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生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生死观
出生入死,顺其自然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50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
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
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
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我国著名诗人陶渊明对死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近一百多首诗中几乎三分之一讲到死,每次提到死时态度是那么平静,语气几乎为安详。
他说那些一听说死就面如土灰的人其实是不明自然之理。
生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从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从白发老翁到黄毛孺子,每个人都要从出生走向坟墓,陶渊明说: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诗中提到彭祖是传说中的高寿翁,据说他一生经历夏、殷、周三个朝代,共活了八百岁。
这样的大寿也免不了一死。
三皇、彭祖今天在哪里呢?接着他在诗中说: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顺尽,无复独多虑。
对于死亡过度恐惧反而有损身体,明智的态度是任其自然,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于生于死既不害怕也不欣喜,当生命该完结时就让它完结,用不着想得太多。
陶渊明于公元四二七年十一月离开人世,在他死前两个月写了一篇自祭文,说自已活了六十多岁,现在死去“可以无恨”,从老年到寿终正寝是物之常理,还有什么留恋不舍的呢?
有生就会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味地贪生,整日酒肉滋味、饱暖温厚、服食药饵,希望能够长生,这并不是珍惜生命,而是生活在死的危胁之中,到头来不但没有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丽,反而是带着遗憾离去,试问,这一生又有什么意义?
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
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
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生命对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宝贵的。
往往人们一提到死,就会十分恐惧。
害怕死亡是人之常情,一些人生了病首先想到的是“死亡”。
由于对它的惧怕,往往心理上和精神上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于是情绪低落、郁闷,而使病情不断加重。
俗语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因为人的本性都是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的。
也有些敢于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人,虽然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豪杰,其实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或者说是很偶然的事。
我们人的一生就几十年。
与天地的永存以及数千年的人类社会相比,是不可比拟的。
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又如流星一闪,十分的短暂。
如此有限的时光又有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又有谁真的愿意去死呢?
对生死有了分别之心,就贪生而怕死,却早早地死去;对生死没有差别,就会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害怕,面对任何事情都会保持冷静,如此就会长寿。
老子的思想正如萧伯纳所说:“我没有让怕死的心理支配了我的生命,我的报酬是:我没有白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