
D.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所有
分析:本题是对发酵过程中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操作方法的考查,回忆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具体操作方法,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榨汁机温水进行清洗,并晾干是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措施之一,A错误;
B、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75%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是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措施
之一,B错误;
8.(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在进行果酒发酵时,不需要控制条件是()
9.(2分)(2013秋•曲沃县校级期末)豆腐发酵过程中,毛霉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哪种物质的分解()
A.脂肪B.磷脂C.葡萄糖D.蛋白质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所有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内不同化合物的功能的考查,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
解答:解: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豆腐发酵过程中,毛霉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氧化分解.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腐乳制作的原理,细胞内不同化合物的功能,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0.(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制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制作果酒时,引起发酵作用的主要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B.在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8~25℃
C.制作葡萄酒时,发酵要装满发酵瓶
D.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时呈现橙红色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所有
分析: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相关实验操作:(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2)灭菌: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4)发酵:
①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的空间,并封闭充气口.
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
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
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解答:解:A、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A正确;
B、在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温度应严格控制在30℃~35℃,B错误;
C、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的空间,防止发酵液溢出,C错误;
D、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酒精时呈现灰绿色,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说法错误的是()
A.加酶洗衣粉的效果总比普通洗衣粉的效果好
B.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好坏受多种
C.加酶洗衣粉中目前最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
D.加在洗衣粉中的蛋白酶都是碱性蛋白酶
考点:脂肪酶、蛋白酶的洗涤效果.所有
分析: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
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3、酶作用的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解答:解:A、因用途不同,且酶需适宜的条件,故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不一定总比普通洗衣粉好,A错误;
12.(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下列属于固定化酶在利用时特点的是()
13.(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某同学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选择了10℃、20℃、30℃、40℃、50℃、60℃和70℃的温度梯度,在其他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发现40℃时洗涤效果最好,由此可以得出()
A.40℃为该酶的最适温度B.40℃不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C.40℃酶活性最高D.不能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
考点:酶的特性.所有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
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
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实验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温度梯度来观察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在40℃时洗涤效果最好,但是还不能确定酶的最适温度是多少,还需要在此温度基础上设置更精
细的温度梯度来确定较为准确的温度.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4.(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某同学在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转换成如图.关于该曲线图,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同学的实验数据中有错误
B.该同学设置的温度梯度不合理
C.从该曲线中判断不出果胶酶的最适温度
15.(2分)(2012•某某三模)目前,酶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属于酶应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是()
16.(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葡萄糖溶液时,为了能产生酒精,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17.(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利用葡萄酒生产葡萄醋的过程中,因为培养环境的改变,醋酸菌可能出现变异现象,这种变异来源是()
18.(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下列选项中不会影响酶活性的是()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解答:解:A、温度过高过低会使酶活性降低,A错误;
B、pH过高或过低会使酶活性降低,B错误;
C、酶的抑制剂会抑制酶的活性,C错误;
D、酶的数量影响反应速率,但不影响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酶的特性的相关内容,考查了学生对酶特性的理解,试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正确理解酶的特性影及响酶活性的因素.
19.(2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下图中哪一项与用海藻酸钠作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酵母细胞相似()
A.B.C.D.
考点: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所有
分析: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细胞在多步酶促反应中发挥连续催化作用,但如果反应底物是大分子物质,则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限制固定化细胞的催化反应;由于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中漏出,采用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固定化酶的优点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可以反复利用.
解答:解:由于酵母菌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图中,A和C为物理吸附发,B为化学结合法,D为包埋法,所以与用海藻酸钠作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酵母细胞相似的是D.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分)(2014•崇明县一模)酶的固定化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科研人员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关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如图甲、乙、丙为部分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由甲图可知,固定化酶比游离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
B.由乙图可知,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C.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酶一般可重复使用3次,之后若继续使用则酶活力明显下降
D.固定化酶的酶活力较高,主要原因是增加了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
考点: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果胶酶的活性测定.所有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更强且应用X围较广.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3%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此时的酶活力最高;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包埋不紧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数量不足,因此酶活力较低.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且在使用3次以后,酶活力显著下降.解答:解:A、由甲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游离酶的酶活力比固定化酶变化明显,说明固定化酯酶比游离酯酶对温度变化适应性更强且应用X围较广,故A正确;
B、当海藻酸钠浓度较低时,凝胶的孔径较大,固定化酶容易流失,所以酶活较低,
浓度大难以形成凝胶珠,故B正确;
C、由丙图可知,当使用次数多于3次时,酶活力显著下降,故C正确;
D、固定化酶优点是不溶于水,易于产物分离,可反复使用,能连续化生产且稳定性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意)21.(3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下列选项中属于腐乳制作过程中防止杂菌污染的操作有()
22.(3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如图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和果胶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由此曲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在B点之前,果胶酶的活性和温度呈正相关;之后,呈负相关
B.当温度达到B点时,果胶酶的活性最高,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C.A点时,果胶酶的活性很低,但随着温度升高,果胶酶的活性人上升
D.如使用果胶酶,则应使温度为B点时温度
考点:果胶酶的活性测定.所有
分析:此题可结合曲线图和酶的特性进行回答.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温度B时,果胶酶的活性最高,催化速率达到最大值,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甚至永久性的失活.
解答:解:A、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在B点之前,果胶酶的活性温度成正相关,之后成反相关,A正确;
B、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当温度达到B点时,果胶酶的活性最高,催化效率最高,此
时的温度称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B正确;
C、A点时酶的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可以上
升,C正确;
D、如果使用果胶酶,则应使温度为B点时温度,D正确.
故选:ABCD.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酶的特性,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识图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
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
23.(3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有关日常生活中加酶洗衣粉的说法,正确的是()
24.(3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市售腐乳有时口感不好,豆腐较硬,可能的原因是()
25.(3分)(2010•某某三模)某学生为研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制备不同洗衣粉含量的洗涤液;②按下表设置实验组;③每只烧杯加入等量的洗涤液、相同的污染布料.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分析中,正确的是()
D.此实验涉及2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
考点:脂肪酶、蛋白酶的洗涤效果.所有
分析:影响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因素有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料、大小及浸泡时间和洗涤的时间等.
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
等,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解:A、当洗衣粉含量为任一固定值时,根据实验结果都能发现酶的最适pH值的估计值,A正确;
B、当pH过高或过低时酶会失去活性,不能证明酶能影响反应速率,B错误;
C、无论洗衣粉含量为何值,由于酶的最适pH值不变,故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的曲线图
形近似钟形曲线,C错误;
D、实验涉及2个自变量,即pH值和洗衣粉的用量,1个因变量,即洗涤效果,D正
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对照实验,要求考生识记酶的特性,理解和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再结合该对照实验,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三、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65分)
26.(8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乳酸菌素(小分子蛋白质)有抑菌作用,其提取及应用如图所示.
(1)对新配制的培养基灭菌时所用的设备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2)培养基中的尿素可为乳酸菌A生长提供碳源、氮源.
(3)在做抑菌实验时,在长满致病菌的平板上,会出现以抑菌物质为中心的透明圈,此时可以通过测定透明圈的大小来测定乳酸菌素的抑菌效果.
(4)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条件.
(5)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实验前需对超净工作台进行消毒处理,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填“消毒”或“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
消毒.
(6)实验中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造成污染.
27.(10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测定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步骤】:①制备稀释倍数为102、103、104、105、106的系列稀释液.
②用稀释涂抹平板法接种样品.
③适宜温度下培养.
【结果分析】:
(1)大多数的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
(2)测定的大肠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D.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是23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是22和26,取平均值26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5和52,取平均值26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分别是21、30、24和25,取平均值25
(3)一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株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的体积为0.2mL)1.17×108个.
(4)用这种方法测定密度,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多,因为一个菌落可能由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生长而成.
(5)某同学在测定大肠杆菌的密度时发现,在培养基上还有其他杂菌的菌落,不能(能或不能)肯定该大肠杆菌的品系被污染了,因为因为该杂菌可能来自培养过程.
28.(8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下图是腐乳制作的流程示意图:
(1)腐乳的生产多采用毛霉等进行发酵,毛霉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左右,在发酵过程中,毛霉分泌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或谷氨酰胺酶、脂肪酶)等多种酶,使腐乳坯中的蛋白质缓慢水解,生成多种氨基酸和各种有机酸,形成鲜、香等特有的风味.
(2)传统的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3)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变硬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腐败变质.
(4)腐乳浸液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腐乳浸液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加料酒的作用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所有
分析:腐乳制作的流程中应控制的条件、材料的用量以及如何防止杂菌污染都是考查的内容.
1、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
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
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的质量.
2、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和抑制微生物
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若酒的含量
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若酒的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污染.
4、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
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解答:解:(1)毛霉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左右,在发酵过程中,毛霉分泌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等多种酶,使腐乳坯中的蛋白质缓慢水解,生成多种氨基酸和各种有机酸,形成鲜、香等特有的风味.
29.(5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果酒、面包制作需要酵母菌,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
(1)酵母菌与醋酸杆菌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土壤是酵母菌的大本营,若从含有酵母菌、醋酸菌、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的土壤中分离到较纯的酵母菌,可以在无氧条件下选择培养,或者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杀死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
(3)通常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血球计数板每个大方格由400个小方格组成,容积为0.1mm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先稀释后再计数.若多次重复计数后,算得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5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有2×108个.
30.(8分)(2015春•沭阳县期中)杨梅是淅江省的特色水果之一,为对其进行深加工,某工厂进行了杨梅酒和杨梅醋的研制,基本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
(1)在制备杨梅酒过程中,进行榨汁时为提高杨梅的出汁率,在压榨前可加入一定浓度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甲罐顶上弯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进入.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气泡冒出,说明发酵基本完毕.
(2)在制备杨梅醋过程中,乙罐内先填充经灭菌(消毒或灭菌)处理的木材刨花,然后加入含醋酸菌的培养液,使该菌附在刨花上,更让甲罐中发酵完毕的杨梅酒流入乙罐进行杨梅醋发酵,杨梅醋的pH可通过控制杨梅酒的流速来调节.
(3)若甲罐中的杨梅洒全部流经乙罐制成杨醋,则乙罐中CO2的产生量是D.
A.甲罐的两倍 B.与甲罐的相等 C.甲罐的一半 D.几乎为零.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所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厂进行杨梅酒和杨梅醋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甲罐进行的是酒精发酵,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乙罐进行的是果醋发酵,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醋酸菌.
解答:解:(1)制备杨梅酒时,在压榨前可加入一定浓度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以破除果肉细胞壁(促进细胞壁中纤维素和果胶的水解),提高杨梅的出汁率.甲罐进行的是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因此甲罐顶上弯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进入;酒精发酵过程中除了产生酒精,还产生二氧化碳,若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甲罐内液面不再有气泡冒出,则说明发酵基本完毕.
(2)参与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在制备杨梅醋过程中,乙罐内先填充经灭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