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导学稿(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班级:姓名:小组:座号:
一.课题:《散文两篇》(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以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技能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霞》
教学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重点语句,培养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深化对自我人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文中重点句子进行讨论分析,细品其蕴涵的深邃哲思与人生况味。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
【作者名片】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生于福州,幼年时期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盈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背景资料】
“冰心体”散文:所谓冰心体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即宣扬以母爱、童真之爱、自然之爱为内容的“爱的哲学”思想,“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冰心散文的语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中西互化、新旧杂糅、取长补短、自由独创。

可以说,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冰心为发展散文和后来的散文创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金在1941年也曾深情地回忆道:“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

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


冰心名言:
①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②我的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③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④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写作背景】
冰心八十高龄后仍笔耕不息,黄昏迫近但不伤感。

《霞》这篇晚年之作,情感高昂,意境深远,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氛,是近年不可多得的精湛短文。

短文看似即兴之作,实则思维轨迹长达近半个世纪。

冰心自幼爱霞。

霞在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冰心心目中,美丽奇妙,寄托着青春的憧憬。

她在《往事》中写道:“世间只有云霞最难用文字描写。

心里融会得到,笔下却写不出。

因为文字是最着迹的,云霞确是最灵幻的。

”【字词梳理】
1.字音:
云翳.(yì)璀璨
..(cu ǐcàn)惆怅
..(chóu chàng)
露相(lòu)

露宿(lù)
2.词义:
云翳:阴暗的云。

翳:遮蔽。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惆怅:伤感;失意。

相生相成:互相转化,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喻这里行不通,别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二.导入:
用PPT演示霞的图片。

让学生思考:“如果要你们看着这么一幅美丽的霞光风景图写一篇文章,你们会怎样写?或者说当你们看到早上或晚上那美丽的霞光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很好,你们都有你们自己的写法及感受,那么我们来看看散文家冰心是怎样写的。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自己感受很深的或者似懂非懂的句子标注出来。

(可以出声读,也可以精读。


2.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3.问题导读,整体把握。

(1)本文的题目是“霞”。

霞,有朝霞与晚霞之别,作者主要写朝霞还是晚霞?为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主要写的是晚霞。

朝霞和晚霞,都有绚烂、多彩的特点。

但相比而言,晚霞多了写深沉、凝重的意蕴。

只有晚霞,才能准确寄托一个历经世事沧桑、岁月淘洗的耄耋老者的人生睿智与生命彻悟。

所以,本文标题为霞,重点写的是晚霞,而实质上作者是要借霞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云霞有浓有淡、有明丽、有阴霾。

作者巧妙地将快乐与痛苦这抽象的存在,寓于云与霞这具体的事物中,构成一种空灵美妙、隽美倩丽的意境:人生美丽的黄昏正是由多种云霞重叠而成的。

)这就是散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作者是如何由霞进而谈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呢?
【讨论、明确】作者由一个让她惊心的句子中的一个单词“sunset”的译文,引出自己对“霞”的跨越时空的回忆;然后用浓密的云翳与璀璨的霞光,分别象征生命中的痛苦与快乐,从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生命永不止息的感悟。

托物言志的写作思路十分严谨,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模仿课文思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以某物、某句话为心灵的触点——展开相关或相似的联想——结合自身经历反思生活、感悟人生。


四.细读课文,咀嚼品味
朱熹说,读书要耐心涵泳,要反复“咀嚼”,体会文中旨趣。

培根《论学问》中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些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这是一篇血药细细品味的散文精品。

下面,请同学们就自己标注出的句子,作旁批,也就是将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写在书页空白处,然后小组进行交流。

1.“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鉴赏点拨】这是作者数十年风雨人生的感悟与智慧的凝结。

没有丰富经历的人,是无法有如此深沉、如此凝练的人生体验的。

作者不仅要写一种自然现象、自然之美,更要借此表达她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云彩”是生命中的各种经历,唯有丰富的生命过程,生命的霞光(生命的光辉和价值)才会更璀璨;“云翳”则是人生的挫折、困难与艰辛,这更能让生命因厚重而绽放绚丽的光彩。

(托物言志)
2.“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鉴赏点拨】这句话语言很朴实,意蕴却很丰富。

唯有经历过苦难与幸福的人,才会有如此纯粹的生命彻悟。

在这里,我们读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这句话承接了上一段内容,是由托物言志的自然过渡。

正如“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一样,人生要经历了痛苦之后,才能让生命更厚重、人生更丰满、生活更快乐。

所以,人生的挫折、痛苦,其实并不可怕,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彩虹更壮美。

3.“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我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鉴赏点拨】“生命的天边”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人的一生走到了晚年、垂暮的阶段,而“美丽的黄昏”不仅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晚年如同天边的晚霞,还可以理解为充满生机和无限希望的人生。

这是一语双关的写法。

无论是快乐的微云还是痛苦的乌云,这些不同色彩的云朵都会在生命的天空中交替出现,演绎出了一个个美丽的黄昏。

4.“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鉴赏点拨】黄昏的落霞使人留恋、惆怅,这是作者对生命暮年的体会,但作者没有流于悲
伤。

在这里,作者将对个体生命的理解,放入到了人类的生命中,从狭隘的个体生命的生死循环走出来,认识到人类、自然的生生不息,再一次升华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这是作者的人生智慧,也体现了冰心老人乐观旷达的襟怀。

五.文章主旨
生命的过程有艰难险阻,有挫折失败,但也有顺利坦途,有顺境成功。

在努力实践人生、创造人生的过程中,痛苦和快乐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经历,也是我们人生宝贵的财富。

就算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会使人留恋,惆怅,然而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这种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课文所要表现给我们的主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的。

六.拓展延伸
(一)嚼出真味(齐读):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二)摘抄冰心作品中富含哲理的诗章句段。

(不少于5句)
第二课时
我的家在哪里?
教学目标:
1.感悟人性之美,学做真人。

2.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散文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
【写作背景】
《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在九十三穗高龄时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随笔。

细品本篇文风,毫无雕琢之痕、矫揉之态,而是于淡泊朴实中闪发着睿智的光辉,显示出厚重的力量,特别是文末一连串的“无”字句,无异于冰心老人一生情操和品行的概括,谁读了都会怦然心动。

【字词梳理】
1.字音
眷.恋(juàn)膀.大腰圆(bǎng)回溯.(sù)作揖.(yī)
中剪子巷.(xiàng)

巷.道(hàng)通常指城市比较狭窄的街道
2.词义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膀大腰圆:形容魁梧粗壮的人。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二.导入
(投影,先隐去主人公的名字)
让学生欣赏电视系列剧《加油儿女》三段经典台词,看能不能说出剧名并分别说出这些台词分别是谁说的。

小雨:他们要再不和好,我就吃一百个冰激凌,自杀!
刘星:他们要再不和好,我就玩一个月电脑,我累死自己!
刘星:(摸头发)我想把这玩意儿染成绿的,再交一个女朋友。

妈妈:你敢——
刘星:为什么小雪就能找狂野男孩,我就不能找我的野蛮女友啊?!
妈妈:你要敢找野蛮女友,你就会发现你有一个又狂野又野蛮的老妈!!!
刘星(对夏雪):等你看见大猩猩后,你就知道你的两个弟弟长得有多么帅了!
教师小结:
家庭电视系列剧《家有儿女》中,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和父母激起了一串串智慧与爱的火花,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家的欢乐与家的温馨。

家,是我们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港湾。

不同的家,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感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走进世纪老人的家的情怀。

三.全文诵读,整体感知
(一)学生个人或分组接力朗读,最后一段一起齐读。

边读边思考:
1.题目为“我的家在哪里?”,题目为什么加问号?
2.冰心老人为什么发出“我的家在哪里?”的疑问?她的家究竟在哪儿呢?
投影显示:“冰心在中剪子巷的家”的图片(略)及冰心《我的大学生涯》的一段话:
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

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

(《我的大学生涯》) 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

3.冰心童年的家——中剪子巷的家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文章标题一般不加标点,此题加问号,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家” 的深刻内涵的思考。

2.现实中的家不是冰心所追求的家园,中剪子巷才是冰心老人梦寐以求的家。

3.冰心童年的家——中剪子巷的人们具有善良、亲切、平和(闲适)、真诚、友好的特点。

(二)齐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中剪子巷的人情特点。

四.品味感悟,重点探究
(一)“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分析】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往昔的回忆,又有对“中剪子巷”的思恋,以及希望回去的强烈愿望。

(二)第2段对梦境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车夫“把我举上车去”,中剪子巷的人“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这样的梦境反映了什么?
【讨论、分析】对梦中人物、对话、场景的描写具体真切,如在眼前,可见童年生活深深地镌刻在冰心老人内心深处。

车夫把我“举”上车,以及人们的活动反映了作者童年时的故乡是美好的,代表着真、善、美。

虽然贫穷、落后,但那是一个没有争斗的美好世界。

那里的男女老幼亲如一家,它平淡、祥和、温馨。

这也是作者怀念故乡的原因。

(三)“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何要在“家”前面加上“灵魂深处永久”几个字?
提示:1.家里有谁?
2.家周围的环境、气氛如何?
【讨论、明确】
1.这个家里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有着父母之爱和姐弟之情。

冰心说:“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

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这是一个淳朴的世界,这里的人,无忧无虑、平和、亲切、和善、无争斗,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四)作者提到“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梦中我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市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用意?
【讨论、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

将曾居住过得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美国的家与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的家进行对比;将自己对其他事物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与对中剪子巷的朝思暮想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剪子巷在老人心目中的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五)在最后一段中,作者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为什么这么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一无所有”是指自己没有去追逐虚名微利,一生坦荡,冰清玉洁。

但在感情上却是富有的,她一直拥有着纯洁、美好的情感和追求。

文章用排比句,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的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痛恶,有利于强烈地抒发情感。

通过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鲜明的喜恶对照,反衬出作者对童年所代表的人性的真、善、美的眷念、追求。

五.归纳主旨,体会人性之美
(一)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请你用一句精炼的话语概括文章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也提供参考,比如:
1.一个世纪老人的童年回忆。

2.有爱就有家。

3.家,灵魂真诚的栖息地。

4.无权、无级、无款,有爱、有意、有家。

……
(二)齐读全文,体会文章主旨。

(播放背景音乐《回家》)
【讨论、明确】这篇散文通过世纪老人冰心对童年的家的回忆,表达了冰心对儿时生活的家——中剪子巷无尽的眷恋,更表达了她对童年所代表的善良、平和、真诚、友爱的人性美的无限眷恋。

如果第一层主旨是人之常情,那么第二层主旨则是老人经历了一个世纪风雨后的人生历练。

正像徐志摩笔下的康桥象征着自然之美一样,冰心老人笔下的中剪子巷则象征着一种人性之美。

他们都将这一切珍藏在心中最温柔的角落。

六.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调动了全部的人生体验凝聚而成的佳作,是一个世纪老人在认识了生命,领略了人生,遍尝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之后对宇宙和人生获得的一种更冷静更睿智的认识。

她用她的笔将这一思索告诉了我们:滚滚红尘之中,面对种种的名利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风雨,请不要忘记守住心灵的纯净、未泯的童心。

人性之真、善、美是冰心老人一生的追求,“有爱就有一切”;人性之真、善、美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

接下来让我们开拓思维,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中,你能讲出多少表现人性之美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可能讲到的事例: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尤特”潮汕人民众志成城等等,教师以鼓励为主。


七.课后储备,素材积累
课后阅读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并写好摘抄与随感。

【佳作欣赏(节选)】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