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林崇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整顿
1、发展心理学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研究比较心理发展、种族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研究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生与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心理年龄特性。

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2、科学小朋友心理学诞生标志(《小朋友心理》注意没有“学”字)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小朋友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小朋友心理学诞生。

3、发展心理学取代小朋友心理学重要标志
何林沃斯:1930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4、发展心理学研究类型: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横向纵向交叉研究
整体研究、分析研究
个案研究、成组研究
5、重要研究办法:观测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
观测法:长期观测、定期观测;全面观测、重点观测;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6、弗罗伊德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性本能是人心理发展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永恒力量人格构造理论
本我:无意识本能;遵循高兴原则
自我:意识构造;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和自我抱负;遵循(道德)伦理原则
文明产生与超我密切有关
本我由人先天本能(重要是性本能)和基本欲望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最基本某些。

本我由高兴原则支配,按照高兴原则活动,即它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高兴、减少痛苦。

本我是无意识、非道德,可以看作是人格中生物成分。

本我生而有之,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婴儿几乎所有处在本我状态,她们无忧无虑,只追求基本需要满足。

随着年龄增长,本我逐渐与现实世界接通,产生了自我。

自我产生于婴儿初期,是人格中理性某些,也就是人可以意识到某些。

它相称于外部现实世界与内在原始冲动之间缓冲器。

它抑制本我冲动以维护小朋友自身安全,又依照现实规定,保证本我愿望得到满足。

小朋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冲动,懂得考虑行为现实后果,这就是自我作用增强体现。

在3~6岁时,从自我逐渐发展出超我。

超我就是个人道德我。

良心是超我中对小朋友进行惩罚、批评某些,自我抱负是小朋友积极雄心和抱负,它规定小朋友为这种抱负而奋斗。

超我是在内化社会道德原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过强自我容易让小朋友变得自私,过强超我则容易让小朋友容易自责和过度谨慎,甚至发生心理疾病。

相对而言,弗洛伊德更强调本我与自我力量。

3.人格发展阶段论
性本能体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5个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性感区是口腔。

父母应满足小朋友基本需要,应及时喂奶,而不应过早断奶,否则容易导致“口腔人格”,没有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度,里比多也许固着在口腔部位。

(2)肛门期(1~3岁)
里比多转移到肛门部位。

小朋友在排便和控制排便时会产生快感。

她们经常有一种被动冲动,按照自己意志排便是满足性本能重要手段。

(3)前生殖器期(3~6岁)
里比多转移到生殖器部位,小朋友从刺激生殖器得到快感。

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女孩则产生“恋父情结”(伊莱克拉情结)。

(4)潜伏期(6~11岁)
力比多进入相称安静时期,这时期小朋友典型特性是对性缺少兴趣,男女之间界线分明,小朋友重要与同性别伙伴玩耍。

这一状况始终持续到青春期。

超我进一步发展。

(5)青春期(11或13岁~成年)
小朋友在前一时期安静下来冲动与能量又重新活跃起来,对性兴趣剧增。

这一阶段个体重要任务是挣脱父母控制,建立自己独立生活,谋求同龄伙伴情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性关系。

7、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新精神分析学派)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过程。

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一种重要危机
1.婴儿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重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但愿实现。

2.小朋友初期(2~4岁):自主对羞怯、疑虑。

重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感,体验着意志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积极对内疚。

重要任务是获得积极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勤奋对自卑。

重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实现。

5.青年期(12~18岁):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

重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诚实实现。

6.成年初期(18~25岁):密切对孤单。

重要任务是获得密切感,避免孤单感,体验着爱情实
现。

7.成年中期(25~约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重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实现。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重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实现。

8、华生发展心理学思想(行为主义创始人)
环境决定论或教诲万能论
1.否认遗传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诲作用(教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
3.教诲观
(1)反对统一原则,倡导区别对待;
(2)反对体罚小朋友,应在形成行为时加强训练
(3)培养小朋友良好行为习惯,如身体技能习惯、发音习惯等
9、斯金纳行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强调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在小朋友心理发展中作用
重要观点:1、行为强化控制原理(最基本)。

2、强调强化(涉及外部内部)来控制小朋友行为:育婴箱作用、行为矫正。

3、强化控制理论运用于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10、班杜拉观测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派)
核心:小朋友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测学习及其过程
(一)观测学习:指人通过观看她人而习得复杂行为过程。

观测学习是一种普遍、有效学习。

在代替强化基本上发生学习就是观测学习。

(二)观测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
二、互相作用理论:行为、认知因素(最重要)、环境
三、自我调节理论
(一)直接强化:观测者行为直接受到外部因素干预。

(二)代替强化:观测者自身没有受到强化,在观测学习过程中看到榜样行为受到强化,这种强化也会影响观测者行为倾向。

(三)自我强化(最重要):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行为达到自己设定原则时,以自己能支配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过程。

11、维果茨基心理发展与教诲教学关系(智力发展内化学说最早提出者)
“近来发展区”思想:个体既有发展水平与她人指引下达到发展水平之间差别,表达个体发展潜力。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学习最佳期限:小朋友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均有一种最佳年龄问题,让小朋友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增进小朋友发展。

1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同化、顺应、平衡、适应)
皮亚杰以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发展过程中,认知构造在与环境互相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体现出具备不同质不同阶段,她把小朋友思维发展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小朋友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小朋友脱离了对物体感知而依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乎识。

即当某一客体从小朋友视野中消失时,小朋友依然以为该物体是存在。

小朋友大概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运算作为划分阶段标志。

运算指一种内化了可逆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可
以朝相反方向运转思维活动。

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观念上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亚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此阶段思维特点重要体当前:1.初期信号功能(1)表象符号——延迟模仿(2)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小朋友完全以自己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立场和观点去结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她人观点去结识事物倾向。

3.思维活动具备相对详细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4.思维具备不可逆性:小朋友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她们见到行为,不能回忆起事物变化前样子。

(三)详细运算阶段(7—12岁)
具备如下两个明显特点: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备可逆性
可逆性浮现是守恒获得标志,也是详细运算阶段浮现标志。

守恒是指个体能结识到物体固有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特性。

小朋友最先掌握是数目守恒,年龄普通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浮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普通要到11-12岁后来。

2.群集构造形成
群集构造是一种分类系统,重要涉及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

详细运算阶段小朋友分类和理解概念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此阶段小朋友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群集,但是,这时进行运算仍需详细事物支持,对那些不存在事物或从没发生过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其最重要特性是思维挣脱了详细事物约束,能将事物内容与形式区别开来,进行。

⑴青少年可以推论脱离现实假想问题。

⑵青少年期小朋友思维在灵活性和抽象性方面日益发展起来,
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达到灵活地解决问题形式运算阶段。

13、发展心理学研究重要类型
(一)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research)
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

在对时间跨度大发展进行推断研究中,应考虑同辈效应(cohorteffect,群体中某些年龄差别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文化或历史差别导致,而不是真由发展带来变化).
其长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发展相似性和差别性,拟定发展年龄特性,并且由于可以同步对几种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

缺陷是,一方面,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年龄效应也许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分不清遗传与环境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调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数据资料。

(二)纵向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
在比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种或同一群个体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定期研究,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

也叫追踪研究。

长处是能系统地、详尽地理解心理发展持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规律,注重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因果关系,注重对心理发展机制探讨。

缺陷有三,一是样本流失;二是重复测量也许影响初试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可靠性;三是耗费大并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变化,这普通会导致变量增多。

(三)系列交叉研究(serial-cross-sectionalresearch)
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办法。

选取不同年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

长处: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局限性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长处;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研究时间。

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办法突出特点
一、观测法
依照观测场合,可以分为自然观测法和实验室观测法。

1.自然观测法
在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下观测自然环境中被试行为体现,对行为进行研究办法。

特点:自然、无干预。

2.实验室观测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控制设立某种情境,观测被试在特定情境中行为体现。

典型研究:安斯沃思(M.Ainsworth)运用陌生情境法,考察婴儿依恋发展。

长处•经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行为,生态效度较高;•被观测对象处在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测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精确
缺陷•研究者想要观测行为也许很少浮现;•有观测者偏差或“观测者效应”,即由于小朋友意识到观测者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小朋友行为不容易解释,小朋友行为背后也许有各种因素起作用。

二、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心理特性与行为方面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规律。

特点:1.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某些方面访谈,与小朋友互动;2.提问也许是高度构造化或灵活,具备研究目和设计、实行筹划。

典型研究: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小朋友思维发展。

长处:1.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变化方式,有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资料。

使用面广,对小朋友、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2.能有效地收集人们态度、知觉、意见等心理活动资料,还可以观查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体现,可以理解访谈对象动机和情绪。

缺陷:1.对访谈成果分析和解决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解决;2.访谈者观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成果;3.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4.对于敏感性、隐私性问题,不易获得真实信息。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获得心理研究活动规律。

测验法是采用原则化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具备原则化施测和记分程序。

长处:(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原则化限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2)成果解决以便,容易量化;(3)费用低;(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陷:1.不灵活,题目制定之后不易变化;2.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用问题;3.只适合于一定文化限度人,使用范畴受到限制;4.测验成果容易受到练习或个人主观性影响。

四、心理生理学办法:通过精密仪器、设备,探测与行为相应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构造和功能。

涉及电生理测量办法、脑功能成像办法等。

14、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时间,依托皮下中枢实现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

15、婴儿(0-3岁)动作发展重要集中在:行走动作发展、手运用技能发展(从整体动作到分化、从上部动作到下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
16、格赛尔(Gesell):成熟势力说(成熟与学习,成熟更重要),双生子实验
17、感知觉:婴儿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方面。

感觉:视觉(4、5个月胎儿已发展)、听觉(5、6个月胎儿已发展)
知觉:图形知觉(出生2天后可辨别人脸)、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吉布森石崖实验:2个月可辨别,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18、生理发展基本规律(头尾律、近远律)
头尾律: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从头到尾发展趋势。

胎儿期以头部发育为主,出生时头部占全身长度1/4。

腿只占1/3。

2岁时头占1/5,腿则占到将近一半。

近远律:人类个体发育是从近到远地进行,最初头部、胸部和躯干先发育,然后是胳膊、腿,最后是手脚。

在婴幼儿期,胳膊和腿发育仍快于手脚发育。

运动能力发展与身体发育相似。

19、各种知觉发生时间
1、形状知觉发生发展在8、9个月此前就获得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发生发展4个月此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恒常性,6个月此前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3、客体永久性发生发展普通以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20、客体永久性概念: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小朋友懂得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这已进入表象范畴。

普通以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21、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定义:
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浮现,反映会逐渐削弱。

这时,人注视限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削弱或减慢,表达兴趣减少了。

在这种状况下,一种新刺激浮现,又会导致较强反映。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22、婴儿言语发展:
各理论基本观点、阶段(3)
1.强化说代表人物:斯金纳
言语获得是条件反射建立,对言语强化(强化依随)具备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语言是运用规则理解和创造;语法规则是生成,婴儿先天具备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每个句子均有其深层构造(语义)和表层构造(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3.模仿说代表人物:班杜拉
婴儿重要是通过观测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
4.认知说代表人物:皮亚杰
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本和前提
语法发展3个阶段
三个阶段: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
情绪发展标志性事件
5周左右,婴儿浮现最初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声音),5周-3.5个月对人社会性微笑不加区别;
6-8个月:浮现陌生人焦急(怯生);
6-7个月:浮现分离焦急;
7-8个月:体现出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

23、婴儿气质:
老式: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普洛夫高档神经学说: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性——粘液质;强而灵活性——多血质
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高兴;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迟缓型:约占15%,反映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高兴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此外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备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特点
24、依恋概念及其阶段及基本类型
依恋:是婴儿与重要抚养着间最初社会性联结
婴儿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Bowlby,艾斯沃斯Ainsworth)
(一)依恋发展阶段
1.无差别社会反映阶段(0~3个月):对所有人作出相似反映,无区别、无差别,没有体现出对任何人偏爱
2.有差别社会反映阶段(3~6个月):对人反映有了区别和选取性,对妈妈偏爱,在妈妈面前体现出更多亲近反映,对陌生人反映较少,不怯生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对妈妈更为偏爱,妈妈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惊甚至哭泣
4、目的调节伙伴关系阶段(2岁后来):
(二)依恋类型(艾斯沃斯A i n s w o r t h))
依照婴儿在陌生情境中反映,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B型)
妈妈在场时,以妈妈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摸索和操作,对陌生人反映积极;妈妈离开时,感到焦急、不安;当妈妈回来时,谋求与妈妈亲近,容易安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对妈妈在场与否不关注,妈妈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妈妈回来时,也不理睬,表达不略不显得高兴。

未与妈妈形成特别密切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妈妈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分离会引起极度反抗。

当妈妈回来时,既谋求与妈妈接触,又反抗与妈妈接触。

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此外,M a i n和S o l o m o n提出混乱型依恋(即D型依恋),这是最不安全一类依恋,在陌生情境中行为杂乱无章,缺少目性、组织性,不一致、不连贯,行为是A,B,C三类依恋行为不寻常结合,亲近、回避、反抗兼有,有时行为怪异,如看到陌生人时转过头去,做出怪异举动,或者僵立不动。

此类依恋常用于妈妈抑郁和被虐待小朋友。

不同类型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影响,安全型依恋小朋友个性社会性发展普通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小朋友相对悲观
25、阿姆斯特丹“点红测验”
她应用“点红”办法,对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揭示了自我认知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

6-12个月婴儿把镜像当作一种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

13-24个月婴儿开始对镜像体现出小心翼翼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婴儿有了稳定对自我特性结识,她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红点,并体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26、游戏是幼儿期(3-6、7岁)重要活动形式
27、小朋友大脑各区成熟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28、初期老式游戏理论:P190
(1)霍尔复演说
(2)席勒—斯宾塞剩余精力说
(3)彪勒机能高兴说
(4)格罗斯生活预备说
(5)拉扎鲁斯娱乐放松说
(6)博伊千介克成熟说
29、当代游戏理论: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小朋友对游戏喜欢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
能满足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手段;
2)皮亚杰认知动力理论:小朋友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内在动力来决定,小朋友在游戏
中可以结识新事物,可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也可以发展新认知构造;
3)桑代克学习理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
30、注意发展基本特点: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故意注意还在逐渐形成
31、记忆发展基本特点:
1)记忆范畴进一步扩大
2)记忆,特别是短时记忆容量不断增长
3)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故意识记忆逐渐发展
4)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5)自传式记忆发展
6)记忆方略和元记忆形成与发展
32、思维发展基本特点:1.详细形象性思维为主;2.具备初步抽象概括性;3.言语作用日益增强。

33、幼儿思维:
自我中心:皮亚杰以为,前运算思维(2-7岁)最严重缺陷是自我中心。

她们没故意识到自己之外她人观点,她们以为,其她人理解、思考和感受世界方式都与她们自己同样。

(三座山实验)皮亚杰以为,自我中心导致小朋友思维刻板性和非逻辑性。

泛灵论思维: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地把人意图赋予物理事件,前运算阶段小朋友才浮现泛灵论思维——以为没有生命物体具备与生命类似性质,如思想、愿望、感受和意图,就像她们自己同样。

不能守恒:守恒是指,在物质外表发生很大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某些物体物理特性和物质含量保持不变。

不可逆性:前运算阶段最大非逻辑特性是它不可逆性,这个年龄阶段小朋友在心理上不能通过问题一系列阶段,然后再以相反方向返回出发点。

缺少类包括能力:缺少逻辑运算能力使幼儿很难进行级别分类。

也就是说,她们不能依照相似性和差别性把物体提成类和子类。

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6-8岁
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7-9岁
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8、9-10岁
容积守恒——11-12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