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仿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重点中学中考化学仿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B.H2 O C.KCl D.H2SO4
2.某博物馆藏有一柄古代铁剑,为防止其生锈,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定期用清水冲洗,除去灰尘B.放于体验区,让观众触摸
C.用盐水除去铁剑上的锈斑D.放在充满氮气的展览柜中
3.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有多种,其中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锌和铜均是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D.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泥沙B.花生油C.碳酸钠D.碳酸钙
5.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B.取少量液体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
6.若某实验制取的CO2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则可选择的干燥剂为()
A.NaOH固体B.NaOH溶液C.浓硫酸D.生石灰
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 将1 L大米与1 L芝麻混合所得总体积小于2 L 微粒之间有空隙
B 将镍丝放入氯化铜溶液中镍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C 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红棕色消失活性炭与NO2发生化学反应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A.A B.B C.C D.D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过程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B.用润湿的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结果一定偏小
C.实验室用蒸馏法降低水的硬度
D.点燃氢气前,需检查其纯度
9.如图所示,将滴管甲中的液体挤出,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滴管乙中的液体挤出,气球又明显鼓起且不恢复原状,则滴管甲、乙和烧杯①②中的物质可能是()
A.甲:稀盐酸①铁;乙:水②生石灰
B.甲:水①硝酸铵;乙:稀盐酸②铁
C.甲:水①氢氧化钠;乙:稀硫酸②锌
D.甲:水①生石灰乙:稀盐酸②氢氧化钠
10.推理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

以下推理过程正确的是
A.单质中一定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铝、锌与盐酸反应都产生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C.碱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都会生成CO2,所以燃烧有CO2生成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11.物质总是在变化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锅生锈B.蜡烛燃烧C.粮食酿酒D.水结成冰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时,将5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ga的饱和溶液
>>
B.0℃时,三者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 b a
C.20℃时,a与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同
D.将t℃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金属及其制品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工具。

(1)日常生活中,切菜刀采用的防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向含有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滤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14.实验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其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A的水溶液呈________性(填“酸”、“中”或“碱”)。

气体B的化学式是________,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溶液C中的溶质可能是______,③中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溶液D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⑤中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实验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__________(指示剂除外)。

15.请用化学用语填充:
(1)极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含碳化合物是_____(填化学式);
(2)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_____(填离子符号);
(3)所含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氧化物是_____(填化学式)。

16.溴在制药、感光材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下图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截图。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溴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
(2)通常的溴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_;
(3)溴的化学式______;
(4)溴单质在物质分类中属于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氯化钠溶液,下面是他们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图1是该
实验的操作步骤。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同学们在称量氯化钠质量时,右盘未放纸片,则称取氯化钠质量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同学们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

同学们量取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则该小组同学实际量取水的体积为______mL.(取整数)。

所取的水的体积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若其他的操作都正确,则结果配制的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不变”)。

18.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选用装置A 制取较纯净氧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标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B 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该装置还可以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收集装置
是_____(填标号)。

如图F 所示,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我市石灰石资源丰富,某课外小组同学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某地石灰石样品10.0g 于烧杯中,将100g稀盐酸分5次加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

请计算:X的值为______。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

A、O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氧化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B、H2 O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C、KCl中没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D、H2S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氧化物可简记为“两元素氧元素化合物”。

2、D
【解析】
A.定期不应用清水冲洗,除去灰尘。

故A错误。

B.不应放于体验区,更不要让观众触摸。

故B错误。

C.用盐酸除去铁剑上的锈斑。

故C错误。

D.放在充满氮气的展览柜中,氮气性质稳定。

故D正确。

故选D。

3、C
【解析】A.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
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也生成盐和水;C.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D. 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通入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CO2是非金属氧化物,不是酸。

选C
4、C
【解析】
A、泥沙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B、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由此可见,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即溶质)和另一种物质(即溶剂)两部分组成。

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应该说是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因为其中的溶剂虽然是一种,而溶质可以是多种的。

5、A
【解析】
A.量筒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切,正确;
B.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的时候,需要先将胶头滴管内的气体挤出,再伸入容器内吸取液体,错误;
C.往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时候不能两个人合作滴加,这样容易使液滴洒出,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时候,应该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能按短柄,这样会使试管滑落,错误。

故选A。

6、C
【解析】
A、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故可用作干燥剂,可以与CO2气体发生反应,不能用于干燥CO2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B.、NaOH溶液不具有吸水性,故不可用作干燥剂,而且还可以与CO2气体发生反应,可用来除去或吸收CO2,但不能用于干燥CO2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中性气体和酸性气体,故可用于干燥CO2气体,故符合题意;
D、生石灰可以与水反应放热,故可用来作干燥剂,但生石灰可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不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干燥剂的选择遵循的原则是:一、可以吸收水;二、不能与被干燥的物质发生反应。

简单记为:酸干酸,碱干碱,氧
化不能干还原,中性干燥剂,使用较普遍。

7、B
【解析】
A、大米、芝麻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故选项错误;
B、将镍丝放入氯化铜溶液中,镍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选项正确;
C、向盛有红棕色NO2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活性炭,红棕色消失,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故选项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Cl-,生成氯化银沉淀,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B
【解析】
A、蒸发过程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润湿的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若溶液为酸性,得到的pH值偏大,若溶液为碱性,得到的pH值偏小,B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蒸馏法得到蒸馏水,蒸馏水是纯水,软水,实验室用蒸馏法降低水的硬度,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气与氧气混合在一定体积范围内点燃会有爆炸的危险,点燃氢气前,需检查其纯度,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解析】
A、稀盐酸滴入铁粉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反应放热,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滴入硝酸铵中,硝酸铵溶解吸热,内部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气球变得更瘪,不会膨胀,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滴入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再将稀硫酸滴入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反应放热,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状,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水滴入生石灰中,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再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中,中和反应放热,内部温度升高,气压增大,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解析】
A、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红磷和白磷组成的混合物中只有磷元素,故A错误;
B、金属不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例如铜不能和盐酸反应,故B错误;
C、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C错误;
D、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都会生成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燃烧有CO2生成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碱溶液一定显碱性,盐溶液有的显碱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中性。

11、D
【解析】
A、铁锅生锈过程中,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12、C
【解析】
A、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80g,所以将5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ga的饱和溶液,故A正确;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0℃时,三者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b>a,故B正确;
C、20℃时,a与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变化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将t℃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所以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保持铁刀表面的清洁和干燥或洗净、擦干 Fe、Cu或铁、铜 Fe(NO3)2或硝酸亚铁
【解析】
本题考查了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和金属的化学性质。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

(1)日常生活中,切菜刀采用的防锈措施是保持铁刀表面的清洁和干燥或洗净、擦干;
(2) 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铜强,在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镁先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镁溶液和铜,硝酸铜反应完,若还有镁粉,镁才能与硝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镁溶液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过量的),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铜和铁(或Cu、Fe),可能含有镁,滤液中一定存在反应生成的硝酸镁,可能含有的物质是Fe(NO3)2(或硝酸亚铁)。

14、碱CO22NaOH+CO2===Na2CO3+H2O Ca(OH)2Na2CO3+ Ca(OH)2===CaCO3↓+ 2NaOH
Na2CO3+2HCl===NaCl+H2O+CO2↑NaCl、HCl
【解析】
试题分析:(1)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色,故A的水溶液呈碱性;
(2)气体B的化学式是CO2,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 + CO2 Na2CO3 + H2O;
(3)溶液C中的溶质可能是Ca(OH)2;③中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Na2CO3 + Ca(OH)2 CaCO3↓+ 2NaOH;(4)溶液D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⑤中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 NaCl + H2O + CO2↑(5)实验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HCl。

考点:酸碱指示剂;化学方程式;物质推断。

点评: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色。

H O
15、CO-
OH22
【解析】
(1)一氧化碳是极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含碳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O。

(2)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OH。

H O。

(3)所含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氧化物是过氧化氢,其化学式为22
16、35 45 Br2单质
【解析】
(1)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溴元素的原子序数是35,故填:35;
(2)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序数=质子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最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溴原子的中子数为80-35=45,故填:45;
(3)溴的化学式为Br2,故填:Br2;
(4)溴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填:单质。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③②①⑤④偏小继续左盘加入食盐,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正中央91 偏大偏小
【解析】
(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可知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③②①⑤④。

(2)在称量氯化钠质量时,右盘未放纸片,则会导致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溶剂不变,则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3)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即所取的氯化钠偏少,应继续在左盘上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4)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由图2可知,该小组同学实际量取水的体积为91mL,仰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大,即量取的水多了,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18、E 2KMnO4Δ
K2MnO4+MnO2+O2↑2H2O2
2
MnO
2H2O+O2↑ C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
持燃烧本身也不可燃
【解析】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详解】
(1)实验室选用装置A 制取较纯净氧气,应该用排水法收集,故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E,试管口有一团棉花,反应
为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Δ
K2MnO4+MnO2+O2↑。

(2)实验室用装置B 制取氧气,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
MnO
2H2O+O2↑。

该装置还可以用于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
集,故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C。

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燃烧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可燃。

【点睛】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可燃。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2.5 75﹪7.3%
【解析】
⑴前三次每次加入10g盐酸都是减少固体2g,而第四次减少了1.5g,说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为杂质,所以第五次依旧为2.5g,所以x=2.5,碳酸钙的质量为9.0g-1.5g=7.5g,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g
÷10g×100%=75﹪;⑶由表格可以看出,与20 g稀盐酸反应的CaCO3质量为10g-8g=2g,
设20g稀盐酸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CaCl2 + H2O+CO2↑ 100 73
2g x
100 73=
2g
x
x=
732
100
g
=1.46g
故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20
g
g
×10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