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开展课堂创新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

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从情景设计、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实践的拓展、时事地理的应用等各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的途径,进行创新与改革,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创新课堂
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关键点。

所谓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地理,培养核
心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所
课程与教学
Kechengyujiaoxue
以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以
新课标基本理念为指导,实现地理课
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地
理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

一、巧设课堂情境,展现地理视角
构建主义教学论认为,人们的知
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身的
经验主动建构的。

俗话说得好,好的
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就地理课堂教
学而言,预设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氛
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多
的精力和情感,直接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和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这是课堂
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理想的情
景创设,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贴
近学生认知的最近点,帮助学生发现
地理问题,体现教学的新颖性、趣味
性、开放性和启发性。

如在大气环境
教学时,展示我国宇航员翟志刚身穿
厚重宇航服出舱活动的照片,并用文
字介绍宇航服的特点和作用,进而提
问:(1)为什么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
不需要穿宇航服?(2)大气在环境中
主要起到哪两大热力作用?(3)大气
产生热力作用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解
释?(4)我们地球的大气环境当前面
临哪些突出问题?什么原因?(5)我
们如何保护大气环境?这样利用教
学情境帮助学生展开地理视角,教
师创设地理问题,开展问题式导学, 
突出了课堂教学主题,有助于落实地
理知识主干,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
情。

二、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益
地理教学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形
式多种多样,包括文献、图片、视频、
微课、实验、教材、教具、试题、练
习、气象哨、天文馆、地理园和每一
个学生等等。

基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和
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必须对课堂教
学所用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的
利用,重点应突出有助于学生辨析概
念、理解原理、开展思维、认识区域、
树立人地观念思想等教学要素资源的
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浙江省台州市三梅中学 郑志华
兴趣,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这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了系统的巩固。

(四)完善数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验收也是对学生水平的衡量,能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长处。

所以,对于数学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加完善、及时、全面。

良好的教学评价不仅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纰漏。

学校和教师不应该为了应付规定,对学生做出不真实的评价,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
响下,完善数学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
质量和水平的有效举措,也是教师和
学生更好完善自己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下,教师应该抛弃以往的教学观念,
通过先进的方式和教学理念对小学数
学教学进行改革。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
式,通过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来调
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
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自身的教
学资源,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和氛围,提高教师课堂的讲课效率和
质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庆友.恰当应用现代信息技
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科技创
新导报,2015(4):166.
[2]梁银健.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教
育,2016(4):41.
[3]王升元.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实
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学周刊, 
2015(17):152.
[4]冀兵兵.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
学教学创新探讨[J].数学大世界(上
旬版),2016(2).
[5]顾云娟.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
学创新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6(19).
[6]刘建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
新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
究青少年教育),2012(16):348.▍
832018.05
课程与教学Kechengyujiaoxue
整合应用。

在大气环境教学中,利用课堂实验,演示和验证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观察大气运动的规律;运用微课,展示大气运动过程中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变化,和水平面上气压高低与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利用央视天气预报中天气形势图,让学生分析天气变化,进行天气预报;应用地理试题,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地理历史文献资料与统计数据,分析当地灾害性天气的主要类型、成因、发生的频率、集中的季节,了解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知晓当地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并提合理化的建议。

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针对所学内容提出的问题、错误的理解、不当的表达以及学习笔记都可以现场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如在大气环境教学中,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互相提问,互评同学的回答,讨论知识的疑点难点,进行角色表演等,利用所生成的问题充实教学活动,运用所反映出的错误现象作为反面例证,帮助学生及时纠错。

三、立足学生主体,拓展实践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育专家常说:学生能读的不用教,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解惑的作用。

高中地理的实践性很强,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多设计和开展学生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例如在教学中开展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实践;用钟表进行野外定向;利用地球仪当众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利用学校气象站开展气象观察;测量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绘制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大洋环流、人类与环境关系等示意图和模式图,并要求学生加以说明解析。

又如对于气候的教学,课前可让学生搜集世界各种类型的气候资料,制作小课件,课中让学生做现场解说,课后绘制各类气候统计图和分布模式图。

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时,开展手机导航应用练习;开展家乡城镇居民点、道路交通和工
业布局的规划模拟活动。

通过类似的
地理实践,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
理解,训练地理表达能力,掌握地理
实践技巧,提升地理实践能力,有助
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运用多种教法,发展综合思维
教师们说:“教无定法,贵在得
法”。

就课堂教学而言,合适的就是最
好的。

针对高中地理的不同内容,应
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如对大气、
气温、气象、天气、气候之类的地理
概念,可以采用比较法、辨析法进行
教学。

地球运动特征、区域规划等可
用现场演示法进行模拟教学。

地球运
动的地理意义、地壳运动、气象灾害
等可运用探究法开展。

热力环流、流
水侵蚀、堆积作用等地理原理,可用
实验法与验证法进行。

对地图、星图、
太阳视运动、经纬度测量等内容可用
观察法、测量法进行教学。

对于人口、
城市与环境之类的内容可以用问题教
学法。

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区域
产业活动这些内容,可以用案例教学
法。

有关人类产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类问题,可用调查法、辩论法。

对大
洲、国家等区域认识的教学,可用读
图法、析图法、比较法、综合法、小
组活动法。

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
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灵活运用各种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利于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握课堂教学
主题,学会变换角色,从不同角度接
受、归纳、整理地理知识,学会提出
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科学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地理综
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引入时事地理,激发家国情怀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适应未
来社会生活。

要让学生关心生活,关
注社会,热爱国家,把学生培养成为
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课堂教学就
不能仅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就该让
生活融入课堂,课堂接轨社会。

让学
生打开中国视窗,拥有全球视野的胸
怀。

课堂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引入学生
生活与学习中能接触到的事物、觉察
到的现象、体会到的变化、感悟到的
意识等事例开展教学。

如进行水循环
教学时,结合浙江“五水共治”活动
内容,了解当地的水环境,从水循环
的各个环节、过程和水量平衡的原理,
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必要性及
其具体措施。

在人口与环境内容的教
学中,结合本市人口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与当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
的关系,正确理解国家全面放开二孩
和户籍制度改革政策。

在城市与环境
教学时,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过程、
特点和出现的问题,分析城市区位与
城市化进程,提出城市发展与环境治
理的主要措施。

利用我国“二十四节
气”成功入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说明农事活动与气候和季节的关
系,懂得遵循自然规律、因时而宜地
开展农事活动的道理,同时告诉学生,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信。

把中国“一
路一带”战略、G20峰会、巴基斯坦
瓜尔达港开港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
等事例引入到区域联系内容的教学中,
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从而理解我国坚持反对单
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的必要性,
有助于理解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国
家战略方针。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
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关键。

教师要
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不忘育人初
心,本着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国家
需要的原则,依据高中地理区域性、
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从整体性
角度出发,紧扣人地关系主线索,跟
上时代步伐,充分满足学生发展要
求,锐意创新,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改
革。

力争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
让地理之“理”落“地”生根,开花 
结果,给地理核心素养教育注入新的
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
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18:3-4.
[2]杜家伟.论地理实践力的课堂
教学落实路径[J].地理教学,2017(13): 
44-45.
[3]徐长波,朱矫健.谈提升高中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课
堂内外·教师版,2017(8).▍
84 2018.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