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建设模型和应对策略-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机制的建设模型和应
对策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中国的竞技体育引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引领中国体育事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竞技体育强调的“更高、更强、更快”,需要一个合理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支撑,尤其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这就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要保持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实际着手,寻求高效、合理、健康的发展路径,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1 高水平运动员界定及在高校的专项培养
按照部《关于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中的要求,具有较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即可界定为高水平运动员,具体条件一般是国家一级或二级运动员,同时应获得全国竞赛的前列名次,方可认定为高水平运动员。

而从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战略高度而言,更应该从多方面加以考虑。

更为广泛且为理论与实务界所接受的定义,应当将高水平运动员界定为具有优秀体能、较高智力水平、运用高科技含量的运动技术参与高级别竞赛的高素质运动员。

我国教育部于1986年发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在50多所高等学校实施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培养工程。

这项工程当初设置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参加世界高级别的竞赛储备充足的、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梯队。

从项目实施的20多年经验来看,这项工程的培养效果还是相当好,向各类高级别竞赛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竞技人才,提高了我国运动员的高层次参赛水平。

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培养工程,同时还促进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小苗得以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增强了我国运动员的总体竞技素质,从而为竞技水平的提高储备了较好的基础。

2 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水平运动员是专项工程建设,相比于世界主要竞技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主要是受竞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格局日益激烈的当下,开始搜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拓开了高水平运动员专项工程的建设序幕。

2.1 初级阶段
实施高水平运动员队伍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这个阶段的一个代表性事件是1986年原国家教委(现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批准了近50所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资格。

这一阶段高水平运动员的建设,主要是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技术规律总结、素质修养等方面加以强化与拓展,但基于仍处于技能、技巧训练的状况,与传统运动项目训练并无明显的改变。

2.2 成长阶段
随着中国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获得巨大成功后,国家开始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机制问题。

通过比赛显现出的我国竞技项目所占有的优势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认识到必须要有规划、科学地训练运动员,尤其是加强高水平运动员是整体成长的系统管理,重视高水平运动员储备人才的建设,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