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才溪中学11-1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文 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溪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二历史(文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某某、考生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等写在答题纸上。
2.请在规定区域答题。
请务必保持答题纸的整洁,不要折叠,考试结束,将答题纸交回。
3.第I卷的的正确答案填涂到机读答题卡上。
答题卡必须做好三涂二写(三涂:科目“历史”、答题卡类型“A”、某某号“4305+ 班级代码+座号代码”例如高二(6)班1号的同学填涂为430506001;二写:某某、某某号)。
4.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分试卷Ⅰ和卷Ⅱ两部分。
请各位考生务必看清题意,认真审题,规X格式,细心作答。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满分60分。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你认为“危险的境地”是指( )
A.平民和工商业者的矛盾尖锐 B.贵族和工商业者的矛盾尖锐
C.雅典面临外敌的入侵 D.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
2.梭伦改革时期有两位雅典公民因经济纠纷打官司,以下对解决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向贵族法庭提起上诉②向民众法庭提起上诉③案件先由陪审员审查④法官判决后就立即生效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3.梭伦改革后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是指()
①贵族奴隶主②工商奴隶主③平民④债务奴隶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别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5.秦孝公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宣布“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反映了()
A.儒家的“仁政”主X B.道家的“无为”主X
C.墨家的“尚贤”主X D.法家的“法治”主X
6.商鞅变法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B.防止地主家族强大威胁政权
C.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刺激小农经济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
7.(秦)用商鞅之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是哪一项措施带来的弊端()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 B.废分封,行县制
C.重农抑商政策 D.移风易俗,推行分户
8.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焚烧诗书
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解决国家财政收入危机起到根本作用的是()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募役法
10.以下对王安石实行“市易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②反映北宋重农抑商政策
③体现了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④保护了大商人的利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1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13.X仲淹在《某某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
”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14.16世纪,欧洲各地某某信仰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共同的新特点是()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D.不再信仰上帝
15.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是完全靠上帝恩赐”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16.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
A、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世俗生活的控制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推翻了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的统治
D、使德国逐渐走向统一17.某某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某某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18.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
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
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
”为此,加尔文主X()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D.确定公民的等级
19.日本倒幕派领袖久玄端曾说过:“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地对皇国大动干戈,就是因为中国的太平军声威雷震所致,万一的万一,太平军屈服于英法,英法必将入寇我国。
”这表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A.把反对西方列强入侵作为主要斗争内容
B.牵制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倒幕运动的干涉
C.促使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日本
D.与日本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20.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务使各遂其志……破旧有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
”为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政府 ( )
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某某政治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某某平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21.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模X工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政府用西方最新技术标准创办的军事工业
B.政府创办的示X性企业启导民间仿办
C.私人创办的优秀企业被政府树为“模X”
D.严格遵守政府政策法规的企业
22.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猎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
23.十九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
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②废除封建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
A .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4.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路》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25.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
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某某政治
26.“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A.设立议院 B.发展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政府机构
28.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29.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某某科学,自由平等 B.某某某某,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30.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X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31. 下图中,被秦国第一个灭掉的诸侯国是()
32.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一诗中称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诗中的“秦王”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A.公元221年
B.公元220年
C.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21年3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不息,以有王侯。
宗庙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强化中央集权
D. 统一文字
34.秦朝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
C.皇权至高无上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35.钱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钱币,能反映从分裂到统一的时代变迁特征的是
A.秦半两 B.唐开元通宝 C.清乾隆通宝 D.民国银元
36. 历史上第一次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鸿沟 C.灵渠 D.X国渠
37.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
未尝黜责一人。
”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A.“存百姓”
B.知人善任
C.济世安民
D.轻刑薄赋
38.康熙剪除鳌拜的主要原因是()
A.鳌拜目空一切,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
B.鳌拜制造冤狱,处死了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C.康熙大权独揽,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
D.鳌拜专权与皇权专制发生矛盾
39.“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 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
你长袖一挥,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士不敢穹弓报怨。
你诀世一去, 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 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
万世霸业, 竟从内里崩溃, 千古功过, 任由世人评说。
”材料称颂一位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统治者。
他是( )
A. 周武王
B. 秦始皇
C. 唐太宗
D. 康熙帝
40.“闽之海外有某某……初为颜思齐问津,继为荷兰人窃据……(后)归于圣代,入版图而输赋税。
”这里的“圣代”是指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温馨提醒:
同学们,选择题做完后,将第I卷的的正确答案填涂到机读答题卡上。
答题卡必须做好三涂二写(三涂:科目“历史”、答题卡类型“A”、某某号“4305+ 班级代码+座号代码”例如高二(6)班1号的同学填涂为430506001;二写:某某、某某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某某。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
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某某,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某某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
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X,具体内容是:制定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
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某某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
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某某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6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情景一康熙帝与中西文化
1674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
”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
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
但是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
情景二康熙帝与国家统一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观察以上两个情景,回答以下问题:
(1)情景一所列举的史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6分)
(2)根据这些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3分)(3)通过以上两个情景,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评价康熙帝的贡献。
(6分)
才溪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二历史(文科)答题纸
号
考
:
号
座
:
名
姓
班
二
高
才溪中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41.(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
(4分)
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
(2分)
(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2分)
(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2分)
42.(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人。
(6分。
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变为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
(3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
(6分。
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三点即可)
43.(1) 观点:康熙帝尊重科学,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统一。
(2分)他对儒家伦理道德
的运用有利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开化和进步。
(4分)
(2)平定三藩之乱、统一某某、平定噶尔丹叛乱。
(3分)
(3)康熙帝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传承中国文化、引进两方文化,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