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心脏监测发展史(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程心脏监测发展史(全文)
自19世纪末Einthoven发明的弦线式心电图机应用于临床以来,心电图机的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心电图早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和临床工作中最基础的检查工具。
随着科技进步,20世纪中晚期,人们利用计算机及现代远程通信技术、互联网、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远程医疗(TeleMedicine)等,远距离采集、传输、监测心电图称为远程监测心电图。
电话传输心电图、遥测心电图等也归于此类,可捕捉偶有或一过性出现症状时的心电图,可随时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事件,弥补了常规心电图(ECG)与动态心电图的不足,进行远程会诊。
1、早期发展
最早的远程心电监测(20世纪60~80年代),是通过电话实现心电远程监测,又称电话心电图(TTECG)。
1988年美国医生丹尼尔戴维(Daniel David)创办心脏医疗公司,专门从事电话心电远程监测工作,在本国医院和康复中心的患者提供心脏监测,得到患者和医生双方欢迎。
先后推广到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使(TTECG)技术得到应用和普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开展了大量的心电远程监测工作和临床研究。
我国1979年从远程心电监护,远程视频会诊、远程医学教育等,开展各种远程医疗项目。
(TTECG)技术是远程心电监护的项目之一,其原理是将实时采集的心电信息转变为声音,通过电话传至医院接收机,再将声音谐调为心电信号,用心电图机描记,医生通过电话给予患者诊断和治疗。
早期的远程心电监护不具备实时性心电信息传输,在心电记录传输的过程中容易遭受外界干扰,采用的是有线方式传输,用户传输心电事件时必需借助固定,使用极不方便。
心电资料的分析要在监测结束后才能进行,患者发病时无法及时得到医生的诊断和救治。
80~9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明了基于无线寻呼技术的“心脏BB机”,患者在感觉不适时,手动触发BB机采集装置,然后将BB机扣在电话上传输心电信号。
如:基于电话传输的心脏远程监护产品代表:美国Cardguard、中国珠海中立公司。
90年代,随着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心电远程传输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心脏手机”等随之问世。
早期的“心脏手机”采用分体式技术,由心电采集处理单元和一部专用发射装置(手机或PDA)组成,二者通过蓝牙连接。
当患者感觉不适时,可手动触发记录装置,采集数十秒的心电图,通过蓝牙传送至手机或PDA,再以短信或数字方式传至医院数据处理中心。
解决了移动状态下心电信号采集和传输问题,大大减少了時间、地域的限制,可随時进行监测,提高了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精度和准确度。
但缺发智能分析预警功能,无法自動识别和发送异常心电信号,患者必须手动采集和发送(本人操作),在突发严重心脏疾病及患者睡眠時,无法实现心电实時、连续、多导联监测,不具备智能分析预警功能,临床心脏监护中意义极为有限。
2、快速发展
2.1 2011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题为《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研究报告,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大数据”(bigdata)的概念,此后这一概念开始风靡全球。
这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方法迅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从简单的处理对象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成为继物力和人力资源后的又一重要资源,并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2014年5月,美国白宫发布了2014全球“大数据”白皮书《大数据:抓住机遇、保存价值》,鼓励人们利用大数据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终端、移动互联、5G的迅猛发展,远程心电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在医院内局域网应用,也进入医联体、医共体走入千家万户,成为远程医疗的急先锋。
心脏疾病是现今危害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最重要的疾病。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达到两亿九千万人,平均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而且,其致死率持续稳居全球死亡率排行之首,2013年《柳叶刀》中国疾病负担研究表明,中国人群死因前二位是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癌症因素。
其中有三分之二皆因心脏病突发,患者失去宝贵的早期诊断和救治时间而失去生命。
所以,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因此,远程心电监测对于心脏病患者、医院和相关企业具有超
强的吸引。
远程心电监测可以不受日常生活限制,不受监测时间限制,不受监测地域限制,只需通过电话或者手机网络,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心电信息传送到网络平台,医生即可既时监测患者心脏的活动状况,及时捕捉到不良的“蛛丝马迹”,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2 远程心电监测按照心电信息监测终端记录存储方式和应用功能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①远程间歇心电监测系统:患者发生症状时使用,记录1-3次心电信号储存30s,通过电话发送至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由心电图医生判图),传至临床医生工作站,医师及时阅读,进行治疗。
图一远程间歇心电监测
②远程持续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的心电记录器由心电信息网络范围内的医务人员专业佩戴,记录患者24小时心电信息自动结束记录,相应
的医生在专业的计算机上回放心电信息,并通过有线网络传送心电数据到远程心电监护管理中心,由心电医生分析后传至到临床医生工作站(类似动态心电监护)。
③远程动态实时心电监护系统:通过导联兼容的数字式全信息记录发射器,在院内各病区、院外(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个体诊所、养老中心)、院前救护车上,由专业医务人员给需要监测的患者佩戴。
用于连续采集患者各种生活状态下的心电信息,监测心脏电生理变化。
根据病情的需要,分别选择记录患者24、36、72小时心电信息,将来自不同的医疗网点采集的心电信息不间断、同步异地实时监测并传递到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对出现异常心律失常,监测后台及时联系准确电话报警,能兼发放不同时间段的动态远程心电图数据的报告。
使临床医生在专业计算机上随时回放心电信息,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对所管辖区域的患者临时诊断和治疗。
也可以通过3G、4G/WIFI通讯技术,12导联同步采集后传送心电数据,发送到远程心电监护中心,由有资质的专业心电图医生对监测的心电数据进行分析编辑,将诊断有意义的条幅及诊断报告发送到各地临床医生工作站,提供远程心电图诊断信息。
3、未来发展
未来预测将完善全球无限量生命体征仪器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运行数字化电信5G网络心电系统,以实现全球各国各地区医院心电信息联网传输,在全球的各级医院的院内(病区)、院外(医联体)、院前(120急救)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电图诊断平台,面向临床医生及时提供全面的心电图诊断报告,并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尤其是为危重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以心电图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为基础,可进一步构建全球专家会诊中心,整合全球医疗资源,促成国内外心电学科的无缝学术交流,缩短国家和地区间心电诊疗水平的差距。
图四全球无限量生命体征仪器蜂窝大数据网络系统
为了顺应大数据的时代趋势,创建并有效利用医疗行业内的大数据,继而促进行业智慧转型势在必行。
对全球范围内所有医院的心电数据实行集中存储,包括医院内的心电数据、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远程诊断的心电数据以及院前120急救心电数据,除了智慧医疗,运用5G,使用无人机+AR等便携高速穿戴拍摄,可以实现360度全地区基地监控,从而实现覆盖全球的立体化心电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
借助目前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方法,这一构想完全有可能实现。
通过无限量心电数据库,全球各国各地区之间可实现联网传输,将中心工作站的心电图像通过手机、Pad或计算机发送给医生;将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所、急救中心、养老院和家庭都接入互联网,利用可携带式心电监测仪对个人进行实时监护,如心脏病门诊康复患者的心电监测、远程心电图监测、医院财务管理
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心电图大数据网络时通过无限量心电数据库,还能根据医院特点量身定制特殊的系统。
未来的心电图大数据网络时代将会迅猛发展,各家医院的心电图室或心功能科将不再是心电信息的“孤岛”,而是与全球心电信息网络互通互联的一隅,彰显出大数据时代下的全球一体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