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孩子们的艰辛求学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孩子们的艰辛求学路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孩子们的艰辛求学路
图:东川区舍块乡云坪小学,学生每天步行四五个小时上学,由于当地不吃中午饭,正在长身体的学生只能带着洋芋来充饥。
图:东川区舍块乡新和小学的孩子们在大声朗诵课文
图:云评小学,下课后孩子在教室去前休息。
新和小学,离家路程近4、5个小时,学校大都实行一段制教学(早上11:00上课至16:00)周末放学后孩子兴奋跑回家。
东川区舍块乡新和小学放学后孩子忙碌做饭。
一边是宿舍一边是“厨房”。
锅碗瓢盆、蔬菜、腊肉、鸡蛋。
全是孩子从家里带来的。
东川区舍块乡新和小学放学后孩子忙碌做饭。
孩子住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只有在学校吃住。
九龙小学,孩子认真地听讲。
一个班只有三本教科书。
九龙小学,孩子的衣服鞋子都补着补丁。
张正宽老师教学30多年,放学后看着10多个学生打篮球,把学生当作孩子。
九龙小学,孩子认真地听讲。
一个班只有三本教科书。
步行4、5个小时到学校,上课不时犯困。
九龙小学,孩子认真地听讲。
一个班只有三本教科书。
艰辛求学路
一个8岁的娃娃,稚嫩的双手却满腹老茧。
一个学校、一个老师、13个孩子。
(一个人的学校)
麻地小学,孩子认真听讲
东川区舍块乡麻地小学,一小女孩渴望上学来到学校教室听课。
孩子的家,大都生活在大山里.从家到学校一般要步行5、6个小时的山路。
小汽车,是孩子最奢侈的玩具。
山路崎岖。
学生放学走在“人”字形山路上。
舍块中学,是乡镇最好的建筑。
舍块中学,李福云放学后翻越两座山去放牛。
走在悬崖边上放牛,由于居住的背后大山草已经枯竭,只能翻越两座大山到有草的地方放牛。
李福云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电视机,还是08奥运时政府赠送的。
舍块中学,吕棕楠母亲瘫痪,上学前给母亲做饭梳头。
没有作业本,拿废纸和透明胶布制作书本。
一张饭桌,一个木凳。
周末吕棕瑞在家复习功课。
面临中考,却不能好好复习,周末帮父母干农活。
吕棕瑞功课还没有做完,就被妈妈喊来喂猪,做农务。
破旧的宿舍,窗户玻璃残缺。
周末赶回学校,买一杯冷饮犒劳自己。
周末几个同学相约在教室补课,复习。
老公在外打工,父母年老孩子没人照顾,只能带进课堂,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喂奶。
老公在外打工,父母年老孩子没人照顾,只能带进课堂,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喂奶。
宿舍窗户玻璃、破碎残缺
宿舍窗户玻璃、破碎残缺
落雪小学,课桌残缺。
老公在外打工,父母年老孩子没人照顾,只能带进课堂。
课余时间,一些孩子在玩耍游戏,一些孩子背诵课文。
乡村公路沿江蜿蜒,依山盘旋,一路险弯不断,颠簸已是常事。
车身一侧的巍峨峭壁上,不时有泉水流下,淌过满布石子的土路,坠入了另外一侧的深谷。
深谷里,金沙江在静静流淌。
此行的目的地是东川区舍块乡。
那是个离昆明不到300公里远的地方,因为大山阻隔,那里的孩子必须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他们渴望知识,但却买不起一本《初中文言文全解》,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汽车长什么样……
从东川到舍块,要走150公里的盘山柏油路、石子路、土路。
狭窄的路段,错车必须小心翼翼,有时甚至要倒车重来。
近5个小时的颠簸山路让人疲倦,无心赏玩沿途盛开的洋芋花海。
到达舍块乡时已近傍晚,站在半山腰的舍块街边,依着山势向前俯视,远远地望见源于滇池的普渡河流过。
受旱情影响,舍块乡今年的小春作物几乎全部绝收,只有临河的田地里才是绿油油一片。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跳进了山里孩子的生活。
山路上,一双双破旧的球鞋交替领先,肩上的书包各式各样,破旧不堪,有的甚至用一小撮茅草代替坏掉的拉链;教室里,孩子们书声朗朗,眼睛一直盯着
讲台上的老师,握笔的手满是裂痕、老茧;课间,一根跳绳,甚至一根用鞋带接成的“皮筋”,都会让他们乐此不疲地蹦啊跳啊,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快乐;回到家,他们用瘦小的身躯帮着父母,一同担起贫苦家庭的重担。
他们的生活,为远道而来的我们上了一堂“思想品德课”。
在新和小学,一群还不到10岁的孩子放学后,开始淘米、洗菜,准备晚饭。
每个周末,他们都要把自家种的菜带到学校,两三个孩子一起搭伙做饭。
同行的司机小毛帮孩子们淘好米后,5岁的皮臣甫一副不相信的样子,接过锅,把手指头伸进去测水的多少,可爱得让人发笑;在落雪小学,上课铃响后,10来个五六岁的孩子跑进教室,女老师解下身后背着的孩子,边换着尿布,边给学前班的孩子上课,让人觉得他们也许需要点什么;去九龙小学,最为艰难与危险,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太过惊险,有的路段太陡,弯太急,转弯时必须一点点倒车转向才能过去。
路边的山谷里,有多年前坠落的皮卡车。
车行至小戏台,乡村公路没有了,到小学还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路上遇到的马帮,是这里唯一的货运和交通工具。
回来时,又要抵抗一两千米的海拔落差,每走几分钟都要歇息片刻。
在这里,走出大山的每一步都如此艰辛。
最后一天,目的地是茂麓小学。
小学所在的茂麓村早在明末清初就远近闻名,至今完好保存有古代炼铜遗迹,可见其往日的兴盛。
相比连续几日的颠簸,短短2个多小时的路程不算太长。
然而,行至半路,意外发生了,一块锋利的石头刺进了越野车的后胎,一行的5人差点就被撂在了大山里。
幸亏临出门时带有备胎。
走访完茂麓,已过中午,在与学校的几位老师挥手道别后,越野车便开上了沿江公路,炎热的天气使得车窗外吹进的风都是热的,车内像是蒸笼。
跟随着金沙江一路蜿蜒,车后的灰尘扬得老高,进入因民镇驶上柏油路时,司机却说,“车突然不颠,有点不会开车了。
”行至半路,发现街边小摊上有冰水卖,一车人带着一身土下车畅饮。
9个多小时的跋涉,我和同事张玉杰才又返回了昆明。
在离开这个让人难忘和充满回忆的“洒满阳光的山坡”,已经是9
天以后的事情。
我们又坐进了办公室,孩子们却依旧在山路间奔波,在田间劳作,在狭小的天地里,继续寻找梦里的未来。
因为,路,一直都在。
他们像是一颗颗正在成长的幼苗,扎根大山,汲取着山的养分与露水,有着大山的特质。
但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让他们能茁壮成长。
都市时报记者张玉杰图高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