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次课:《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导读(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正像资本主义社会必然
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一样,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社会。这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 结果。
★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
一种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是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马克思的这一思
想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 后来被写进〈〈共产党宣言〉〉中。 为了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在理论上划清界 限,马克思对施蒂纳的唯我论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作 了彻底批判。马克思指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 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 力所决定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
★ 生产力与分工的发展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
关系。人类历史上的几种所有制形式。
★生产力与分工同国家、国家与法同所有制
的关系。
★生产力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生产力的
发展史也就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对人的历史活动的内在机制作了多方面的 探讨以后,集中到一点,就是研究生产力与交往形
式的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初表述:对 人的历史活动内在机制的探讨,揭示 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同社会关系的 生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原初的 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1)满足生存需要的物 质生活的生产;(2)满足需要的活动和为满 足需要用的工具引起的再生产;(3)人口的繁 殖;(4)社会关系的生产。
思考题
1.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怎样提出来的,为 什么说现实的人和抽象的人的对立是两种历史观的对 立? 2.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前提问题?马克思是怎样论 证物质生活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的? 3.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物质生产与人的需要,物质 生产马自然条件,物质生产与社会关系,物质生产与 意识活动之间的关系的? 4.马克思是怎样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他得出那些结论?
动,即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提出,是对德国思辨哲学批判的一个总结, 也是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创造。这首先是针对德国哲 学家从意识出发的思辨唯心主义方法的。在此之前,德国 哲学家中没有一个想到提出这个问题,他们都是从人自身 出发(实际上是从意识出发)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历史作这样或 那样的抽象思辨。马克思提出,研究人必须确认一个前提, 这是—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 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 质生活条件。这实际上提出了从人的活动,主要是生产活 动,按照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来研究人的本质和人的 历史的方法。这两种对立的研究方法。对立的实质是生活 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生活。 马克思的历史规是从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的。马克思提 出前提问题的根据,是承认物质生产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括 中的基础地位。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 中心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不足或缺陷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著作它也存在来自于思想本身和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它的生产关系概念的用词还不确定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还不完善对无产阶段夺取政权的道路坚持多国胜利论忽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共产主义关于消灭劳动消灭社会分工的论述例如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放牧晚上从事批判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色彩
生产力与其它若干范畴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本书用的是“交往形式”、“交
往关系”、“交往方式”)的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力,作为改造自然的能力,可以看作是人的 本质力量,是个人的自主活动。交往形式,作为人的 活动的形式,是实现自主活动的条件。 生产力是就 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而生产关系是就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的。 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 的共同活动的方式即生产力联系着的。人们所达到的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 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马克思的历史观同费尔巴哈的历史的根本对立: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同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是相通的,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同他的直 观的唯物土义是相通的。
三、对共产主义和人的目由问题的 研究
★共产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论。主要
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从某种义上 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论证共产主义必然 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共产主义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所以,马克思把 历史唯物主义又称作“共产主义的唯物主 义”。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就是共产主义世 界观。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正是从研究物质生 产活动对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发展的意义展开 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在于: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使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与尺度。 ★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两类自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 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物质生产活动不仅生产物质产品,还生产整个社会。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 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 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人们是自己 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人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他们受 自己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因此,意识在任何 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 生活过程。
马、恩对上述哲学家(2-5)的批判哲学所作 的批判:
德国的批判是在黑格尔体系范围之内的争论,尽管 他们每一个人都断言自己超出了黑格尔,实际上他们只 是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来反对另一个方面。德国 的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他们只是用一种解 释来代替另一种解释,别现实世界没有丝毫的触动,所 以他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 保守分子。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摆脱黑格尔的思辨 唯心主义,都是离开了人的现实性来对人的本质和人的 历史作抽象的哲学思辨。当时甚至有人用抽象的人的思 辨来设计共产主义,直接造成对工人运动的危害。马克 思把这种现象称作“德意志思想体系”,或译“德意志 意识形态”(注意这个概念的特定含义)。
第五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导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 1846年合作撰写的一部巨著,仅次于《资本论》,全 书50多万字,共两卷: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 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二卷,对 各式各样的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我们这 里讲解的是其第一卷第一章,即“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关于这一章,我们尤其需要弄清楚的是:(1) (前提)马、恩是如何在批判德国思辩唯心主义和唯心 史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的?(2)(内容)马、 恩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什么前提、规律和结论(这三 大方面构成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3)(评价)这 部著作的历史地位及其优缺点何在?
四、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评价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乃至整个马 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基础地位。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不足或缺陷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著作, 它也存在来自于思想本身和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它的生 产关系概念的用词,还不确定,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 述还不完善,对无产阶段夺取政权的道路坚持多国胜利 论,忽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对共产主义关于消灭劳动、消灭社会分工的论述 (例如,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放牧,晚上从事批 判)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色彩。
复习上次课内容:
1.马克思的早年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 思想内容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异化性 质表现为几个方面?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共产主义的 关系如何? 3.为什么恩格斯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着新 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天才大纲”?换句话说,《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了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核心 范畴和原则是什么,马克思从哪些方面提出了批判旧 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纲领?
一、前提问题的提出
(一) 对德国思辨哲学和唯心史观进行批判性总结 1,黑格尔:绝对精神(观念)统治一切;宗教是一种 形式的真理。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家从宗教的本 质出发批判黑格尔哲学,后一个哲学家批判前一个 哲学家,后一个哲学家比前一个哲学家更激进,这 主要表现在以下(2-5)几个代表人物关于基督教 本质的思想。 2,大·弗·斯特劳斯:人类历史的实体 3,布·鲍威尔:普遍的人类自我意识(精神实体) 4,费尔巴哈:类存在物(感性实体) 5,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反对抽象的人和 自我意识,强调我是唯一者,从而走向唯我论。
(二)把对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 史发展的科学研究
德国的批判运动,使马克思看清楚了德意志意识形 态的末路和危害。这就顺理成章地提出,必须把对抽象 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 这是历史的总结。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在《德意 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从研究现实的人的感性活
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
转移的。
正是在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揭
示了革命的本质。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区别于历史上的唯心史观的 根本之处在于,它不是在每一个时代中寻找某种 永恒不变的原理、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 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 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历史的动力是 革命实践,而不是理论批判。
答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生活哲学吗?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重点,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2.什么是生活哲学?Life Philosophy,生命哲学。在哲学史 上,生命哲学具有特定的所指和内涵,指现代西方人本主 义哲学家尤其是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狄尔泰、齐美尔、舍 勒等人所创立的哲学形态。他们分别强调了人的生命的自 主性、创造性、直观性、整体性,人的非理性生命体验, 人的生命的变动性、至上性,生命与精神的二元对立,等 等。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上述生命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结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一种生活哲学这一作 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本质 在于实践唯物主义,而且没有从根本上与现代西方人本主 义尤其是生命哲学区别开来,因此是笼统的、不准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