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一单元 第三节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正确的态度并符合实际的做法应该是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以此来构建双语和谐社会。
”游汝杰说。
方言有其社会功能,使用方言又是公民的权利。
鉴于此,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探索确立方言的法律地位。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赏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赏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赏读: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
寡言少语,说话
诚实可信。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
意气·义气
“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也可指志趣和性格,还可指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而“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例句1:它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其激扬万里的双趐。
例句2: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不识好歹·不识抬举
“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不识抬举”,识:认识,理解。
抬举:赞扬,器重。
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
都表示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异:后者含有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器重、称赞、提拔的意思,前者表示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例句1:古书又不是毒药,读点古书总是好意,你们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例句2:君博不知好歹,向各官员痛陈贪官,反被讥笑不识抬举。
知识卡片
方言与普通话辨析
1.zh、ch、sh不是z、c、s
zh、ch、sh正式名称是“舌尖后音”,又叫翘舌音。
翘舌音,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舌头翘起来,发音时要把舌头翘起,舌尖抵住上腭。
汉语有翘舌音的方言很少,所以发不好翘舌音的问题比较普遍。
这里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知道哪些字发翘舌音,哪些字不发翘舌音;二是明知道这个字是发翘舌音了,但就是发不出来,或者发不好。
如何发翘舌音,具体的区分方法是: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关系来区分。
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显示:(1)以ua uai uanɡ 作韵母的字,声母是zh ch sh,如“抓、耍、拽、庄、床、双”等;(2)以en作韵母的字,除了“怎、参(差)、岑、森”几个字外,以enɡ作韵母的字,除了“层、曾”和以“曾”做声旁的少数字外,其余字的声母都是舌尖后音;(3)以ou作韵母的字,除了“凑”等少数字外,其余的声母是ch;(4)以un作韵母的字中,只有“顺、吮、舜、瞬”四个字的声母是sh,其余字声母是s;
(5)以onɡ作韵母的字中,声母只有s,没有sh。
第二,根据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利用已知的声旁推断出同声旁的一批字的读音。
这种方法虽有例外,但不妨一试,只是用时须谨慎,以免有出入。
2.n、l要分开
n和l这两个音,发音时口腔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把舌尖抵住上齿龈而产生声音的。
但是,发n时气流是从鼻腔流出体外的,发l时则是气流直接从口腔流出体外的。
因为发音时口腔的
形状是相同的,所以两个听起来比较接近。
目前,全国有不少地方是n、l不分的,比如长江中游地区的四川、重庆、湖北、江西以及湖南、安徽等地。
南方的广东,北方的甘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现象。
比如,把“努力”发成“鲁力”,把“电脑”发成“电老”,把“小鸟”发成“小了”,等等。
在普通话中,n、l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发错了,意义就会混淆。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容易误读的形声字注音。
①纨袴.()②内讧.()③箴.言()
④桎梏.() ⑤鞭笞.() ⑥庇.护()
⑦徜.徉() ⑧纶.巾() ⑨联袂.()
⑩咯.血() ○11皈.依() ○12龋.齿()
⑬砧.板() ○14翩跹.() ○15戏谑.()
⑯饿殍.() ○17巨擘.() ○18阴霾.()
⑲狡黠.() ○20摩挲.()
答案①kù②hònɡ③zhēn④ɡù⑤chī⑥bì⑦chánɡ⑧ɡuān⑨mèi⑩kǎ
○11ɡuī○12qǔ○13zhēn ○14xiān○15xuè○16piǎo○17bò○18mái○19xiá○20suō
2.请大家猜猜下面①~⑤句中画线的方言词是什么意思,⑥~⑧的方言句子是什么意思,然后分别换成普通话的表达方式。
①经过这一次遇难,世界我都睇淡。
(黄谷柳《虾球传》)
②蓑衣箬笠挂在金钩上,夹糖麦饼放在饭镬头。
(吴语)
③这就是李玉山的婆姨。
(杜鹏程《保卫延安》)
④我家来了人客,是我童年时的同学。
(闽语、粤语)
⑤这种人少跟他搭界。
(吴语)
⑥拨本书我。
(吴语)
⑦佢高过我。
(粤语)
⑧你格认得?(昆明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看(“睇”是个古语词,东南方言都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词);②饭锅(“镬”也是古语词);③妻子、老婆;④客人(一些方言词和普通话词的差别在于字的排列顺序刚好相反);⑤搭理、联系;⑥给我本书(吴语、粤语等方言的双宾语句是把表物的宾语放在表人的宾
语前面,这和普通话的语序相反);⑦他比我高(粤语的比较句格式比普通话更接近古汉语格式,如古汉语格式表达这个意思要说“某人高于某人”);⑧你认识不认识?/你认识吗?
一、问题讨论
1.什么是“方言”?现代汉语分几大方言区?
提示 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或者说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变体。
因地域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方言,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哪些规定?
提示 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北京从元代至清代,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定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普通话的语音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普通话的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民族构成、分布以及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决定的。
普通话的语法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些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往往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修改,有些还要经过编辑出版部门多次加工和润色之后才公布、出版发行,更规范,更标准,所以普通话的语法要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知识结构
汉语⎩⎪⎨⎪⎧方言⎩
⎪⎨⎪⎧方言的定义七大方言区普通话⎩⎪⎨⎪⎧普通话的定义普通话的形成与规定
三、相关知识
公鸡、母鸡的“别名”
观察表示“公鸡、母鸡”的不同词语。
首先可以发现,北京、西安、扬州、苏州都是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鸡”的前面的,如“公鸡、母鸡、雄鸡、雌鸡”,其余的地方则是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鸡”的后面,如成都把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母”或“鸡婆”。
有些地方两可,如汉口“鸡公、公鸡”并存,“母鸡、鸡婆”同在。
南昌、梅县、广州称呼公鸡时,“鸡”在词中的位置有前有后,对母鸡的称呼却只能“鸡”在前,表性别的成分在后。
由此
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北方方言表示动物性别时更倾向于把表性别的成分放在动物名称前
面,而大部分东南方言则相反。
然而在两种情况内部,仍然存在着有趣的差别:首先,表性别的成分说法各异,前置表雄性的有“公、雄、样”,后置的有“公、角、翁”。
前置表雌性的有“母、雌”,后置表雌性的就更丰富了,有“母、婆、媛、项、赖”等,有些还有拟人的色彩。
其次,梅县、广州、厦门、潮州还把母鸡里下过蛋的和没下过蛋的再分别命名。
反映了各地在概念划分上的差异,这也是很特别的地方。
最后,长沙话在“鸡公、鸡婆”后面还加上了词缀“子”,这也是湘方言多用“子”作词缀的一个表现。
再观察表示“小鸡”的不同词语。
这些词也可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鸡”在后的,如“小鸡儿”;一类是“鸡”在前的,如“鸡娃”等。
把这些词语和“公鸡、母鸡”的词语对照,会发现各地在“公鸡、母鸡、小鸡”的称呼上基本上三者一致,也就是说“鸡”的位置要么都前置,要么都后置。
“鸡”后置时,前面是一个形容词,有些方言还要加后缀,如:小鸡子(扬州)、小鸡儿(北京)。
“鸡”前置时,后面是一个名词,有的还是带后缀的名词,如“鸡娃”(西安)、“鸡崽子”(长沙、南昌)。
至于广州、厦门、潮州的“鸡仔”,其中的“仔”本来也是一个可以独用的名词,但后来虚化成了构词用的后缀。
此外,也有“小鸡”的“鸡”位置与“公鸡、母鸡”不一致的,如西安话“公鸡、母鸡、鸡娃”,成都话“鸡公、鸡母/鸡婆、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