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二政治暑期作业复习方法策略15讲第11讲利用核心概念把握“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二政治暑期作业复习方法策略15讲第11讲利用核心概念把握“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对本单元知识的复习,要注意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掌握:一是弘扬中华文化,要注意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包容性;二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明确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一、列表法把握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
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作用
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
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
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博大精深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例1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总结感悟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是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因此不能说融合统一。

二、用结构图理解“包容性”
例2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总结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非是在文化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三、用思维导图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
例3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

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总结感悟在民族精神的作用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二是忽视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经济建设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

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
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表明( )
A.中华各民族使用的乐器都是不同的
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
D.不同的区域,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4.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6.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其中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

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

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7.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

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三、中华民族精神
8.“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

英雄家书( )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

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10.《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

得天下者,先自得也。

”对此,从民族精神角度来看,不能体现的是( )
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③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④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下列各选项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每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都有着自己显著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就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的内涵。

这主要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 )
A.开放性 B.时代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1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弘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材料主要告诉我们( )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
②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四、综合提升
14.材料一“好客文化”是齐文化、鲁文化共有的文化基因,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已经沉淀为鲜明的“山东性格”。

材料二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
南方的楚文化,与在干燥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结合材料二,说明齐鲁文化与各地特色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导致它们之间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
第11讲利用核心概念把握“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备考指导
例1 A [安徽不同区域出现的不同文化,说明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①正确入选;安徽的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②正确入选。

③④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
例 2 B [本题提供的几种宗教、各种建筑、多种生活方式说明①可以入选;而“和睦相处”“比肩而立”“相映成趣”等题眼说明了④正确。

经济决定文化,因此②说法错误;③与题意无关。

]
例 3 D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表现的是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和作用。

材料涉及的时间是在同一历史时期,显示了民族精神相同的内容,故①不选;材料中没有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兼收并蓄的特点,故②不选。

从材料中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都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故③当选;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起到精神支柱作用,故④当选。

故选D。

]
考点突破
1.D [材料明确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③④符合题意。

①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2.A [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

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
3.C [审题时抓住“陆续传入内地”、“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等,反映了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

A观点是不准确的;B、D与题干无关。

]
4.C [审题时抓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等,前者体现了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后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性。

C项是正确的。

①夸大了自然条件的作用,地域文化的不同受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不能说“决定”,因而是错误的;④“日趋同一”表述也是不准确的。

]
5.D [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解读材料,抓住中心和关键词。

题干关键词在于两句话:独树一帜和汲取精华,综合之,说明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C项本身正确,但只说明第一层意思,A、B则与题意无关。

]
6.B [A不符合客观情况;C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错在“消除”。

]
7.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故C项符合题意。

]
8.C [英雄家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排除①;英雄家书,根源于抗日战争的革命实践,而非根源于大众文化,排除④;英雄家书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②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
9.C [“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等信息告诉我们先进模范人物对人们成长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所起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题意无关。

]
10.A [由“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得天下者,先自得也”可知引文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11.B
12.B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特征。

每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都有着自己显著的时代内涵,这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特征,所以B项符合题意。

]
13.C [①④符合题干的主旨,②与题意无关。

③颠倒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本题选C。

]
14.(1)①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齐鲁文化具有鲜明的“山东性格”,表明了中华文化鲜明的地域性,反映了它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③齐鲁文化是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2)①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②差异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