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胡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场胡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作者:姜红玉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27期
姜红玉
一、围场种植胡萝卜的气候条件
围场县属北(寒)温带—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围
场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77小时~2832小时;年平均地面温度为7.90℃,年平均气温在-
0.50℃~6.00℃之间;年降水量为450mm~560mm;年平均蒸发量为1491.10mm左右,≥10℃积温2540℃~1330℃;年平均冻土深度103.20cm。
无霜期90天~125天,特别适宜繁种特色主导产品胡萝卜的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
二、围场胡萝卜产业历史及现状
1、围场胡萝卜生产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有逢煮肉必有胡萝卜的佳话。
据传说,清末农夫赵忠开始种植胡萝卜,成熟时块根也就有50g左右,当时只是生食当作水果吃,嘉庆年间,
一日御厨在煮羊排时在锅里放了几块胡萝卜,嘉庆食后曰:色鲜味佳,之后逢煮肉必有胡萝卜。
之后胡萝卜的种植和食用在民间广为流传。
自1994年开始,县农业局开始引进新品种重点培育,围场胡萝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新拨乡注册了“二道河子”牌胡萝卜商标,在国内外市
场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2007年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园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启了胡萝卜增
收的多元渠道。
2008年,获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创建的11万亩胡萝卜基地为全
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证书。
2011年,围场胡萝卜获得中
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2013年围场胡萝卜获得了“御塞”牌商标注册证,有机食品和功能食品成
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2019年通过“政府+保险公司”联合办险、共担风险的方式,围场胡萝
卜产业得到有效推动,2020年农业农村部投资500万元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围场胡萝卜”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2、目前,围场的胡萝卜已发展到8万亩,产量30.4万t,总产值5.2亿元。
良种覆盖率100%。
主要种植的品种:红映二号、映山红、红天柱3号、早生红冠、幕田系列、红玉系列等
20个品种。
胡萝卜核心产区在围场县的新拨镇、山湾子乡、张家湾乡、姜家店乡、宝元栈乡、
三义永乡等6个乡镇,辐射全县范围。
3、近三年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稳定在100%,净菜整理、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
数量逐年增加,围场县蔬菜、胡萝卜加工业发展迅速,特色优势明显,促进了出口贸易。
目前
围场县有50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保鲜库有31家,深加工企业有福袁、旭日、正灿、魁仙等4家,初加工企业有元昌、新鑫、季兴等14家,年加工鲜菜30万吨,加工率达到90%。
4、围场胡萝卜产业科技支撑。
围场胡萝卜基地是中国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教学基地,并建立了长期稳定技术合作关系;全县成立了蔬菜专家团,培养
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为胡萝卜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有自己的
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品种和生产技术不断创新与转化,显著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和
生产技术水平。
引进胡萝卜优良品种200多个,主要良种更新5次~6次,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胡萝卜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也取得明显进步。
胡萝卜实现了机械化种植。
5、胡萝卜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围场胡萝卜已达到8万亩,胡萝卜成为围场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产业发展实行“政府引导、科技引领、项目带动、企业经营”的运行机制。
第一,企业独资经营模式。
由企业流转农户的土地,集中成片规模发展,注册商标直接进入市场或出
口。
第二,专业合作社+经销商模式。
按照自愿原则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产品统一销售给经销商。
三、围场胡萝卜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标准化园区建设。
围场胡萝卜全部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有机标准。
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
胡萝卜绳播技术和膜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是水肥药一体化,而且有省种、省工、商品率好、产量高等特点,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2、有序开展科研工作。
继续与相关院校、科研所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将围场胡萝卜优势区建成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试验、示范的基地。
3、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
胡萝卜合作社的主要作用能实现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种子,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最大程度提高农民收入。
4、做大做强“围场胡萝卜”区域公共品牌。
通过品牌宣传、推介、设计宣传用语,赋予“围场胡萝卜”文化内涵,支持企业注册商标,通过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商标并用,推动“围场胡萝卜”成为河北第一,中国有名产品。
5、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充分发挥围场位于京津冀经济圈的有利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各大城市的经销商、超市对接,减少销售环节,稳定胡萝卜销售渠道,降低胡萝卜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开拓网上销售渠道、推动企业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专卖店,完成由基地到餐桌的直达供应。
四、围场胡萝卜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通过政策扶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从事胡萝卜生产或到企业务工挣取薪金,扶贫效果明显,带动1124贫困户脱贫。
胡萝卜种植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产品商品率达90%以上,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形成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
围场胡萝卜就地加工增值,每年为农民增收400余万元,而且还带动了运输、劳务、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运输业年营业额1500万元,餐饮服务业年营业额100万元,解决了1100余人的就业,年创造300万元的劳务收入。
围场县将建设胡萝卜展馆一处,将把围场打造成中国知名的冷凉蔬菜之乡、中国胡萝卜之乡。
(作者单位: 068450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