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怀插花,宛自天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怀插花,宛自天开
作者:暂无
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第1期
一枝花、一片叶、一颗安静的心,就可以变幻出一道意蕴无穷的风景。
陈世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她几十年如一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美学融入插花艺术。
她所有的作品,无不有着
逃脱烟火的怀想。
林爱卿,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花艺教授,2008年开始在北京教授插花,致力于将
传统融入日常。
万物皆美,美就是合情合理
林爱卿从小就特别爱好插花,工作后,因为清闲,就跟着老师学插花。
那时,所有插花教
程都是日本的。
学了半年,她问老师,如果想深造,必须去日本吗?老师说,日本插花只能教
技巧,无法述说背后的故事,它没有故事,因为插花是中国的。
林爱卿便研习中国文化,一做就是30年。
2007年,她已是名满全球的插花教授,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插花艺术展。
艺术展上,日本、韩国,包括欧洲一些国家的艺术受到追棒,中国大陆却寂寂无闻。
林爱卿深受刺激,“插花曾是中国文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在唐宋时期,曾影响了整个世界。
时至今日,插花舞台上却没了中国的一席之地。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结束,林爱卿的北京花艺工作室就成立了。
首批就招收了80名学生,学生中除了家庭主妇,还有公司白领、企业董事长。
花艺教学围绕写景、理念、心象、造
型四大类型,以及传统六大花器展开。
核心就是对自然界的观感。
学插花,先要学习如何欣赏大自然,然后移花入室,经过心理转换,以花代笔,将作品变
成一幅画,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理念。
林爱卿认为,最好的花材在野外。
她让学员们在上班路上,在散步的公园里,在登山路途中,寻找材料。
野花、野草、棉布、枯枝都可以用,食品包装纸、田野里捡来的旧篮子,可成
为插花器具。
创作时也不给固定章法,唯一要求就是作品不能华丽,必须清淡简洁。
寻找花材
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们放慢行走脚步的过程。
林爱卿教大家和一枝花对视,细细观察。
插花时要将花姿最美的那面表现出来。
插花人的站位、花的朝向也有讲究。
坐北朝南是中国的方位艺术,人站北面,花枝面向南,绝不能为了操作方便面向自己。
在写景盘花中,两株花之间的水道方向如能切合八卦图样,则
给人灵动自然之感。
反之,整个作品则死气沉沉。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核心是万物皆美,美就是合情合理。
一件简单作品,也要你具有宏大
宇宙观,然后独自逃脱喧嚣,才能使作品取其形、求其意、悟其道。
”
插花是一门需要专注的艺术,很能磨练耐心。
一名学生沉浸在公司破产、婚姻失败的阴影中。
林爱卿就让她每次插花前,都拿着一根枯藤反复抚摸。
一两个小时后,在人手心的温度下,枯藤变软了,容易弯曲造型。
这名学生也在漫长的抚摸中冥想,和自然对话。
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每次来都气定神闲,说起那段生活经历也能轻描淡写了。
每次看她
的作品,林爱卿都惊叹不已,绝望、动荡、枯萎荡然无存,代之的是温暖、动人、苏醒,还有
丝丝撩人的招惹。
这是自然和人之间最好的应和。
兼收并蓄,美的过程保持尊重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林爱卿追求的至高目标。
她告诉学生,中国插花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
优秀作品必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因此,取材必须从自然界中信手拈来,通过自己理解的形态美、色彩美,去表现一种“真态”。
她极力反对工匠似的人工制作,不允许有一丝一毫雕琢的痕迹。
她要让中国插花自然多变,既有形式,又不拘泥于形式,既有规范,又不规范。
而这个观念的转变,林爱卿经历了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
最初她学日本插花,上课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铁丝把花材穿起来。
林爱卿很拒绝这
种技法。
可没有铁丝,就插不出日本插花要求的姿态、角度。
她下决心,要摒弃这种人为的理念。
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和自己抗争,她才清零。
这段时间里,她跟花草为伍,每每拿起花材,她就对自己说,不能加重它的负担,要保持
原生态的样子。
林爱卿承认,日本插花的美是走向极致、简约极致的美。
但她不喜欢它达到这种美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太多人为元素,是对花的摧残。
对于日本插花简约的理念,林爱卿则融入到教学中。
对于韩国插花的内敛、巴西插花的热烈,她也都有所吸收。
兼收并蓄各类艺术思潮,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之意,是她的最大梦想。
这需要高妙的融会贯通。
西方花艺强调色彩,形式次要,最后才讲究意境。
日本和韩国花
艺强调形式,意境第二位,最后是色彩。
中国花艺则强调意境,色彩其次,形式不太重要。
所以,不管西方的色彩,还是东方的形式,最终都要能为中国式“意境”服务。
回归生活,艺术引领产业
潜心研究以后,林爱卿发现,和众多流派讲究“花道”相比,她更喜欢用“花艺”这个词
概括中国插花文化。
道,层面太高,属于哲学领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花艺则拥有更多尘
世气息,从物到艺,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然后才是道,道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
于是,她做了变革,不再让传统插花束之高阁,变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
现在,新招收的
学生从简单的生活花艺入手,致力于应用。
他们中有开茶艺馆的、开陶艺坊的、做家居设计的,甚至有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花店业主。
2015年3月8日,林爱卿应邀为一家高档会所的主题活动插制桌花。
她带了五个学生一起
制作,以写景花的原理,用帝王花搭配浅粉紫色玫瑰,配以洋桔梗、雪柳、海棠等,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犹如再现春日花园美景。
作品随着转盘移动,可360度观赏,恰似移步换景。
几个法国来的客人说,在世界各地从没关注过餐桌花,但在中国,这餐桌花却美得惊心动魄。
事后,主办方给了3万元报酬,林爱卿扣除了花材费用,每个学生发了5000余元的辛苦费。
学生们没想到,随意一个作品,竟有这么大的经济效益。
林爱卿意识到,让传统插花回归生活,就要引入商业元素,而在之前,这一点恰恰是她极
力回避的。
于是,林爱卿陆续进行了一些尝试。
她举办北京插花艺术展,发布对外承接各类订单的消息。
她成立图书策划工作室,出版花艺研究与展览成果、花艺丛书、花艺杂志等。
她冠名一些
模特大赛,让插花变成模特展示技艺的必选项。
一枝花、一片叶、一颗安静的心,就可以变幻出一道意蕴无穷的风景。
插花变成一种社会
参与力量之日,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时。
对此,林爱卿充满信心。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编辑赵莹zhaoying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