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茎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犃西犮狋北犪犃农犵狉业犻犮学狌犾狋报狌狉 犪犲20犅2狅0狉犲,2犪犾9犻(1狅犮)犮犻:1犱0犲9狀狋1犪1犾犻6狊犛犻狀犻犮犪 网网络络出出版 版日地期址::2ht0t2p0:/0/1k0n7s .cnki.net/kcms/detail/61.1220.s.20200107.0920.00d6oi.h:1t0m.l7606/ji.ssn.10041389.2020.01.013
芦笋茎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张 园1,2,刘正杰1,林 春1,2,闫亚泽1, 袁加红1,王 入1,毛自朝1,2,杨焕文3
(1.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特色小宗作物研究中心, 昆明 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昆明 650201)
摘 要 通过优化根癌农杆菌EHA105(含有pBI121表达载体)介导的茎尖遗传转化条件,包括抑菌抗生素 类型及浓度、农杆菌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卡那霉素浓度等影响因素,建立芦笋品种‘达宝利’遗传转化 体系。以0.1~0.3cm长的芦笋茎尖为转化受体,用MS液体培养基(MS+蔗糖3%+乙酰丁香酮150 μmol·L-1)悬浮菌体至OD600为0.6,侵染茎尖15min,20℃避光共培养4d;抗性茎尖在筛选培养基 (1/2MS+IBA0.5mg·L-1+KT0.1mg·L-1+嘧啶醇0.5mg·L-1+羧苄青霉素200mg·L-1+ 卡那霉素50mg·L-1)上诱导长芽与生根,可获得抗性植株,经PCR、GUS组织化学染色和qRTPCR检测, 获得阳性植株。 关键词 芦笋;茎尖;遗传转化;参数优化;GUS;qRTPCR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1389(2020)01010908
建立芦笋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为后续遗传转化研 20℃暗处共培养,选取部分经共培养的茎尖,进
究奠定基础。
行犌犝犛瞬时表达率统计,以确定最佳转化条件。
1 材料与方法Βιβλιοθήκη 农杆菌浓度:用活化好的不同OD600值根癌 农杆菌菌液(OD600分别为0.2、0.4、0.6、0.8和
1.1 供试材料与试剂
1.0)侵染芦笋茎尖,再接种至共培养基,置于
供试受体材料为芦笋品种‘达宝利’在MS培 20℃暗处培养3d。取共培养结束后的茎尖进行
养基上扩繁得到的新的幼嫩茎尖。挑选状态良好 组织化学染色,统计犌犝犛瞬时表达率。
的芦笋茎尖至预培养基(1/2MS培养基),置于 农杆菌侵染时间:将根癌农杆菌调节至
26℃光照培养2d,作为后续转化受体材料。农 OD600值为0.6,侵染外植体的时间分别设定为
杆菌EHA105菌株以及质粒载体pBI121由云南 5、10、15、20、30和40min,侵染完成后,将受体材
芦笋(犃狊狆犪狉犪犵狌狊狅犳犳犻犮犻狀犪犾犻狊L.)是多年生宿 对于芦笋转基因育种等相关研究较少,且不够深 根性草本植物,百合科天门冬属,学名石刁柏,属 入。Hernalsteens等[10]将不带外源质粒的根癌 国宴常用蔬菜,常有“蔬菜之王”美誉[1]。芦笋除 农杆菌侵染芦笋茎,并在转化材料检测到了胭脂 具备很高食用价值之外,还能对人体多种疾病有 碱和农杆菌素碱的存在,证实了应用农杆菌侵染 预防和治疗效果,如降血糖、降血脂、抗癌等[2]。 法在转化芦笋中的可能性,但该研究并没有进行 目前,国际芦笋市场需求量正在日益增长,其中中 含有外源质粒农杆菌的遗传转化,也未对转基因 国芦笋约占国际芦笋消耗量40%,芦笋产业已成 材料农杆菌基因表达情况以及遗传转化影响因素 为芦笋栽培产地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来源[34]。目 做深入研究;LimantonGrevet等[11]用农杆菌 前,市场上所用芦笋栽培品种虽然产量和品质较 AGL1将uidA和nptⅡ基因转入芦笋胚性系。 好,但多易感病害,特别是茎枯病、褐斑病和炭疽 虽然上述研究实现了芦笋转基因,但其遗传转化 病等,因此筛选高产、高质和抗病品种是芦笋育种 体系效率较低且研究不够系统。鹿志伟等[6]在前 工作的重点[5]。芦笋品种以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 人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农杆菌介导的芦笋遗传转 等常规选育方法为主,但常规选育过程长,育种流 化影响因素研究,但该研究受体材料仍是以组织 程繁琐,可控性较差且育种效率较低;与之相比, 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数量较少的芦笋胚状体为外植 转基因育种能克服常规育种手段许多弊端,如可 体,导致获得遗传转化植株的群体不够大。为解 以定向遗传改良、育种周期短且可控性较高等,因 决上述芦笋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 此,越来越受到育种者的重视与广泛利用[6]。 芦笋组织培养过程中得到的茎尖为外植体,基于
目前,国内外对于芦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 瞬时表达体系分析影响农杆菌转化的诸多参数, 规育种[5]、种植栽培与管理[7]、采后生理及贮藏技 包括农杆菌侵染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 术[8]、化学成分与药理[9]、组织培养[1]等方面,而 (AS)浓度、共培养时间、分化筛选培养基中卡那
收基第通稿 金 一 信日 项 作 作期目者者::::2云 张 毛 杨01南 自 焕 9省 园 朝 文06,,,农1女 男 男0业,,, 基硕博博 础士 士 士修研,,研教 教回究究授 授日联生, ,期合,主 主从:2专要 要0事1项从 从9蔬(事 事12菜00植 植1功27物 物8F能生 分G基0理 子0因1学 生0组0研 物2学究 学)研;研。云究E究南。m。E省aEilm农:mami业alail:o基1:23y0础6h11w0研5zy1inc究7ah0ua联1o@@合@1121专66236项..cc.oc(o2omm0m18FG001019)。
·110·
西 北 农 业 学 报
29卷
霉素浓度及抑菌抗生素种类等。在优化的遗传转 中,然后加入侵染液(含AS)浸泡芦笋茎尖,在恒
化参数基础上,获得转基因植株,并进行PCR、 温摇床慢速摇5~40min,再去除菌液,在无菌滤
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qRTPCR分析,初步 纸上吸干茎尖表面残留菌液,接种于共培养基,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