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二篇 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推敲贾岛的诗若虚改李广射虎郭沫若把是改这事例1事例咬文嚼字郭沫若把是改这事例2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咬文嚼字
事例 评价 理由 结论
郭沫若把“是” “炼字的好例” 不仅是“坚决的判 改“这” (成功) 断”,而是带有极端 憎恶的惊叹于,表现 (事例1) 强烈的情感。 郭沫若把“是” “改得似乎 改“这” 并不很妥” (失败) (事例2) 若虚改“李广射 虎”
韩愈“推敲”贾 岛的诗 中心论点:
咬文嚼字
事例 郭沫若把 “是”改 “这” (事例1) 评价 理由 结论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 须要咬文嚼字,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 神。 “炼字的好例” 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 (成功) 憎恶的惊叹于,表现强烈的情感。
郭沫若把 “是”改 “这” (事例2) 若虚改 “李广射 虎”
不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2、陶渊明的读书观: 3、正确和错误的读书各举了谁为例? 4、文章分为几段?如何划分?
不求甚解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陶渊明的读书观: 1)虚心,别骄傲自负 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3、正确和错误的读书各举了谁为例? 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 4、文章分为几段?如何划分? 文章分为三段。一段(1自然段)提出错误观点,二 段(2-4自然段)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三段(5-9自 然段)进一步强调读书要“不求甚解”
我很怀疑韩愈 的修改是否真 如古今所称赏 的那么妥当。
韩愈“推 敲”贾岛 的诗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 在文字上“推敲”, 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 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 “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 情感上“推敲”。 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翻译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zhong)石没(mo)镞,视之,石也。 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翻译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zhong)石没(mo)镞,视之,石也。 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石头,以为 是老虎就用箭射,射中了石头,箭头都 看不见了。仔细看,是石头。就再用箭 射,始终都不能射进石头了。
“改得似乎 并不很妥” (失败)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 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 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 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 量,在实际上就是调 整思想和情感。
表面上看,改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 得似乎简洁些, 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 但实在是远不 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 如原文(失败) 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 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 “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