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4届高三历史12月教学质量调研试题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东城区普通高中示X校2014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长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浓烈的“孝亲”情感,下列各项与之有关联的是()
A. 分封制度的影响
B. 宗法制度的影响
C. 礼乐制度的影响
D. 佛教信仰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考点:宗法制。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情感实质上是指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而血缘关系体现了宗法制度。

所以答案选B。

2.《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考点:铁制农具的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形成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模式,畜力代替人力,引发了中国古代第一次重大的农业动力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

①私田是井田制下的产物,所以①不正确,这样ABC三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D。

3.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X ()
A. 清净无为
B. 以法治国
C. 仁政治国
D. 以德治民
【答案】C
【解析】考点:儒家思想。

从材料“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可知,这位思想家发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所以答案选C。

4.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下列对这一制度基本特征的概括准确的是()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B.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C.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答案】C
【解析】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

A项是指郡县制、B项是指皇帝制度这两项都是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D项是指井田制;C符合基本特征,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裁。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 有买及买(卖)也,各婴(悬挂之意)其贾(价)
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答案】C
【解析】考点:宋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A为秦律的规定,意指出售的商品应当分别系上标签标明价格;B反映的是唐代草市;会馆始建于明清时,D不对;C反映了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 C
【解析】考点:宋明理学。

本题考查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关系。

A项是理学与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B项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不选;D项不属于理学的“创新”,不选。

理学是
在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

7.据史料记载,17世纪晚期,池州某地出现了“地多烟草、棉花,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现象。

这说明了该地()
①农产品加工业兴起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农业经济衰退④商品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是说各地种植的作物多为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的经济价值比粮食作物(五谷)所能得到的利润丰厚。

这说明原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材料“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说明出现了商品经济,即贸易出现,其作物不仅仅只用来自给自足,而是用来交易,因此是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所以答案选D。

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X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限制君权
C. 某某某某
D. 民为邦本
【答案】B
【解析】考点:顾炎武的思想。

从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中,反映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

所以答案选B。

9.中国古代某机构的职责是“见面”(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过朱”(将御笔增改的诏书过录至他本),该机构是()
A. 汉朝的中朝
B. 唐朝的中书省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考点:清朝军机处。

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机构的没有决策权,这样就可以把AB两项排除;材料中“见面”“述旨”“过朱”可以看出是军机大臣的职责。

所以答案选D。

10.下图是某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的目录,三个“□”处缺失的文字按顺序应该是()
①丰满厚重②豪放与婉约并重
③以形写神④极摹人情世态
A. ①③②
B. ①②④
C. ②①④
D. ④①③
【答案】 B
【解析】考点: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以形写神”是绘画理论,AD项排除;汉赋的特点是丰满厚重;宋词的特点是豪放与婉约并重;明清小说的特点是极摹人情世态。

所以答案选B。

1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禁止私人经商,商业只能由政府经营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小麦、粟等作物在南
经济重心南移
B
方大量种植
C 宋神宗曾言“穷吾国者,兵也”冗兵是导致北宋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统治者所需的绝大部分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D
品,逐渐转为通过市场获得供应
【答案】D
【解析】考点:史学研究:史实。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将商人集中起来,设管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故A项结论是错误的;B项的史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南方经济不断发展;C项的史实得出结论冗兵是导致北宋积贫的原因之一;所以答案选D。

12.史载:“某某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D.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考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材料体现了由于洋针的传入导致了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的解体,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13.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探索。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X,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答案】D
【解析】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实现近代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B两项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历史潮流;C项体现了等级观念,也不符合。

所以答案选D。

14.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 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 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动摇
D. 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传统的自然经济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传统的自然经济才完全瓦解,故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天朝上国的观念也开始动摇。

所以答案选A。

15.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
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确立三权分立的体制
【答案】A
【解析】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三某某义为指导制定的,而三某
某义强调主权在民,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本质也是主权在民。

所以答案选A。

16.下图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列强开始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考点: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正确解读能力。

注意材料中“20世纪初”这个时间界限和图表中的图例:中国出口值大于中国进口值,并且注册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①④是19世纪末的事情。

所以答案选B。

17.“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

”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A. 公车上书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考点:五四运动。

材料中“民国八年”是指公元1919年,“自学生此举始耳”是指1919年的五四运动。

所以答案选C。

18.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某某后,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

他所说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考点:思想。

材料中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种情况是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的。

19.百团大战期间,国民党的38军以及许多民间抗日武装加入了作战行动。

这体现了()A. 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B. 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 国民党政策发生了变化
D. 中国战场由防御转为进攻
【答案】B
【解析】考点:从百团大战。

材料“国民党的38军以及许多民间抗日武装加入”了百团大战,说明了当时形成了国共两党为中心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20.下列对中共会议的论述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中共三大——国共合作的实现
②八七会议——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③某某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④中共七大——思想的形成
A. 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考点:思想的。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八七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中共七大把思想写入党章。

所以答案选A。

21.下图所示票证曾经是百姓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粮票。

这种粮票的发行与使用反映了当时()
A. 百姓生活受制于计划经济
B. 某某省粮食销售秩序井然
C. “文革”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D. 国家因为天灾而粮食短缺
【答案】A
【解析】考点: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
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所以答案选A。

22.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

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考点:改革开放。

根据所学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清朝中期中国的生产总值超过整个欧洲地区,经过近代外国侵略一落千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一路攀升。

故选C。

23.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一五”(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年)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年)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 “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
C. “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答案】D
【解析】考点:改革开放。

“一五”计划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二五”期间由于大跃进,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开始,所以“六五”期间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所以答案选D。

24.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说:“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

”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了()
A. 雅典某某缺少人文精神
B. 雅典某某没有法律保障
C. 直接某某存在制度缺陷
D. 雅典某某导致文明淹没
【答案】 C
【解析】考点:雅典某某政治的弊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麦迪逊认为古代雅典的某某有很大弊端:雅典某某是直接某某。

所以答案选C。

25.“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X。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完成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考点:《十二铜表法》。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有些条款……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说明②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时罗马处在某某国时期,①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④错误。

所以答案选A。

26.普罗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

”其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 客观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存在的根本原因
B. 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C. 科学阐释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D. 强调美德即知识,突出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考点:智者学派。

由材料可以看出此观点强调在社会观方面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应强求一致。

故正确答案为B。

27.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此语实际上()
A. 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B. 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C. 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 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考点:某某改革。

考查材料理解能力。

马丁·路德话是说印刷术对某某改革的作用。

ABD 不符合题意。

排除。

28.“所谓正义,主要地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

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这是古罗马的法律谚语。

这一谚语被欧洲人再次广泛宣扬是在()
A. 文艺复兴中
B. 某某改革中
C. 光荣革命中
D. 启蒙运动中
【答案】D
【解析】考点:启蒙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反对天主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被欧洲人广泛宣扬。

启蒙运动中被欧洲人再次广泛宣扬
29.1714年以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因不谙英国事务,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

这表明()
A. 国王权力逐渐削弱
B. 国王不再对内阁负责
C. 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D. 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答案】A
【解析】考点: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的内阁掌握行政权,英国国王不再否决内阁会议的决议,说明英国国王逐渐放弃行政权。

30.“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非议员的奴仆”,这种状态发生在19世纪的()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中国
【答案】B
【解析】考点:德国政体的特点。

从材料“大臣是国王的奴仆”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力很大,从而排
除英国和美国;从材料大臣“非议员的奴仆”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有议会,从而得出是德国。

所以答案选B。

31.下表可以反映出()
世界商船吨位表(单位:万吨)
A. 世界贸易不断扩大
B. 帆船时代的结束
C. 人类环保意识增强
D. 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
【答案】A
【解析】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材料“1800年”和“1870年”两个时间点来看,工业革命得到深入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得到极大的改善,从而促进了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

所以答案选A。

32.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把西方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其中的“起飞阶段”指()
A. 手工工场阶段
B. 工业化阶段
C. 国家干预经济阶段
D. 福利国家阶段
【答案】B
【解析】考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传统社会”是指手工工场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起飞”阶段是指工业化阶段;“成熟”阶段,现代科学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经济持续增长,投资扩大,新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增加;“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转到耐用消费品生产方面。

所以答案选B。

33.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某某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8分)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某某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
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

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

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

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

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某某用。

(1)请依据材料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10分)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

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

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

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某某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

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2)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

(2分)
(3)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6分)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4)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1)从贵族、使节等少数人享用,变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护照的形式由多样到统一。

历史背景: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

随着某某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

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某某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

(10分)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同、重农抑商政策。

(2分)
(3)这是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逼迫下的产物,便利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也反映了清政府不得不按照近代国际通行法则办事,有助于外交的近代化。

(6分)
(4)示例:从护照上的义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X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

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

从技术上看,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

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10分)
【解析】考点: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

(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到近代“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变化,可以得出护照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政治上政治某某的发展等方面来概括总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可以推断出近代以前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也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些都是导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某某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可以看出所谓的内地护照是列强为了方便其侵略强加给中国的;另一方面要从所谓内地护照实施在客观上的作用。

(4)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

从护照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和外交政策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从这些方面总结叙述。

34.关于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1)请比较二人观点的不同。

(4分)
材料二
(2)请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二人观点的认识。

(8分)
(3)从上述材料中,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哪些特点。

(4分)
【答案】
(1)表面上看,前者主X学习西方科技和教育,后者反对学习西方。

从本质上看,前者认识到了西方文明比中国先进,后者仍是妄自尊大,藐视西方文明。

(4分)
(2)孙某某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中国适合实行某某政治,这为开展某某革命创造了舆论条件;但他混淆了古代民本思想与某某思想(民本主义与某某主义)。

陈独秀认为传统的儒学成为了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不利于中国的某某化进程,因此对孔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揭露,指出其实质上是以君主为本,与以人民为主体的某某思想截然不同。

(8分)(3)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某某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近代思想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中发展。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