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商末尾有0的除
法”1
教学内容:上海市二期课该教材第五册P.26
教学目标:
1、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精神及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商末尾有0的算理。
教学用具: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计算条片
一、复习铺垫
1、口算:608 304 205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002 20190 1608(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列竖式计算:376 724(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1)学生笔算(2)课件核对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十一长假里,三年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游,老师取得了他们的这些信息:(课件展示)
分别住在3个帐篷里;师生共61人;划船的有48人
植树的有12人;
每条船可以坐4人;
平均分成6组
问: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
师问:比较一下这些算式,那些算式很容易得出答案?那些算式计算时会有困难?
(613会有困难,末尾有0且有余数)
2、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1)师:把61个人平均分在3个帐篷里,就是要把61平均分成3份,我们手里有计算条片,拿出表示61的条片,试试看,把它平均分成三分,商是几?余数是几?(2)学生操作,并个别板演,得出结论:
学生板演时师问:这两条表示什么?一块呢?
61的条片,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呢?分成6份呢?(学生熟练操作,从操作中感知商应该是整十数)。
(3)师:这个分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竖式计算出来,你愿意试试看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板书不同的几种竖式(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竖式):
师:这里有几种不同的竖式,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请正确的小朋友对着计算条片讲解),错误的算式进行改正。
师:(指第2个竖式)在这个竖式中30=0,1-0=1这两部可以省略,直接在上的个位上写0。
(5)师(指竖式)总结:在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当前一位除完后没有余数,而落下的数不够商1,就直接在商的个位写0,占位(板书)。
(擦去错误的竖式,回到课件)
3、模仿练习:
(1)师:同学们植树累了,想歇息一会儿,看看这边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两学生在做题)他们呀在做题竞赛,想不想参与?
(2)出题:903,824
(3)师:试试看,列竖式计算,如果你觉得有困难,还可以借助学具。
(4)交流,说说各位上为什么是0?
4、师出课件:(一位老师)这时老师又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2019,
(1)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合作,右边的小朋友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左边的小朋友负责把分的过程用除法竖式表示出来。
(2)老师请两位同桌上黑板演示。
(3)师指黑板问:这里为什么有两个0?
师总结:当哪一位上的数除一除数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占位。
5、师:请你们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法,都有什么
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
三、综合练习:
1、不计算,判断商是几位数:
712 628 3023(商的末尾有几个0)2045
2、判断,并改错:
3、编题游戏:
师:瞧,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还有小兔欢欢也加入我们的课堂了,他们要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请你们拿出09数字卡片(课件出示)
(1)4人一组,组长拿出一张卡片作为除数,其余三人拿出两张或三张卡片作被除数,组成一道末尾有零的除法,看哪一组又快又正确,老师来计时。
(教师将学生编的题写在黑板上,集体判断正确与否,末尾有几个0?)
(2)老师取除数,你们举被除数,看谁最符合要求。
4、机动题:填方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四、全课总结: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几天我们主要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上末尾有0的除法,你们
觉得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0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