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实验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实验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 C.陕西半坡D.浙江河姆渡
2.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组约大学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
你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A.红山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墨子·尚贤》:“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这种“举以为天子”的形式出现于
A.黄河流域B.淮河流域
C.长江流域D.辽河流域
4.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政治、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
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周朝的控制区域B.意图建立王畿的“藩屏”
C.防止夏、商旧族叛乱D.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
5.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下列可以证明这个观点的是()
①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③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
6.据《中国古代简史》记载,“东周第二代天子植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
以上材料说明
A.郑国向周天子定期朝贡B.周王室地位下降C.周朝政局稳定D.分封制得到巩固
7.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七雄”按东-西-南-北-中的排列大致是指
()
A.齐、秦、楚、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秦D.吴、魏、燕、赵、楚、韩、秦
8.易中天曾说:“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锋,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这场“跨世纪大辩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社会的急剧变化
9.云梦睡虎地秦简,发现于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
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
其中秦律十八种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
“秦简”实证了秦朝
A.奉行法治思想B.统治残暴无道
C.骄奢淫逸无度D.统治好大喜功
10.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关于农民起义叙述正确的是
A.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B.刘邦率领农民军,歼灭了秦军主力
C.黄巾起义发生在西汉末年
D.黄巾军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11.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造成东汉后期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是()
A.光武中兴B.黄巾起义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王莽施政腐败
12.《史记·平准书》曾记载,汉武帝巡行全国时所用赏赐,帛一百多万匹,钱、金以亿计。
下列措施使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状况得以改善的是
A.统一度量衡制度B.派卫青、霍去病等北击匈奴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1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针对此社会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重文轻武B.重商抑农C.休养生息D.横征暴敛
14.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
15.《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的内容是
A.元朝的建立
B.明八股取士
C.张骞通西域
D.清朝文字狱
16.在一摩友世界论坛,有网友正在做骑游大策划一—行,想骑着摩托车畅游美丽的。
你可知道标志着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B.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
C.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D.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17.我因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语言也有很多种,因此国家提倡说普通话。
在古代历史上在北方推广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蒙古族C.鲜卑族D.氐族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南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北方的战乱B.南方的安定
C.统治者的要求D.北方人到南方打工的需要
19.中国古代史上结束长期分裂状态,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有()
(1)秦朝(2)西晋(3)前秦(4)北魏
A.(1)(3) B.(2)(4) C.(1)(2) D.(3)(4)
20.一位同学分类梳理历史人物,下图中①处应为()
A.曹操B.华佗C.王羲之D.贾思勰
二、解答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材料二:神农时,民方食谷。
材料三: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微禹,吾其鱼乎!
——《左传》(1)材料一中的“轩辕氏”指的是谁?从材料中看,他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什么贡献?(2)材料一中的“平定蚩尤乱”是哪一场战役?
(3)材料二中的“神农”是谁?“民方食谷”长江流域的谷指什么?黄河流域的谷指什么?
(4)材料三中赞颂的“禹功”是什么?“禹”通过了哪一方式被当时推选为部落首领的?2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
——郭沫若材料三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
——《中国历史众生相》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
什么样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该措施的建议者是谁?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简析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材料二
材料三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魏书》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写出材料二中方框A的政权名称。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促进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A正确;BCD 项都不是最早的,排除。
2.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种植水稻,所以C项符合题意;红山居民不是最早种植水稻的,A 排除;山顶洞人不会种植水稻,B排除;半坡居民种植粟,D排除。
故选择C。
3.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可知,该材料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取“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推举的标准是才德,所以这种“举以为天子”的形式出现于黄河流域,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4.B
解析:B
【详解】
根据“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可得出周王利用新族与功臣防患叛乱势力最大的地区,说明其试图通过分封制建立王畿的“藩屏”,B 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区域,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夏朝,排除C;材料与少数民族无关,排除D;故选B。
5.A
解析:A
【详解】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商代时人们创制了“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从商朝开始,故①符合题意;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在春秋时期,②排除;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故③符合题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在西汉时期,④排除。
所以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选择A。
6.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东周第二代天子植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自
身的实力严重削弱,土地、人口、兵力都减少,各诸侯国都不再顾忌周王室,题干材料表明周王室地位下降,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
如按东-西-南-北-中的排列应为:齐、秦、楚、燕、赵、魏、韩。
故选项A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选项BCD 排列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8.D
解析: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D项正确;A 属于跨世纪大辩论的影响,排除;B、C属于客观原因,排除。
故选D项。
9.A
解析:A
【详解】
秦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其中秦律十八种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这说明秦朝奉行法治思想,当时已经出现法律制度,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统治残暴无道,题干体现的是当时已经出现法律制度,秦朝奉行法治思想,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骄奢淫逸无度,题干体现的是当时已经出现法律制度,秦朝奉行法治思想,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统治好大喜功,题干体现的是当时已经出现法律制度,秦朝奉行法治思想,排除D项。
故选A项。
10.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故A 表述正确,符合题意;项羽率领农民军,歼灭了秦军主力,故B表述错误,不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故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1.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故C符合题意;ABD项不答材料中的数据信息。
12.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故选D 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北击匈奴,在军事上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思想上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13.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经过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为了改变这一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故C正确;重文轻武的是宋朝,故A错误;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故B错误;西汉初期没有横征暴敛,故D错误。
综上故C正确。
14.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8年,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交战。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D项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排除。
故选C。
15.C
解析:C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C选项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在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故C符合题意;ABD选项都不在两部史书记述范围之内,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注意区分:《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16.D
解析:D
【详解】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符合题意;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A排除;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与题干内容无关,B排除;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是在东汉时期,C排除。
故选择D。
17.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就有禁止使用鲜卑语,改用汉语,故C符合题意;匈奴未推广汉语,故A不符合题意;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未推广汉语,故B不符合题意;东晋时,氐族在北方和西北建立过前仇池国、前秦国、后凉国。
未推广汉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A项正确;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排除B项;统治者的要求、北方人到南方打工的需要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
故选A项。
19.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故(1)(2)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前秦是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故(3)(4)不符合题意,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C
解析:C
【详解】
钟繇、顾恺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和画家,都和艺术有关,所以和类别三归为一组的应该是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所以①处应为王羲之,故选C;曹操是政治家,华佗是医学家,贾思勰是农学家,都和类别三中的人物不符,排除ABD。
二、解答题
21.(1)黄帝;发明指南车或者人文初祖。
(2)涿鹿之战。
(3)炎帝;水稻;粟。
(4)大禹治水解决水患;禅让制。
【详解】
(1)“轩辕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
解析:(1)黄帝;发明指南车或者人文初祖。
(2)涿鹿之战。
(3)炎帝;水稻;粟。
(4)大禹治水解决水患;禅让制。
【详解】
(1)“轩辕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贡献:根据材料中的“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知黄帝对中华民族有发明指南车、平定蚩尤、被称为人文初祖。
(2)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3)“神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号神农氏;长江流域的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黄河流域的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等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4)“禹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全身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舜在位时,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22.(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等;各学派互相争论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可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受到打击指的是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
在咸阳活埋。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不同点在于秦始皇打击儒家学说,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
(4)依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5)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23.(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
解析:(1)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
【详解】
(1)根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交流。
故答案为: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张骞通西域。
(2)根据材料二地图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的内迁,山西、陕西是迁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故答案为: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故答案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前三则材料及答案,归纳可得:材料一反映了通过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材料二反映了通过民族迁徙促进民族交融的,材料三反映了通过统治者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