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石家庄二中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高中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石家庄二中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
试高中化学
化学试卷
120 分,考试时刻 90 分钟。
1. 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防止食品受潮及富脂食品氧化变质, 在包装袋中可装入的物质
2. 以下各组名词或现象中,三者间没有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滴入几滴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那么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
C.
硫酸亚铁铵晶体溶于水,加少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入几滴
BaCl 2溶液,有白色
H 1
D 2 Be 9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1
27
S 32 C1 35.5 K 39 Ca 70
Fe 56 Cu 64
Ba-137
每题 3
分
,共 30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选择题
共 54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选择题〔此题包括 10 小题,
卷 本试卷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
卷I 为选择题,卷n 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总分值为
A .无水硫酸铜、蔗糖
B .硅胶、硫酸亚铁
C .食盐、硫酸亚铁
D .生石灰、食盐
A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光化学污染 咳嗽和气喘者增多
B .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 水体富养化
水栖生物大量死亡
C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空气中C02浓度增大一一温室效应
D .氟氯烃的大量使用
臭氧空
泛 ——
3. 为了证明〔NH 4〕2Fe 〔 S04〕26H 2O 〔硫酸亚铁铵晶体〕的成分中含有 NH 4+、 Fe 2+、
SO 42—和H 20,以下实验表达中不正确的
A •取少量酸亚铁铵晶体放入试管,加热,试管口有液体生成,那么可证明晶体的成分
中含有结晶水
B .硫酸亚铁铵晶体溶于水,得淡绿色溶液,滴入
2 滴 KSCN 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
Fe 2+
沉淀生成,那么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SO42—
D. 取少量硫酸亚铁铵放入试管,加入少量稀
NaOH溶液,在试管口用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那么可证明晶体的成分中含有NH4+
4. a mol NO与a mol N2、O2的混合气体相比较,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在同温同压下密度一定相等
B .在同温同体积下压强一定相等
C.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一定相等 D .在标准状况下原子数一定相等
5 .据最新报道,科学家发觉了如下反应:O2+PtF6=O2(PfF6), O2〔PtF6〕为离子化合物,其
中Pt为+5价,关于此反应正确的选项是〔〕
A .在此反应中,每生成1molO2〔PtF6〕那么转移1mol电子
B. 在此反应中,02是氧化剂,PtF6是还原剂
C. 02〔PtF6〕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
D. 02〔PtF6〕中仅存在离子键不存在共价键
6. 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X10-13mol L —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K+、C1 —、N03—、S2—②K+、Fe2+、厂、SO32—
③Na+、C1 —、NO3—、SO4—④Na+、Ca2+、C1 —、HCO3―
⑤K+、Ba2+、C1 —NO3―
A .①③
B .③⑤
C .③④
D .②⑤
7. 以下各组物质在只提供水和假设干支试管的情形下,达不到签不目的的是〔〕
A .硝基苯、苯、乙醇三种液体
B. 硫、Na2O2、CaC12三种固体
C. H3PO4、Ba〔OH〕2、Ba3〔PO4〕2 三种固体
D. Na2SO4、KNO3、BaC12三种固体
&以下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方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 用过滤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13溶液的混合物
B. 用结晶法提纯NaC1和KNO3的混合物中的KNO 3
C. 用蒸馏法分离乙醇和苯酚的混合物
D. 除去FeC12溶液中的少量FeC13: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9. 以下离子
方程式中,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是〔〕
①CO32—+2H+ ------ CO2f +HO ② Ba2++2OH —+2H++SO42 —— BaSO4j +2HO
③ Ag++C1—=AgC1 J ④ Fe+Cu2+—Fe2++Cu ⑤ C12+H2O=H++C1 —+HC1O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⑤
D .只有⑤
10. N A代表
阿伏加德罗常数,以下讲法正确的选项是〔〕
A. 标准状况下,22.4LCHC1 3中含有氯原子数目为3N A
B.7gC n H 2n 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 A
C.18gD2O 中含有的质子数目为10N A
D. 通常状况下33.6L氯气与27g 铝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 A
二、选择题〔此题包括8 小题,每题 3 分,共24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 以下离子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
A. 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中:Fe〔OH〕3+3H+==Fe3++3H2O
B. 酸酸钠的水解反应CH3COO—+H3O+==CH 3COOH+H2O
C. Mg 〔HCO3〕2溶液中加入过量石灰水:
Mg 2++2HCO3—+Ca2++2OH —==CaCO3 J +2HO+MgCO 3 J
D. 向100mL 0.1mol/L 的FeBr2溶液中通入0.012molCl2:
10Fe2++14Br-+12C12==10Fe3++7Br2+24C1-
12. 以下过程溶液可能会变浑浊的有〔〕
①钠投入饱和食盐水中;
②少量钠投入饱和NaHCO 3溶液中;
③过量的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
④过量的CO2通入CaC12溶液中;
⑤足量的BaC12溶液加入NaHCO3溶液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3. 有甲、乙两溶液,各含以下14种离子中的7种:A13+、C1—、Na+、K+、NO3—、OH—、
S2—、MnO4—、Fe3*、A1O2—、CO32—、NH4+、SO42—、H+。
两溶液所含离子各不相同,
甲溶液里只有 2 种阳离子,那么乙溶液里的阴离子应该是〔〕
A. OH—、S2—、CO32—
B. MnO4—、SO42—、NO3—
C. C1 —、NO3—、SO42—
D. A1O2—、MnO4—、SO42—
14. 40C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至10C,另一份加少量CaO并保持温度仍为40 C,这两种情形都不改变的是〔〕
A. Ca〔OH〕2的溶解度 B .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 •溶液中Ca2+数目
15 .实验室用固态不纯氯化钠〔含少量NH4HCO3和Na2SO4杂质〕制取纯洁氯化钠溶液。
以下操作可供选用:①逐滴加入稀盐酸,调pH值为5 :②煮沸;③加蒸馏水溶解;④
加热至不再产动气体为止;⑤加入稍过量的NaCO s溶液;⑥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
⑦过滤。
上述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应是
16 .反应:① 101kPa 时,2C(s)+O 2(g)==2CO(g); △ H= - 221kJ/mol
② 稀溶液中,H +〔aq 〕+OH —〔aq 〕==H 2O 〔 1〕; △ H= -57.3kJ/mol ③ 红磷的化学式为 P ,白磷的化学式为 P 4,
P 4〔 s 〕+5O 2〔 g 〕=P 4O 10〔 s 〕; △ H= - 3093.5kJ/mol 4P 〔s 〕+5O 2〔g 〕=P 4O 10〔s 〕; △ H= — 2954.0kJ/mol 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A •由于红磷转化为白磷是放热反应,等质量的红磷能量比白磷低
B .碳的燃烧热大于 110.5kJ/mol
C .稀硫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 H=57.3kJ/mol
D. 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生成1mol 水,放出57.3kJ 热量
17. 20C 时。
饱和 KC1溶液的密度为 1.174g cm -3,
讲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D .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复原到 20C 时,溶液密度一定大于
1.174g cm -3
18. FeS 与一定浓度的 HNO 3反应,生成 Fe 〔 NO 3〕3、Fe 2〔SO 4〕3、NO 2、NO 和 H 2O ,当
NO 2、N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 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 FeS 与HN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 2: 9
B . 2: 11
C . 2: 15
D . 2: 5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 66分〕
三、填空题〔共18分〕
A .①②⑤⑥⑦③④ C .④③⑥⑤⑦①②
B .③④⑥⑤⑦①② D .④③⑤⑥⑦②①
物质的量浓度为 4.0mol L
— 1
,那么以下
A . 25C 时,
饱和KC1溶液的浓度大于4.0mol
L —
1
B .此溶液中
C . 20C 时,
744 4 0
KC1的质量分数为一
1.174 1000
密度小于1.174g cm -3的KC1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100%
19. 〔6分〕三氟化溴溶于水可发生如下反应:
3BrF 3+5H2O—HBrO 3+Br2+9HF+O 2,〔1〕用双线桥法表示出上面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形。
〔2〕当有4mol水参加反应时,被水所还原的三氟化溴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 。
20. 〔6分〕铍是一种高效率的火箭燃料,铍在燃烧时能开释出庞大的能量:每千克铍完全燃烧放出的
热量为627100kJ。
〔1〕写出铍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写出氧化铍与盐酸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1. 〔6分〕实验室可由软锰矿〔要紧成分Mn02〕制备
KMn0 4,方法如下:软锰矿与过量KOH和KC1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1 ;
用水溶解,滤去残渣, 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 4;滤去MnO2沉淀,浓缩滤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
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 4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K2MnO4制备KMnO 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四、实验题〔25分〕
22. 〔14分〕〔I〕下面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定量仪器:
a. 量筒
b.容量瓶 c .滴定管d.托盘天平e.温度计
〔1〕其中标示出仪器使用温度的是______________ 〔填编号〕;
〔2〕实验时用来精确量取液体体积的是______________ 〔填编号〕;
〔3〕使用前要检查仪器是否漏液的是______________ 〔填编号〕;
〔4〕称取10.5g固体样品〔1g以下使用游码〕时,将样品放在了天平的右盘,那么所称样品的实际质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g。
〔□〕实验室要用98%〔p=1.84g cm—3〕的硫酸配制3.00mol—1的硫酸溶液500mL
〔1〕假设配制3.00mol L-—1的硫酸溶液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但显现以下错误操作,将使所配制的硫酸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____ 。
A .将稀释的硫酸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B .将烧内的稀硫酸向容量瓶中转移时,因操作不当使部分稀硫酸溅出瓶外。
C •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中加水时溶液凹面高于容量瓶刻度,现在赶忙用滴管将瓶
内液体吸出,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D .用胶头滴管加水时,仰视观看溶液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相切。
〔2〕假设配制时,因加水不慎超过了容量瓶刻度线,现在实验如何连续进行?
23. 〔11 分〕
〔1〕高中教材中有如此一个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不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分不装
有0.3gNaHCO3、0.3gNa2CO3粉末的小气球分不套在两支试管口。
将气球内的NaHC03、Na2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看到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填产生沉淀或气体及反应速率相关现象〕
②两试管中气球大小〔不包含试管〕体积之比约为〔填最简单的整数比〕〔盐酸均
足量〕 ________________ ;
③甲同学用手触摸试管,发觉盛NaHC0 3粉末的试管变冷,而盛Na2CO3的试管温
度有升高。
由此他得出:不管其状态如何,NaHCO3和HC1反应为吸热反应,而
Na2CO3和HC1反应为放热反应。
类似如中和热,甲同学写出了以下热化学方程式
〔其中” aq"代表水合成无限稀释的含义〕:HCO3—〔aq〕+H+〔aq〕=H20〔1〕+CO2
〔g〕;△ H>0 CO32—〔aq〕+2H+〔aq〕=H2O〔1〕+CO2〔g〕;△ H<0
甲下结论的方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 〔填正确或不正确〕
〔2〕为研究是吸热依旧放热反应,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每次实验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
请你关心填写相关内容:
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试管、药匙〔或V型纸槽〕、气球、玻璃棒、烧杯、量筒、
保温瓶外,还需要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述实验
可得出多条结论,如:a:NaHCO3的溶解是________________ 〔吸热或放热〕过程;
b. Na2CO3的饱和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吸热或放热〕反应;
c. NaHCO 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热约是 ________________ 的热效应之和。
五、运算题〔共23分〕
24. 〔10分〕用沉淀法测定NaHC03和K2CO3混
合物的组成。
实验过程是每次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于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相同浓度的Ba 〔OH〕2溶液,每次实验均充分反应。
实验记录见下表:
回答以下咨询题:
〔1〕第2次实验中产生沉淀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 ;
〔2〕Ba〔OH〕2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 ______________ ;
〔3〕通过运算确定样品中NaHCO3和K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________________ 。
23.〔13分〕将mmolNa2O2和NaHCO3的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至250 C,使其充分反应,
混合物中Na2O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
〔1丨当x=1/2时,容器中固体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化学式〕,其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_____ 。
〔2〕假设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为O2和H2O,那么x的取值范畴_________________ 。
〔3〕当0<x<1/3时,产动气体的物质的量n的数字表达式〔用m、x表示〕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