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关”和“四合院”看中日两国空间意识的异同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常生活中看中日文化差异摘要: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彼此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
本文将通过“您要点什么、今晚玩得高兴吗”等日常交流用语说明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中日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提供借鉴,在正确理解彼此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交流过程中把握对方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玄关内外区别隐私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4-01中日交流的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日常会话在我们中国人的会话中不会产生异样感受,但日本人听到后却会感受强烈,甚至坐立不安。
日本人听到下述类似询问时,常常能够感受到强烈的逼迫语气,并认为这触及到了他们的隐私,他们会把这种表达视为对方不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1 文化差异下的交流障碍1.1 您要点什么当我们走进一家超市,导购经常会问:“您要点什么?”这种主谓宾式结构的问句,直译作「あなた·は·何·が·要る·の·か」,由7个单词构成。
译句无论语法,抑或词汇使用均无任何错误,而且语意表达完整,但当对方是日本人时,第一反应恐怕是惊讶或是恐慌,甚至要从店里“逃”出去。
从日本文化来看,该种表达方式直接触及到了对方的内在感情和需求,使其感受到了威胁。
如果直接询问“今晚的聚会您玩的高兴吗?”恐怕也会使对方心中产生不悦。
因此,在日语对话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该种表达。
1.2 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聚餐或宴会场合中,当你询问别人需要哪种饮品的时候,忌问:“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想喝”是他人的一种需求,更是他人的内心活动。
类似“您要点什么”,该种表达方式在日语文化中也有极其严格的使用限制,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避免询问时触及别人隐私”已经被看作一种常识,偏离这个常识的询问会让人感到吃惊或恐慌。
该种情形下,转变表达方式的做法是明智的。
“您想喝啤酒还是葡萄酒?”可以表达为“我能为您端杯啤酒吗?”或“我能为您端杯葡萄酒吗?”(「ビールを《お持ちし》ますか?ワインを《お持ちし》ますか?」)。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有许多差异,如下所述:
1. 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庭院园林则更加注重简约、抽象和空灵的美感。
2. 布局结构: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包含山水、湖泊、假山、廊、亭、楼等元素,给人以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为简洁,通常设计成幽静的空间,以花草树木、琉璃瓦片、水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植物选择: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包括花草、乔木、竹子等,追求四季景观的变幻和丰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自然元素的简洁和平衡,一些常见的植物包括苔藓、枯木、小型灌木等。
4. 庭院的功能:中国古典园林多用于宴会、游玩、休憩等活动,也常常用于显示主人的地位和社交地位。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提供一个能够供人沉思、冥想以及举办茶道等传统仪式的空间。
5. 装饰元素: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使用彩绘、雕花、镂空等繁复的装饰元素,赋予庭园以华丽和精美的感觉。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使用简约的素材和形式,以自然材料、石头、木材等为主要材质。
中国古典园林偏重于封建文化的表达与展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的是一种庄重、浓郁的艺术氛围;而日本庭院园林则追求简约、空灵、平和的美感,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内省与静谧体验。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传统美学是一个涉及到众多文化元素的领域。
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的邻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异同。
在美学方面,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中国和日本的传统美学有何不同。
一、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美学注重“形、神、意”三者的结合,其中“形”是指对象的形态,指的是“形似之物,类以聚之”,“神”是指对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是“神似之物,类以散之”,“意”则是指观看者的主观感受,“意异之物,类以臻之”。
这三者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整体观念。
而日本的传统美学注重“万物有灵”,认为任何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和感性的触感,强调深入理解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二、审美标准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美学强调的是整体的美感和不同对象间的辩证关系。
在审美标准上,中国注重于描绘事物的全貌,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所以在绘画中注重“五大关系,四个统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的关系和主、静、化、变的统一。
在雕塑中,也注重形态与内容的统一,强调环境的综合效应。
相比之下,日本的审美标准则更关注物体的细节和纹理。
在创作中,日本注重于刻劃事物细节,强调造型的细腻和优美,这是与中国的创作风格有所不同的。
在建筑中,日本注重对材料与空间的探索,力求和谐、自然、舒适、简洁。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中国和日本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差异在于中国讲究的是“内在强大,外在细腻”,而日本更多地是在细节上不断完善。
中国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在雕刻和绘画中,中国的画法要求较多的技巧性和装饰性,具有言之凿凿,步步紧扣,画面很少留白的特点。
雕塑中,中国的雕刻技巧广泛多样。
不同材料上的雕刻方式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但都强调“用材必须取其真性情,刀法必须恰似天意”。
与之相反,日本的画风更加简洁、朴素,追求意境和抒情的表现,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和情感的抒发。
在建筑中,日本则更注重于形式与功能的和谐,力求简约、实用和美感的统一。
四、结语传统美学作为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了无数的文化元素。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哪些异同之处?在中日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两国距离较近,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两国在文化上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 崇尚家庭观念中日两国在家庭观念方面非常相似。
家庭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最温暖的港湾。
在两国的文化中,家庭责任和关爱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2. 对长者的尊重在中国和日本,长者都被视为家庭和社区中的重要成员。
两国人民对长者敬重有加,并尊重长者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尊重老人的精神一直被两国传承至今。
3. 热爱自然中国和日本的自然环境都非常美丽,两国人民自然而然地热爱大自然。
在两国的文化中,自然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人们会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等。
不同点:1. 社会集体意识中国人民在文化中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强调团结和相互帮助。
而日本则有着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化,人们重视个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2. 饮食文化差异中国和日本的饮食习惯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喜欢口味偏重的美食,尤其是辣的食品,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食物的原味和新鲜度,尤其是海鲜和寿司等食品。
3. 社交礼仪及氛围中国和日本在社交礼仪和社交氛围方面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喜欢热烈、热闹的社交氛围,更喜欢聚集众人饮酒作乐;而日本人则更喜欢相对宁静、文艺的社交场所和氛围。
在社交礼仪方面,中国人注重“面子”和礼尚往来,而日本人则强调相互尊重和礼貌。
4. 宗教信仰不同中国和日本的宗教信仰也是有所区别的。
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一些民间信仰,信仰是多姿多彩的;而日本主要信仰的是神道教,日本人的礼仪礼节和文化熏陶也受到其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存在相同和不同点,我们应该珍惜各自的文化传统,保留好我们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融合。
简述中西建筑不同的理念

简述中西建筑不同的理念
中西建筑在基本理念上的不同,导致它们的建筑形式各具特点:
(1)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西方则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
(2)保守与进取
中国人营造的园林或偏爱的自然胜景等,—般都清高隐逸或避世脱俗;而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无论在布局、构图及意境等多方面,都给人以眼界开阔、构思宏伟、手法复杂、情调浪漫之感。
(3)静态与动态
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
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动少。
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疏朗、宁静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而西方人则多注重动态之美。
(4)含蓄与外露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
(5)理性与幻想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而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可以说,欧洲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个“实”上,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空”上。
(6)模仿与写意
西方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性;中国建筑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建筑也讲究逼真与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庭院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景观布局和园林建设方面的共同特色。
尤其在东亚文化圈,庭院文化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探讨两国庭院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从中窥见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一、中日庭院的共同特点1. 环境布局中日庭院在环境布局上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体现。
中式庭院通常布局简洁,利用山水、假山和池塘来营造自然风景,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枯山水和枯木布置,偏向于抽象的表现,强调简洁、自然和抽象的审美意境。
两者都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2. 氛围营造中日庭院都注重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中国的庭院常常建造回廊、亭子和长廊,将来客引入到室内空间,形成一种隐秘的空间感。
而日本的庭院则多采用天然石材和竹木构件,强调简洁明快的氛围。
不论是中式的古雅雅致,还是日式的朴素清幽,都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清净、淡泊、清静的追求。
3. 建筑风格中日庭院的建筑风格也有所相似。
中式庭院善于利用木材和砖瓦,建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传承。
日式庭院则以榻榻米、和式屏风和藏式拱门为主要建筑形式,更注重对空间和材料的细致处理。
无论是中国的古朴雅致还是日本的简约清幽,庭院建筑都充分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日庭院的文化差异1. 设计理念中日庭院在设计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庭院设计追求“山水之间居之,婉如天人”,强调“山水”、“天人”的完美结合,注重对品味更为直观和直接的表达。
而日本的庭院设计则更注重对“抽象美”和“幻想美”的追求,以弥补个体感知的短板,注重对心灵的超验追求。
2. 艺术表现中日庭院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庭院追求“意境美”,通过对山水、亭台、花木等元素的组合和布置来营造出婉约宁静的意境美。
日本庭院则更倾向于“干枯美”,通过对局部细节的处理和理性的规范来体现出一种超脱于物质的抽象审美。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虽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但在文化传统、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礼仪习俗、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社会结构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明显,家族观念也较为浓重。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日本,虽然也有家族观念,但是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淡薄,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主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的观念较为普遍。
这些差异在两国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节,尊敬长辈和尊长让贤的风俗在中国十分普遍。
而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对于礼仪习俗要求更为严格。
日本人会在进入别人家中时换上拖鞋,而在中国则较少有此习俗。
日本人在与人相互问候时会进行“bow”鞠躬的礼仪,而中国人则多以握手或者鞠躬来表示问候。
这些细微的差异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礼仪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
三、饮食习惯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煲汤和炖菜,口味重油腻,喜欢吃辣。
在茶文化上,中国人更加注重茶道、茶艺和茶文化,而日本人更注重茶具和茶礼。
而在日本,传统饮食以寿司、生鱼片、烤鳗鱼等海鲜为主,口味偏清淡,偏好吃生食。
在相同的食材上,中日两国烹饪方式和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吃饭礼仪方面,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碗筷。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
四、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忠孝仁爱等美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日本,强调忠诚、勤劳、谦逊和自律,在人际交往上更加注重规矩与礼节。
在文化传统方面,中国与日本有哪些异同?

在文化传统方面,中国与日本有哪些异同?一、艺术中国:1. 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 中国艺术的特点是注重意境和象征性。
3. 中国艺术形式多样,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日本:1. 日本的艺术风格较为简洁,注重线条和平面的构成。
2. 日本艺术中常见的形式包括绘画、陶艺、刺绣等。
3. 日本艺术的特点是以“和”为主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二、礼仪中国:1. 中国礼仪的特点是注重尊敬和忠诚。
2. 中国人重视家庭,尤其是对长辈和祖先的敬仰。
3. 中国人认为礼仪是场所之间、地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日本:1. 日本礼仪的特点是注重仪态和礼貌。
2. 日本人重视秩序,喜欢守规矩。
3. 日本礼仪具有“敬礼式”和“鞠躬礼”等独特形式。
三、哲学中国:1. 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和道家思想。
2. 中国哲学崇尚自然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 中国哲学中反映了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日本:1. 日本哲学以禅宗、庄子和儒学为代表。
2. 日本哲学重视心灵和内在的人性。
3. 日本哲学强调人文精神和自我修行的重要性。
四、宗教中国:1. 中国宗教主要有儒教、道教和佛教。
2. 中国宗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个人修行的重要性。
3. 中国宗教是中国文化和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1. 日本宗教主要有神道、佛教和基督教等。
2. 日本宗教强调自我修行和思考,反映了日本人具有的自我约束和自律的精神。
3. 日本宗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对日本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很多异同,从艺术、礼仪、哲学和宗教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国文化各具特色。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了日本,同时也吸收了日本的一些特点,形成了中日文化互通的局面。
在现今时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传统也得到了更大的弘扬和传承。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
中日园林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景观元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一、设计理念:
中园注重意境的体现,追求“山水”为主题的自然景观,强调“造境思想”,追求自然与人为之融合,以山石、湖泊、亭台楼阁等为主要景观元素,通过布局、植物、石雕等方式营造一种沉静、庄重的氛围。
日园注重几何艺术和建筑的规整、对称和精确,注重时间和空间的精确计算与合理利用,注重建筑的表现力和细节的精心处理。
以鲜花、盆景、水池等为主要景观元素,追求精致、纤巧、雅逸的空间布局。
二、景观元素:
中园注重自然景观的展现,强调山水的自然形象。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山石、水池、草坪、园林门、廊道、亭台楼阁等。
在布局上以“山、水、路、景、物”为基本要素。
日园注重建筑的规划、修整和利用,强调建筑艺术的表现。
常用的景观元素有建筑、石块、盆景、花卉、水池等。
在布局上追求对称、均衡和序列感。
三、空间布局:
中园布局通常以曲径通幽为主,强调环境的自然与诗意。
布局上常采用弯曲、蜿蜒的小径、回廊、水流等,以追求宁静、幽
深的空间感。
日园布局通常以几何形状为主,强调对称布局和精确计算。
布局上常采用直线、交叉点、对称轴线等,以追求整齐、有序的空间感。
总的来说,中日园林在设计风格、理念和表现手法上有一些差异。
中园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追求自然和人的融合,注重自然意境的体现。
而日园以几何美和建筑艺术为主题,追求精致、纤巧的空间布局。
中日建筑对比

1、中国、日本与朝鲜半岛同属东亚文化圈,其传统建筑在艺术形式与结构特征上彼此十分相近。
例如:三种建筑都是以木结构梁柱体系为主要特征,又都采用了斗拱体系。
日韩建筑中既有中国建筑的影响,又有浓厚的本民族特色。
一般来说,日韩建筑与中国唐宋时代的建筑更为接近,而与明清建筑有较大的差别。
相当于中国隋代的日本飞鸟时代建筑,与相当于中国唐代的日本奈良、天平时代的建筑,与同时代的中国建筑十分接近,这一时期的中、日、韩建筑中都大量使用了回廊院的空间形式。
相当于中国宋代的日本镰仓时代建筑,则已分为和样、唐样(又称禅宗样)与大佛样(又称天竺样)几种与同时代的中国建筑风格迥异的建筑。
较晚近的日本江户时代,建筑式样与结构,更具日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特征。
可以说中国建筑以庭院繁复、空间恢宏、组群宏大、气势雄伟、色彩华贵为特征;日本建筑表现出空间迂回、内外穿插、檐宇飘逸、气质古雅、色彩恬淡的特点。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

比较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整个东方设计美学思想之上的传统的东方美学的设计思想的核心既是“儒”“道”“佛”在这点的体现上中日古代的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品皇室装饰的设计大同小异但在现在设计的道路上日本却比中国走的更远更深可以说日本是后现代设计80年代的中心但对于中国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为什么同根同源的两个名族甚至可能拥有一个祖先的两个伟大民族对设计的看法如此不同是中国的传统设计比不过日本吗还是日本的现代设计水平太高?从传统中日两国的设计美学思想来看两者互相包含又有所区别我们现在看日本这个国家他的古代史就是从大化改革开始的那个时候大河才有了明确的种族定义才开始了自己的领主经济封建制度而这一切都是学习中国唐朝的日本可是说是中华文化圈的第一个大弟子也是仍然追随到现在的日本最初的设计美学是全面抄袭中国的以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为例其整个城市的布局街道的规划都是学习当时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的日本传统的居家设计如木屋阁楼园林中假山流水寺庙的设计都是与中国一脉相承的但是作为曾今辉煌的中华文化现在却越来越远离中国人自身的生活越来越不关乎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怀似乎那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情怀也只有后人在黄鹤楼上凭吊了然而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唐之后不就没有固步自封涸泽而渔反而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并不断的改进着这个民族对于美的追求那么是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比不过日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整个古代的设计思想而言中国的水平是高于日本的这中间又有几点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美学设计思想根植于“儒”发展于“佛”补充于“道”这些具体体现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太极八卦等方面这其中含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使得中国的古代设计讲究和谐协调这种设计思想随着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出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讲究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题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物我比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敦煌莫高窟飞天的美感佛教的传入带来的是一种宁禅宗美学重视心性主张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关系他们还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佛教对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讲究乐观入世和理性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而日本则表现的是一种“物哀”的感叹多悲哀空寂在“道”的表现方面中日也有不同“道”是根植中国本土的体系不管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如城市的规划空间美学进而衍生到风水样式的选择而在日本似乎没有这中美学意识表现的事物尽管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思想在东方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现代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继承下来这些优点在近百年饱受苦难之后中国的思想在最近30年才开始脱离封建的束缚而日本则在民治维新时期就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并在日俄战争之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其民族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接受着现代观念日本人骨子里是保守的但是他们又是善于学习的现在在日本仍随处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具座椅设计在产品的包装上是浓厚的日本审美日本仍保留有完整的和服制作体系并且在如节日婚庆盂兰盆节等重要场合穿着传统服装日本产品以小精密著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80年代日本的家用电器在世界上堪称一霸也使日本在80年代成为国际工业设计的中心比较日本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其实有非常多的东西可以挖掘中国设计师的道路仍重而道远。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文化具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涉及到思维方式、礼仪、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思维方式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重视空间感和时间感,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人们有较强的整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强调团体共性和协作精神,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会尽力理解和尊重。
而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情感和关系,注重人情味和亲情感。
人们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追求个性和自由,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有时候会表现出不太理解和接受。
二、礼仪中日两国的礼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日本文化尤其讲究礼仪,注重细节和形式,礼节性的谦逊和尊重也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点,常常体现在日本人的言谈举止中。
而中国文化相对来说比较注重情感和热情,礼仪的重要性也不如日本文化。
但在某些特别场合,中国人也会十分注重礼仪,比如婚礼、葬礼等。
三、风俗习惯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
日本文化重视精细和细节,体现在文化习俗上,比如传统的茶道、花道、武道等,这些传统文化其中都有着精细和细节的表现。
而中国文化则追求大气、豁达和包容,比如在应酬热闹的氛围中,中国人喜欢合唱、跳舞等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有着温暖的人情味,所以能更好的通融各种人际关系。
四、价值观念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存在不同。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团队精神、合作和奋斗,追求目标和意志的一致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注重和谐、平等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权利。
此外,在对待人生价值方面也有区别:日本文化强调忍耐、自我克制、统筹规划;而中国文化强调“知足常乐”、“天道酬勤”等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存在于很多方面,不同之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只有加以理性对待、包容和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日住宅比较

一、中日两国的传统住宅的发展和特征中国四合院住宅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使用这种住宅的人从富农地主商人到统治阶级贵族,拥有丰厚的经济基础,其中的一部分人更是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因此建筑的规模和形式自然的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平民百姓争相效仿的对象。
总的来说对称的平面和封闭式的外观是这种住宅的两个主要的特征②。
四合院最令人陶醉的是各个建筑之间用回廊连结起来,回廊和房屋体积的大小及构造的虚实起到了相互对照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回廊远眺廊下以外的花草树木。
纵深的视野和寂静能带来身心愉悦的氛围,同时迂回的地面砖和金壁辉煌的墙壁、摒柱、门窗交相辉映,更显现出整体住宅的落落大方和华丽气派。
在受中国隋唐建筑风格影响的基础之上,日本民族以强烈的好奇心和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态度,发展了自己建筑物的特色。
“日本的和式住宅的沿革大体上划分为寝殿建筑、书院建筑、茶室、茶室的雅致建筑等阶段” ③。
“和式住宅绝大多数是田字形结构,南北走向,外部的周围加宽房檐、加以立柱形成回廊④”,传统的日本住宅的入口被叫做“玄关⑤”,房屋和房屋之间的门被叫做“奥”,和室的地板上铺有草席,隔开房间、兼作门窗的建筑用具叫做“障子”。
还设有存放被子等的壁橱,通常坐在地板上的时候使用褥垫之类。
室内的造型比较明快,装饰比较简洁,变化也不太多,颜色也比较单纯,多采用木质本色,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很重视营造传统的文化氛围,根据地区气候、地域风土的不同注意房屋的布局,努力使住宅和自然日光、风向、色彩相一致。
与中国的四合院的广大雄壮的美丽相比较,日本传统的和式住宅更加洗练、优雅洁白、更能表现建筑结构的构造美。
二、中日传统住宅的建筑材料、内部空间形式的比较中国四合院墙壁主体多采用砖、石、土为建筑瓷料,地面多铺以砖石,门扉、窗、和回廊则是以木材建造,雕以精美的雕饰,使用这样的材料给人一种刚柔并济的感觉。
对外墙面是砖石结构,拥有绝对的密闭性,“所有房间的采光都是打开内庭通过窗户进行,和院墙外部完全隔绝⑥。
日本和式住宅空间艺术特色研究

日本和式住宅空间艺术特色研究标签:和式住宅;空间;艺术特色住宅作为一个满足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私密空间在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下住宅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及自然属性。
日本住宅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隋唐时期建筑风格的影响,但是日本的住宅空间在大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审美价值等人文环境和日本岛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
一、日本和式住宅的基本构成——以江户时代京都的町屋为例江户时代日本和式住宅的建筑风格已经基本成熟,这一时期最流行的居住空间类型就是茶室和町屋。
町屋建筑就是从事工商业家庭的居住建筑,是典型的商住合一的城市住宅形式。
建筑物基本上是木结构,木架构体系。
町屋民居建筑的平面构成比较狭长,类似中国广东的竹筒屋,基本平面是一列三室。
房子的一侧由店铺直到后院有一条室内通道,称为土间。
土间以中门为界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在居住栋一侧的土间设有厨房,组成了一个适合于日常生活用火、用水的独立空间。
住宅分隔多用推拉门,在空间的划分中采用了简练明快的几何分割,地板多高架于地面,使底部透风而地板干燥。
日本的町屋结构简单,空间大多相对狭小,布局随意,主要以实用方便为主。
町屋的空间构成形式多样,坐敷、土间、坪庭、后院,空间的开放性逐步增大,共同组成一个相互渗透、交错的空间和富有趣味的空间关系。
二、日本和式住宅艺术特色(一)光线的利用日本人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所以在住宅中试图营造一种柔和、朦胧的氛围。
所以在用光上体现了很高的技巧。
日本住宅的屋檐檐口很低,因此室内的自然光线只能依靠室外地面或外檐平台的反射取得。
可移动推拉门利用半透明的纸使进入室内的光线变得柔和起来,这种纸糊的推拉门、窗对于室内朦胧的气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光线下推拉门会透射出不同亮度和色感的光线。
除了纸糊推拉门,窗、竹子、编织的帘子也能产生这种漫反射,阳光透过上面的缝隙投在室内同样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景象,这两种都可以算是和式住宅中很重要的光线来源。
密斯建筑空间与中日传统空间的比较

密斯建筑空间与中日传统空间的比较收稿日期:2009201214作者简介:陈 姗(19852),女,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厦门 362021戴志坚(19562),男,教授,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陈 姗 戴志坚摘 要:指出中西方在传统文化及建筑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阐明了在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密斯所追寻的建筑形式却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从精神和物象两个层面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而探寻密斯建筑空间与中日传统空间的共性。
关键词:传统空间,建筑空间,精神层面,物象层面中图分类号:TU 2024文献标识码:A 密斯是20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他一生追求简朴永恒的建筑形式———结构上的清晰与形态上的宁静。
然而,密斯创造的空间却与中日传统空间交汇,表现出东方的意味。
下面将从精神和物象两个层面对密斯的作品与中日传统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找寻二者存在共性的地方。
1 精神层面———哲学理论密斯在踏入建筑领域之际,就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他认为建筑师所要考虑并做出决定的根据主要是哲学的而不是物质的。
对密斯来说,需要区别“生命的存在”与“生命的价值”之间的不同,建筑需要建立在人的“精神结构”上。
1.1 “少就是多”与“空”密斯认为:从建筑学角度来说,所谓建筑就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从设计角度来说,建筑就是使事物的本质可见。
因此,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之外的任何表达都是毫无意义的。
密斯便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理念,采用极其简约的形式和清晰的秩序来表现建筑。
这些最简洁的形式体现在范斯沃斯住宅以及他后期设计的许多公共性建筑中。
这种简洁宁静与日本传统文化契合,体现了“空”的意境(见图1)。
“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佛教义理的最高范畴。
受禅宗影响,日本产生了“空寂”的审美意识。
日本和室的特征可以用“自然、淡泊、雅静”来概括。
1.2 “内即外即内”与“天人合一”对于建筑师而言,超越内与外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哲学的首要任务,而这个任务就是要实现空间的连续性。
中日“闭关锁国”时期的文化心理之比较

中日“闭关锁国”时期的文化心理之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都阻碍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两国后来在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过程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日本通过学习西方使自己成为了新的列强,而中国却始终无法通过模仿日本的成功经验使自身同样富强起来。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在闭关锁国时期就已经有所显现。
这就是因为中日两国在文化心理上不仅有共同点,而且还存在着差异。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讨能够对近代中国所走的曲折道路有更深的认识。
标签:中国;日本;闭关锁国;文化心理“闭关锁国”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闭关自守,同外界隔绝,因而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状态。
它一般是指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向海外扩张时期,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东方国家里(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发生的历史现象。
一、两国文化心理的相同点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近代史上,两国曾经都受到过西方的殖民,并且都实行过闭关锁国。
其内容有相同点,对两国的文化心理也产生了一些相似的影响。
1.两国政府都限制与外国的经济贸易清初为了防范郑成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禁海”。
1686年清政府开放了海禁,但很多商品种类都逐渐被列入了被禁止的范围,如大米、豆麦、杂粮、铁器、废铁、生丝、绸缎、马匹、书籍等,严重妨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人民的出海贸易限制也多,如对中国商船出海贸易中的船只大小、水手人数、时间、粮食的多少和携带的工具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同时严令在南洋贸易的中国人限于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准“复归故土”。
〔1〕清廷后来又于1757年下达广州“一口通商”命令,并且只批准设立专门与外商进行贸易的洋行,以后习惯上称之为广州“十三行”,规定外商的一切事宜均由洋行办理。
日本方面则执行了更为严厉的出海政策,1636年禁令中称,严禁派遣日本船和日本人到外国,如有偷渡者处死罪。
已去外国定居的日本人,若返抵日本,即处死罪。
而且关闭了除长崎以外所有对外贸易港口,只允许与中国、荷兰通商而且规定每年与中国的贸易量不超过6000贯,与荷兰的贸易量不超过3000贯。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但由于地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两国间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
中日两国在礼节和交往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辈,讲究礼节,崇尚面子文化,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得罪他人。
相比之下,日本文化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谦逊礼貌,人们更注重细节,善于观察他人的情绪,以便做出更为恰当的回应。
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烹饪技巧和营养搭配,注重饭菜的口感和味道,因此中餐的烹饪技巧非常丰富多样。
中国人相信“吃在一口,话在一言”,因此在用餐时重视与他人的交流。
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用餐的仪式感和精致程度,他们崇尚平衡饮食,追求简约和清淡的口味,同时也注重餐桌礼仪和用餐礼节。
中日两国在宗教信仰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因此中国人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在日本,佛教、神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因此日本人崇尚传统和敬畏自然,他们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心灵层面的宁静。
在节日和传统习俗方面,中日两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
而日本的传统节日如正月初一、七夕节等,也有着独特的礼仪和庆祝方式,人们会举行相应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仁义礼智信”五德,崇尚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家族的和睦发展。
而日本人更注重规则和纪律,他们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人的职责和义务。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礼节与交往方式、饮食文化、宗教信仰、节日传统以及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历史、地理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同时也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特有的生态化和“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特征,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影响遍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邻国日本、朝鲜等。
而日本在中国古典园林与本土文化相复合、变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同的艺术特色,在这里我将谈谈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主要从一般手法和特殊手法两方面来论述。
一般的手法主要包括意境、空间和材料三方面。
而特殊的手法主要是指园林风水及禁忌方面的手法。
(一)一般手法上的差异。
1.从意境创造上看。
书香与禅意可以分别代表中日园林意境的差异。
中国园林偏重于仁山、儒味、和人之喜。
其主体是文人园林,是与山水诗画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文化,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着力于在园林中再现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趣,通过真山真水、花草树木的配置,特别是通过为数众多的诗、画、文、题、联、匾、额等点景之作,表达深刻的寓意,处处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追求、审美情趣和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趣向,使文人在对自然的体悟中感受个体生命的意义。
除此之外,中国道家推崇精神上的超然尘外,主张人格身心的绝对自由,是积极进取过程中的一种退思、休憩、调整心绪,所以意境趋于“人之喜”。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是偏重于智水、佛味和物之哀。
其主体是武士园林或僧人园林。
日本园林虽然也是以自然山水为造园主题,但因为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而寺院、神社则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所以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写意,更多地体现了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
特别是后期的枯山水,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
物哀是贯穿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
所表达的是空灵冲淡的“彻悟心境”,体现的是一种由对自然万物、人生百态的感悟而触发、引生的低沉、悲愁、优美、纤弱、哀戚的情绪。
其园林常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
东西方建筑理念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理念的差异苏老师,打扰了,问你一些设计上的问题.你知道的,我们的建筑方面的理念都在西化,中式建筑,东方建筑的还理念有发展的空间么?现在的世界是很大程度上西方的现状主导着东方的意识流和思想,建筑上更是如此。
贝聿铭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感觉就很东方,也很好.基于现状,你觉得东方的建筑理念还有发展的空间吗?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我们是否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东方式的建筑理念难道纯中式建筑会退出与全盘西化的建设景观之中么?日本和中国的古建筑同出一宗连基本的结构形式都差不多但是日本现代建筑文化程度要稍微领先一些吧他们出了几代的建筑大师把东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有机的结合创造了适合本地发展的现代建筑脱离了完全西化的建筑设计的束缚这是比较先进的地方吧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特别是木结构建筑无论是建筑造型或技术都是登峰造极但是现代建筑的发展就不尽如人意了一个是因为木不适合作为现代建筑的材料也就是说我们最擅长的建造方式被推翻了需要重新摸索还有我个人觉得就是没有“融会贯通”还是在搬别人的东西这可能与中国本土的政府管理模式也有关吧批量生产的东西适合2战后的重建工作现在是战争刚结束?东西方建筑理念的差异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
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
中西方艺术差异性对中西室内设计的影响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英国室内装潢杂志的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居室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增加空间感。
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增加空间容量,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应该实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
中西空间布局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空间布局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摘要空间语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传达环境信息,还能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远近。
人与动物一样,生来就有对领地的强烈需要,但人们对于空间大小的需要则是由人们成长的环境所决定的,每种文化都有其各自的不成文的空间交际规则,跨文化交往中,如果一方打破了这种规则,必然会导致不愉快、误解甚至冲突,严重影响人们的交往。
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动态空间,比如人们对于拥挤的态度、领地性、谈话距离等,并且大都关注于工作场所中的跨文化交际。
实际上,已有的静态空间的布局也能充分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空间布局差异,分析不同国家人民的人际交往特点并给予指示。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从住宅布局角度看,与家人同住的人群家庭意识较强,房间独立的人群隐私意识较强,排斥他人到家中做客的人群排外性较强,家具物品的选择能体现主人的爱好和性格。
从校园布局角度看,无围墙的大学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行政楼显眼的大学更尊重权威,有讨论区的大学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装有师生距离近的教室的大学更鼓励师生课堂互动。
关键词:空间布局,跨文化交际,住宅,校园,空间语1.住宅布局与文化1.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
四合院是我国典型的建筑风格。
在四合院里,年轻夫妇和他们的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住在一起。
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房屋是相互连接的。
这两种建筑风格反映了中国家庭成员、亲属和邻居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里,家庭成员倾向于分开生活。
例如,在美国,人们喜欢更大的居住空间,房子很少互相连接。
婴儿从出生起就有独立的房间。
大部分22岁以上的年轻人,无论结婚与否,都会从父母的家搬出去。
可以看出,美国人比中国人有着更强个人空间意识。
1.2 关于隐私权的态度在人口密集的国家,例如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人们更注重家庭或集体的内部隐私。
“家丑不可外扬”是中国人普遍认可的隐私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玄关”和“四合院”看中日两国空间意识的异同作者:张春梅喜君秦颖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5期摘要:住居文化中的空间意识,反映了设计者与居住者对空间的心理感受。
玄关是日本传统住居中重要且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局部空间,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典型代表,院子是四合院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
本论文拟从玄关和院子这一对既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又有明显区分的建筑空间入手,从空间意识这一角度分析中日两国住居文化中内外有别的文化特质。
笔者认为尽管中日两国在住居文化中所表现的区分点不同,但都体现了两国所共有的东方文化色彩——内外有别的空间意识。
关键词:玄关;院子;内外有别;空间意识空间意识是一个关于存在感的概念,它能折射出人类精神结构中的感受和想象。
在住居文化中,空间意识不仅是建筑师所拥有的对建筑空间的设计与安排,还包含着设计及居住者对空间及其内容的心理感受。
一般民居概念中的“内外之别”是由建筑在边界线上的“门”来界定的,是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开的门,而非实体建筑物中任意的一扇门。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两国同属东方的“综合思维模式”,[1]反映在住居文化中表现为一个共同的心理感受,那就是“内外有别”的观念蕴含在其对于住居文化的空间意识之中,但两国传统民居中的分界线并非一致。
日本民居的分界线指的是总称为“出入口”的“玄关”,位置在房门前后的一块地,该处一般要比屋内低出十公分左右。
中国广大地区的传统住宅是以四合院为典型代表的院落式住居,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所以包围着居住房屋的“院子”是整个住居与外界的分界线,“院门”便是分界线上具有标志性的一点。
1 从玄关看日本住居文化中的空间意识1.1 玄关的语源及由来谈到日本式建筑必触及玄关,所以很多人认为玄关是日本文化中的固有成分。
其实玄关一词原本来源于中国《老子》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其“玄”字的意义众说纷纭,有“幽暗”“深远”“不测”“无形”等多解,如唐玄宗解为:“玄,深妙也”;[2]朱熹解为:“玄,只是深远而至于黑窣窣地处,那便是众妙所在”。
[3]由此可见,“玄关”的概念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其原为佛教用语,指的是禅宗寺庙的入口处,即进入玄妙之道的关口。
随着日本禅宗的兴起,禅宗寺庙的建筑模式势必对日本住居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玄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进入日本民居的建筑模式之中。
在17世纪左右,江户时代的武士们开始在宅邸的进门处建造一个带有“式台”的空间,以象征其有别于其他三个“农、工、商”等级的地位,并将其称为“玄关”,后来一些富商的住宅中也开始建造玄关,渐渐地玄关便普及到一般民居。
1.2 玄关在日本传统住居中的特殊作用日本人非常注重“玄关”的布置,留心把它搞得整洁明亮,常常还要布置插花、画轴等,以求体现房屋主人的审美情趣,这块地方在整个房屋格局上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既不属于房屋的“内”,也不属于“外”,而是“内”与“外”的中间地带,被认为是家居中格调最高的“神圣场所”,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脸面,在日本的住居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家人的间接交流场所。
玄关是整个房屋的出入口,是出入房间的必经之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善,家人都有其各自的私密空间,而玄关是任何人都必须利用的空间,每天至少要出入两次以上,这里就成为家里人交流、表达彼此关心的场所。
日本人有进屋脱鞋的习惯,并且要将脱下的鞋整齐地摆放在玄关,这样回到家里的人从摆放的鞋就可了解“目前,家里有几个人”,甚至细心一点的话,还可根据摆放鞋的状态了解家人当天的行踪和心情,如妈妈的高跟鞋说明妈妈曾经外出会友,哥哥沾满泥土的旅游鞋说明他可能和朋友去郊游、登山了等等,这种交流虽然是间接的,但是对于家里人的情感的交流确是重要的。
(2)简单待客场所。
从日本的住居文化史看,江户时代以后的日本普通农家,一进玄关就是“土间”,②这里往往作为炉灶或水池用地,冬季也成为干简单农活的地方,附近的邻里顺路窜门儿或是投递员等投送信件、物品,一般就在此处简单寒暄、办事,只有正式拜访或是重要的贵客,才会被迎进主人正式的起居空间,给与其“内”的接待礼仪,这时的玄关是连接“内”与“外”的特殊境地,是简单的社交场所。
直到今天,这种习惯还保留在日本的传统住居之中,新搬家的人拜访左邻右舍,“岁暮”“暑中”的问候等都还在玄关进行。
1.3 玄关所反映出的“内”与“外”的空间意识进屋脱鞋虽然是日本千百年以来的生活习惯使然,是有利于健康,符合其气候特点的生活习性,但是从精神层面分析,进屋脱鞋又是一种意识转换。
日本人的空间意识认为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所生活的家是完全不同的居住空间,是分属不同的社会文化圈,而玄关正是由“内”而“外”,由“外”入“内”的特殊分界区域,这里为房屋主人提供了一个回旋的余地,在此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来访之人能否属于“内”之人,能否可以列入“内”的行列。
日本是一个“内外有别”的社会,这种观念表现在日本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
日本的住居本身就意味着“没有隔阂的整体”,尽管住居内部也有“襖、障子(拉门)”等相隔,但是相对于房屋外侧坚固的墙壁,其性质是柔软的、可变的。
然而,玄关是这种柔软的、可变的内部空间的终结点,出去玄关就是完全外部的世界,是适用完全不同与分界线内的“家”的生活准则及社会准则,日本人赋予了玄关以特别的精神和机能。
2 从“四合院”看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标准的四合院应该是一座坐北面南的平房院落,院门并不开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而是开在院落的东南角或西北角,四面的房子和门都朝向院内,院内南房、北房、东西厢房相围而成为一个大大院落。
这种四合院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一个小窗户。
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
四合院从外面看,它四面都是墙,只有一个院门通向外界,两扇大门平时还关闭着,一对门钹仿佛告诫人们不可擅自闯入。
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全家几代人住在院子四周的房子里,既被小院隔开,又被小院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时,关上院子的大门,既与世人无争,又不受外界干扰,幼尊老,老爱幼,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
四合院的神髓就在于一个“合”字,将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合”在一起。
在这个小院里,孩子们追逐玩耍,老年人种花养鸟,青年人读书看报,妇女们聊天、做家事,各得其所,各有其乐。
在文艺作品中,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写实,就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如前一段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等。
四合院以院墙为特殊的空间隔断,将“内”与“外”“家里人”与“外人”“贵客”与“不受欢迎之人”明显分割开来,而院门正是这分割线上的关键一点。
客人来访,不论拜访居住在四合院内的任何人,都必须在大门处接受“身份认定”,一旦被认定是“不受欢迎之人”“外人”,就会被拒之门外,至少被婉转告知“主人不在,请另外择日来访”,只有被认定为“贵客”“友人”,即主人认为属于或是希望成为“家里人”“圈内之人”的客人,才会被热情地让进院内,并请进正房代之以上宾,奉茶招待。
3 现代中国住居文化中的“玄关”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几乎中国的每个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旧有的四合院被拆迁,代之以高楼大厦。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告别了生活了几代的四合院、大杂院,搬进了楼房,过去的那种亲密无间的院落空间消失了,各自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家”,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由过去的“院落”缩小到“家庭”。
同时,经济发展又带动了中国人对家居装修的高涨热情,国人对家的要求由过去的挡风遮雨上升到舒适、典雅,甚至富丽堂皇。
在这一过程中,“玄关”一词悄然进入中国人的装修理念之中,并成为一种时尚。
在现代家居中,玄关的设计与装修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求在玄关的设计中,既要表现出居室整体风格,又要兼顾展示、更衣、引导、分隔空间等实用功能。
玄关作为居室的第一通道,往往是居室设计的关键,也最能体现主人品味的设计细节。
日本文化之源在中国。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对周围的地区和人民发生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内藤湖南就曾经说过:“日本文化の根源を知るには、中国文化を理解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欲了解日本文化之根,则必须理解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的影响,也明显表现在两国的住居文化中对内外有别的空间意识上。
注释:①见《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②“土间”是在住宅内以泥地面作为地面的地方。
即没有铺地板的泥地面。
参考文献:[1] 季羡林.禅与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41.[2]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M].扬州古籍出版社,2004.[3] 朱熹.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4]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70.[5] 季羡林.禅与文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21-134.[6] 马凤鸣.现代日本人的风俗习惯[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0-76.[7] 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 山口瞳.礼儀作法入門[M].日本:新潮文庫,2002:25-28.[9] 柳田國男.民俗学辞典(第35版)[M].日本:東京堂出版社,1969.作者简介:张春梅(1975—),辽宁沈阳人,研究生,大连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
喜君(1981—),吉林吉林人,研究生,大连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
秦颖(1967—),女,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大连民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社会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