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习 俗 活 动
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 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 秋天到来之意。
10
习 俗 活 动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 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 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4
简 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 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 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 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 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 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7
立 秋 三 侯
一候凉风至
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生
大地上早晨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8
节 气
农 事
“秋”的含义,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 成熟结果。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 节点。《尔雅》:“秋为收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说文解 字》对“秋”解释:“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13
节 气 诗 词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3
立 秋
中文名:立秋 外文名:Beginning of Autumn 代表寓意:秋季开始,收获的季节 自然规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公历时间:公历8月7日-8月8日交节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35° 气候特点: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 物候现象: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农事活动:做好整地、施肥的准备、晒秋 传统习俗:祭祀土地神、晒秋节、秋忙会、贴秋膘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变化明显的是气温。 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 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 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 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立 秋二
十 四 节气
1二十 四ຫໍສະໝຸດ 诗节 气识
2
二 十 四 节 气
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 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 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历史发展 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秋后还有一伏,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 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 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 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 强管理。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 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 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 庆祝丰收。
6
气 象 变 化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立秋还处 在暑热之中,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 然很热。正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 还处在“三伏”期间,“三伏”涉及大小暑与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5
历 史 渊 源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历书》曰:“斗 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 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 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 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 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11
节
气
秋 桃
美
食
吃
肉
茄 子
贴秋
膘
12
谚 语 歌 谣
秋来夏去均降至,火秋作物发育期,草木结果采摘忙。 田间管理要加强。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丑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丑秋下雨人欢喜,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习 俗 活 动
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 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 秋天到来之意。
10
习 俗 活 动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 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 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4
简 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 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 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 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 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 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7
立 秋 三 侯
一候凉风至
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生
大地上早晨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8
节 气
农 事
“秋”的含义,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 成熟结果。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 节点。《尔雅》:“秋为收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说文解 字》对“秋”解释:“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13
节 气 诗 词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3
立 秋
中文名:立秋 外文名:Beginning of Autumn 代表寓意:秋季开始,收获的季节 自然规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公历时间:公历8月7日-8月8日交节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35° 气候特点: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 物候现象: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农事活动:做好整地、施肥的准备、晒秋 传统习俗:祭祀土地神、晒秋节、秋忙会、贴秋膘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变化明显的是气温。 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 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 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 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立 秋二
十 四 节气
1二十 四ຫໍສະໝຸດ 诗节 气识
2
二 十 四 节 气
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 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 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历史发展 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秋后还有一伏,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 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 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 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 强管理。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 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 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 庆祝丰收。
6
气 象 变 化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立秋还处 在暑热之中,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 然很热。正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 还处在“三伏”期间,“三伏”涉及大小暑与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5
历 史 渊 源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历书》曰:“斗 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 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 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 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 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11
节
气
秋 桃
美
食
吃
肉
茄 子
贴秋
膘
12
谚 语 歌 谣
秋来夏去均降至,火秋作物发育期,草木结果采摘忙。 田间管理要加强。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丑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丑秋下雨人欢喜,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