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万年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上饶市万年第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文本类阅读,完成13—16题。

(20分)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①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大巨树之后。

②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

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

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③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

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④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

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

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⑤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

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

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⑥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
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⑦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

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

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

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

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⑧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

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⑨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⑩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13.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4分)
答:
14.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4分)
答:
15.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答:
16.人类为什么会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作者认为人类怎样做才是正确的?(6分)
答:
参考答案:
13、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每点一分,共4分)
14、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

(2分)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2分)(共4分)
15、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2分)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2分)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2分)(共6分)
16、人类自以为比“朝菌”、“蟪蛄”伟大,于是嘲笑“朝菌”、“蟪蛄”渺小与卑微;(3分)然而,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要公平地对待伟大的生命和弱小的生命。

(3分)(共6分)
2. 阅读下面的论说文,完成12~15题。

中国为什么和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
王呈伟
盯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我在想中国是否很需要这个奖项,这的确是一个文化大国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以强劲的态势引发世界瞩目,凭借各项经济指标屡屡对世人的眼球造成冲击的时候,文学是不应该
处在一个沉寂的角落而悄然无声。

相比于文坛的寂寞,民族音乐的旋律曾多次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让世人领略了东方音乐的神韵;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滚滚“韩流”,国产影视并不寂寞,电影人睁眼看世界的目光和向世界大奖不断冲刺的努力显示出电影人的执著和思考,虽说还不能捧得奥斯卡金像奖,但渗入浓浓的中国元素的华语片获奖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非凡影响力。

这些都是值得文学创作者们深刻反思和借鉴的。

当电影人和音乐人在世界舞台上都挤到前排的时刻,我们的文学却一直缺席世界大奖而成为文学工作者们心中永远的痛。

有些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现状开始大放厥词也着实让我们惶恐不安,一是我们确实缺乏足够的审视自身的勇气,二是我们的思维似乎和“诺奖”正渐行渐远。

我们真的不能只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层面上来评价作品了。

倘使我们有唐诗的高度,有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文采精华,不拿“诺奖”我们也有足够的民族底气;倘使我们有宋词的广度,即使在饮水处也有人歌唱柳永词,与“诺奖”失之交臂我们也可大气地付之一哂;倘使我们有曹雪芹这样的作家的视角和笔力,即便一生清贫也清高,纵使不得“诺奖”也会让后人高山仰止。

笔者担心的是时下的作家可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
文学必须按照它自身运行的规律去发展和完善,它首要解决自身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这个领域里有很多事等着文艺工作者们去做,而且迫在眉睫。

就文学系统本身来讲,还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圈内的论资排辈现象还相当严重;而掌握话语权的文学杂志应该抓住机遇焕发新的生机,新时期文学崛起时大型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收获》、《当代》、《十月》和《花城》)须有清源注入,还应发挥新的引领作用。

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还须弘扬真正的文艺批评,如果潜规则多了,文艺圈就烂了。

应该让那些诠释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作品早一点脱颖而出,让人世间的悲悯被激活,良知被唤醒,信念升华为时代风貌。

另外,人们受网络思路的影响太重,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速度是上去了,可思维的深度比以前是变浅了,居然堂而皇之地衍生出“浅阅读”一说,而且有人还专门宣扬“浅阅读”的优势,一味地随俗罢了。

其实只有深度阅读才会生成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思想元素,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解构人类社会乱象的智慧,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超越于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风华!若只用“浅阅读”生成的作品到纯文学的殿堂里去亮相角逐,估计未交锋就已“失了东风一半”。

再加上娱乐风气盛行的误导,作品偏失了人性的剖析,这样的作品岂不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温总理站在民族的高度上对大学师生们的殷殷期待:“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我们民族才有希望。

”这里“仰望星空”的人就应该是那些肩负历史使命,关注民族的发展未来,并用一生不懈地追寻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就目前的文学现状来讲,期待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失为一种仰望星空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下列对“浅阅读”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由于“浅阅读”的衍生盛行,导致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网络思路严重影响人们的阅读质量。

B.“浅阅读”追求阅读的速度,轻视阅读的思维深度,并且被堂而皇之地宣扬,这其实是一种随俗心态的反映。

C.“浅阅读”之风的流行,不利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也不利于培育超越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

D.在“浅阅读”环境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跻身世界纯文学的殿堂的,从而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的悄然无息。

E.“浅阅读”的文化氛围,必然助长文学娱乐化之风,进而误导文学创作,使文学作品出现人性剖析的偏失。

13.不属于“中国文学不应在世界悄然无声”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

B.我国强劲的发展态势引起世界瞩目。

C.民族音乐、国产电影跻身世界舞台。

D.中国的文学作品远离了诺贝尔奖。

14.本文谈的是中国文学和诺贝尔奖渐行渐远,为什么要写到民族音乐和国产电影?(4分)
15. 通观全文,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2.AE(A.颠倒因果。

E 文中没有“‘浅阅读’的文化氛围”“助长文学娱乐化之风,导致文学作品出现人性剖析的偏失”的表述 )[5分。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3.D(“远离诺贝尔奖”是“悄无声息”的一种表现,而非“不应悄然无声的理由”的理由)[3分]
14.本文以同属中国文化的民族音乐和国产电影并不寂寞为例,与中国文学的寂寞现状作对比,说明中国文化并非就应寂寞,从而引发文学创作者们的深刻反思。

[4分。

“以……作对比”2分,“说明……引发……”2分]ks5u
15.①时下的作家缺乏足够的审视自己的勇气(时下的作家缺少审视自己的胸怀和气度)。

②文学系统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圈内的论资排辈现象相当严重。

③真正的文艺批评得不到弘扬,导致诠释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作品不能脱颖而出。

④文学作品的随俗、娱乐之风盛行,导致文学作品偏失了人性的剖析。

[4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名士的背影——汪曾祺其人其文
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士大夫家庭。

他的祖父是清末拔贡,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还兼具一点儿诗人气质。

而他的父亲汪菊生更是一位多才多艺、带有名士色彩的人。

这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父亲还很随和,从不像古板的八股先生那样教育孩子,而是将他当朋友看待,喝酒时给儿子也倒上一杯,抽烟时给儿子也分上一支,而且先给儿子点上火。

汪曾祺初恋时写情书,他竟然在一边出谋划策。

这种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的个性。

可以说,汪曾祺身上那种富有才情、天真散漫的气质,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打下深深的烙印了。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最为景仰的三位老师中,闻一多是最可称名士的。

他走进教室,便点燃烟斗,有时抽卷烟,就问学生:“你们谁抽?”于是讲台上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喷云吐雾,汪曾祺自然也在其中。

另外一位老师沈从文,汪曾祺曾评价他说:“沈先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非常容易动情,非常容易受感动。

他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仁者之心爱着。

”闻一多对汪曾祺名士气质的影响,
更多地表现为外在;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内在,他后来的为人、为文,都能看到乃师沈从文淡泊、从容、温情的影子。

有的名士是锋芒毕露的,刚硬而决绝,像一支剑、一团火,比如嵇康。

而有的名士则是刚柔并济的,温润而坚毅,像一杯酒、一块玉,比如陶渊明。

汪曾祺的名士范儿,离后者更近点儿。

说“近点儿”,是因为他和陶渊明还略有不同。

陶渊明是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间的,而汪曾祺则完完全全是入世的。

入世和名士放在一块,好像有点儿不和谐,但汪曾祺恰恰就是一个入世的名士。

他入世,但不佞世。

汪曾祺自己说:“我追求的是和谐”。

此和谐不是政治术语,而是一种生活情调,一种人生境界。

汪曾祺追求和谐的这种“另类名士”气质,同他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构成有很大关系。

他坦言:“我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

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

”何为儒家的人情?当然就是浓厚的现世关怀情结。

但儒家的现世关怀,和与自然的和谐是分不开的,二者融合在一起,便是一种“诗性人格”。

汪曾祺又极为讲原则,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自重,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他从不肯利用朋友为自己谋取方便。

作为一名作家,他的这种坚守更体现在对文学标准始终不渝的独立见解上。

仅仅是儒家,还不足以成就他的人生境界,也不足以玉成他小说、散文创作的田园风格。

再诗性的人格,只要“爱人”“入世”,便不得不有所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有所追求,便容易为得失挂怀,陷入烦恼困顿中。

汪曾祺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尤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以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煎熬和折磨,这与道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不论何种境地,汪曾祺都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并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与人生。

可叹的是,汪曾祺这位名士,大半生都活在一个“去名士化”的土壤里。

他的可贵在此,他的落寞也在此。

读汪曾祺的文章,经常会感到时代背景的淡化,或者向已经消逝的过往的偏向。

汪曾祺自己也承认:“我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的或正在消逝的时代。

”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怀旧情结来解释。

汪曾祺的散文里,有好大一部分是写饮食的,时代背景的淡化也好,消逝的过往也好,就散文来说,没有比写饮食更适合的题材了。

更难得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人文、历史考据,名士的情趣与文人的素养二美得兼,一时并见。

若问,名士和美食家有必然联系吗?如果一概而论,并非如此;可是要说汪曾祺,那二者的联系确确实实是必然的。

如果没有美食家的这
层角色,汪曾祺的名士气质就失色不少;如果没有这种名士范儿呢,那汪曾祺也就只不过是个过得去的美食家而已。

屈指一算,汪曾祺离我们而去已经16个年头了。

读者并没有忘记这个“老头儿”,他的书一印再印,尤其以饮食散文最受欢迎。

相信很多人像笔者一样,把汪曾祺视为自己最喜爱的当代作家。

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我们还会如此喜爱他的文吗?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

当今并不缺乏作家,甚至也不缺乏美食家,可是汪曾祺走后,我们放眼四望,却难得再觅一位如此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了。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汪曾祺一生经历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其作品具有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特点,使读者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中国作家网)
②汪曾祺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老师沈从文更白、更现代、更畅达。

他的白话之白,是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

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

(何立伟评汪曾祺)
③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贾平凹评汪曾祺)
(1)下列对材料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闻一多对汪曾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外在的;而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这份蔼然仁者之心则在内在上使汪曾祺的文风表现出淡泊、从容、温情。

B.嵇康是锋芒毕露、刚毅而决绝的名士,如一支剑、一团火;陶渊明则是温润如一块玉、一杯酒,刚柔并济。

而汪曾祺则是出于二者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另类的名士。

C.汪曾祺写饮食的散文中,都没有时代背景的出现,都是在偏向已经消逝的过往。

这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怀旧情绪。

如《端午的鸡蛋》就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D.汪曾祺一生经历了诸多大事,但仍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这得益于他深受道家影响,能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使作品仍能保持一种文雅气。

E.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所以,今天我们在怀念汪曾祺,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

(2)汪曾祺身上“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3)汪曾祺名士范儿的养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DA
(2)①有着儒家现世关怀和谐自然相融合的诗性人格。

②极为讲原则,体现着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与自重。

③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不论何种境地,都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

(3)①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

②西南联大的教授对汪曾祺的影响。

③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构成。

④汪曾祺本身富有才情、天真散漫的气质。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而汪曾祺则是出于二者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另类的名士”错。

说他是一种另类的名士有些不妥。

C.“汪曾祺写饮食的散文中,都没有时代背景的出现”错。

原文是说他淡化时代背景。

E.“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错。

这种说法太绝对,原文说“却难得再觅一位如此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了”。

(2) 本题考查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之后锁定区位,找出关于传主人格的具体体现,答案在四、五段。

找到关键词语或句子,第四段“儒家的现世关怀,和与自然的和谐是分不开的”,“汪曾祺又极为讲原则,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自重,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第五段“汪曾祺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尤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以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煎熬和折磨,这与道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最后分条概括。

(3)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关注全文,然后找到这几个段落的关键句子,如第一段“这种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的个性。

可以说,汪曾祺身上那种富有才情、天真散漫的气质,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打下深深的烙印了”。

第二段:“闻一多对汪曾祺名士气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外在;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内在”,第四段“汪曾祺追求和谐的这种‘另类名士’气质,同他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构成有很大关系”,最后加以概括。

概括时有三种方法:①直接提取文中相关的语句;②摘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③分层概括,合并整理。

注意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洪信,并州晋阳人,(后)汉圣太后弟也。

后弟六人,洪信居长,少善骑射。

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捧圣军数百从行,洪信预焉。

及次卫州,少帝与晋高祖遇,因有疑贰,谋害晋祖,其从兵皆乱。

时汉祖方护晋祖,洪信以兵应之,获免。

清泰中,又为雍王重美牙校。

晋初,为兴顺左厢都指挥使。

汉祖统禁军,迁镇太原,奏隶麾下。

汉祖领陈州刺史、左护圣左厢都指挥使,俄加岳州防御使。

从汉祖降邺,以警扈之劳,授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武信军节度。

乾佑中,以群小用事,心怀忧惧,白太后求解军职,出为镇宁军节度。

岁余,迁保义军节度。

初,杨邪以元从功臣为方镇者不谙政务,令三司择军将分补诸镇都押牙、孔目官,或恃以朝选,藩帅难制。

洪信闻内难,即召马步军都校聂召,奉国军校杨德、王建、黄全武、杨进、翟本,右牙都校任温武,护圣都校康审澄及判官路涛、掌书记张洞、都押牙杨昭勍、孔目官魏守恭,悉杀之,诬奏谋逆。

周广顺初,加同平章事。

洪信常以此妄杀自歉,及革命,内不自安。

周祖犹以汉太后之故,移镇京兆。

本城兵不满千,王峻西征至陕州,以援晋州为辞,又取去数百人。

及刘崇北遁,遣禁兵千余屯京兆,洪信益惧,即请入朝,恳辞藩镇,拜左武卫上将军。

世宗即位,迁左骁卫上将军。

显德五年,改右龙武军统军,从世宗北征,为合流口部署。

乾德五年,改左骁卫上将军。

开宝五年请老,以本官致仕。

八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李洪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
B. 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
C. 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
D. 后唐明宗在藩时/隶帐下/及即位/爱将朱弘实总领捧圣军/弘实擢洪信/为爪牙渐迁小校/应顺中/潞王举兵少帝/杀弘实而东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