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蛇者说》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

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

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

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

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

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

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

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

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

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

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

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

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

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

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

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

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

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

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

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

”或说同“已”,时间副词。

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一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

“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俗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温。

”(《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

”(《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路。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

”段玉我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

引申为“止”为“停”。

“踏(b6)”,《说文》:“僵也。

”又,“走”部:“道,僵也。

”“踏”、“渲”是一个字。

《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僵”是向前倒覆,“躇”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

”就是“到”。

《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

“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

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

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踉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

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

”“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

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

”“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

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人。

①包孕句。

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人”。

“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调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

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

“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

“孰”,《尔雅·释信》:“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

“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

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

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

”《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

”又如:“师不必贤子弟子。

”(《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

“贤”古.写作“?”,《说文介“?”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

”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

”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

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放”。

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

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

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

训活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

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

”(《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三、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课
薛爱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

(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作为当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些什么
3.理清线索: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有过几次相遇?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几次相遇有何不同?(越来越亲近,由偶然相遇的路人成为忘年交的朋友。

)教师相机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品
学习第一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学生圈画描写爱因斯坦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a.读出爱因斯坦的语句。

b.这些语句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什么品质?为什么
c.课文中哪些写法值得你学习
3.各组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投影仪相机出示有关语句,练读悟写。

4.这一段还写了谁?(小女孩及其父亲)引导学生读出有关语句。

教师引导:你觉得这些语句应怎样读。

(让学生读中感悟出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小女孩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进而培养学生语感。

学习第二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设问:第二天小女孩遇到的爱因斯坦是什么样子
投影仪出示:
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①”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②第一段哪些句子也写出“衣衫不整”?学生回顾读,通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注意有详有略的写法。

③第一段中有一段文字的意思和“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差不多,哪一句
a.通过前后两句比较指导学生在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b.指导造句:“一边……一边……”和“一面……一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呢?请你造几个句子给大家听一听。

3.同学们自由组合(三人一组,分别是爱因斯坦、小女孩、旁白),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揣摩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4.选出一组表演好的向全班表演。

5.整体评议:表演好在哪儿,把人物的哪些方面给演出来了?还有需要改进的吗
学习第三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讨论听懂了什么?本段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爱因斯坦穿戴的变化;
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
2.教师引导:
a.联系文中“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穿戴得整整齐齐”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的变化。

为什么变
b.小女孩怎样教?为什么需要教
3.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从这一段中哪些语句也可以看出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习第四段
1.听本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

苏教十一册五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
一、素质教育目标
1、认识认知目标:⑴掌握生字词,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⑵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⑶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能力形成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

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朗读,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学习全文、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课件出现课题、作者)
二、初步了解课文(.课件辅助)
1、欣赏课文朗读,体会美,思考:课文描绘了春天的什么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2、朗读课后词语,巩固读音。

三、深入体会语句
1、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思考为什么喜欢它?适当在旁边作好笔记。

2、分组进行讨论,轮着说自己的理由,组员帮助补充修改,然后选出一组中最好的一个准备发言。

3、各组代表发言,不重复,但可补充。

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精彩段落,甚至背诵。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五、.总结
本节课,同学们共同领略了春天的美,学会了自己去寻找课文的精彩之处,希望你们能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去。

语文教案-《春》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卜算子咏梅
教师思考:
梅花是我国的名花之一。

她具有色、香、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一向被视为坚贞高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赞美梅花的佳作。

《卜算子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

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

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

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和文学积累,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

本文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同题作品。

毛主席在创作本词时就曾提到“反其意而用之”,所以两词在风格上对比鲜明。

教材也在正文之下收录了陆游词的全文并加注了简要的说明,这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契机。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将两词对照起来,引导学生自读研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及说明
信息资料: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师生查阅1961年国内社会背景的资料。

3、分别查阅关于两首作的赏析文章。

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

(诗文、图片、乐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

(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

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

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回顾旧知,创设学习情境。

]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思索。

]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体现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

培养初步的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此活动有扶有放,提高并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问题设计适于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
三、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

如何使学生的表达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教师引发的多形式评价和巧妙的点拨是关键。

这个环节对教学的教学功底有着较高的要求。

]
2、学习小结。

四、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

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五、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陆游的词作来进行读背练习。

]
小六语文教案卜算子咏梅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