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段考试题 文-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段考试题文一、单选题(60分,每小题4分,共15题)
1.“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这是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先秦时期某思想学派的评论。

司马谈所评论的学派是()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墨家学派D.法家学派
2.史学家费正清说:“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由此可知,汉代儒家思想()
A.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B.不再继承孔孟正宗
C.体现儒学独尊、思想专制的特点D.促使君主权力膨胀
3.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

王阳明提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为遏制伪善流行,特别强调要做到“知行合一”。

这反映了二者都()
A.强调践行美德B.重视智慧发展C.注重等级秩序D.关注理性思考
4.《东坡志林》中有一则生动的事例:“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说明当时()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C.三国故事最受统治阶级的推崇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
5.在黄宗羲的理想中,“君、臣”应当是共同负责人民公共“利害”事务的人员。

他比喻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A.强调君臣共治B.追求民主政治C.否定君主政体D.提倡限制君权
6.明代成书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要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宣称其花果山“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文学艺术领域承古萌新B.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C.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D.反专制思想的暗流涌动
7. 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古代异教文化的大力推崇和对现世幸福的热情赞美,与基督教所渲染的罪孽观念和禁欲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A.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思想B.出现否定中世纪价值观的倾向
C.反基督教成为资产阶级诉求D.具有反对封建王权的社会基础
8.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民可以废除任何他们想废除的东西,没有也不可能有哪部法律可以约束全体人民……任何拒不服从公众意志的人,集体就要迫使他服从。

”这说明他() A.主张人类社会是由契约组成的B.认为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准则
C.极力宣扬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D.旨在强调政治权力要制约平衡
9.1738年版《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

其意为“光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

对该封面寓意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牛顿的理论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B.牛顿的科学成就为启蒙运动提供理性这一思想武器
C.牛顿的相对论理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钥匙
D.牛顿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10.20世纪5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批反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叛逆青年的影片。

影片主人公一般是劳动者出身,他们热切期盼的全新生活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实现,他们失望、愤怒,产生反
叛的情绪。

这类电影作品()
A.抒发了浪漫的情怀B.体现了复古的倾向
C.突出了理性的色彩D.具有现代主义特征
11.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家提倡的“开民智”,其包含了三重内涵,一是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二是接受和灌输一整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观念,三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第三个方面。

这说明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
A.为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B.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C.体现救亡与启蒙的时代要求D.以警醒世人作为其根本目的
12. 1920年,新青年社创办《劳动者》,创刊号指出:“中国的工人比外国工人还要苦。

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外国工人略微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深入传播西方启蒙思想B.先进知识分子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D.领导工人运动是中共成立初的中心任务13.孙中山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

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据此可知,孙中山() A.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B.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问题
C.倡导国共合作实行“耕者有其田”D.其自身的阶级属性已发生改变
14.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该论述()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
C.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D.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15.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

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这一论断()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二、材料阅读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由于平定边疆叛乱、收复台湾等军事斗争的需要,清朝前期十分重视西方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造。

康熙朝设内外火器营,各省设乌枪营,由满洲和蒙古兵组成。

此时的火器专家戴梓发明出可连发28发的连珠火铳(机关枪的早期形制)和类似于榴弹炮的子母炮等先进火器。

乾隆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国防科技逐渐衰落。

到鸦片战争前夕,清军的火药技术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火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定,期造换制度。

舰船装备性能落后,实战经验严重不足。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国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军事自强”成为了洋务派的重要工作。

清政府先后创办了30多个兵工厂;1866年,福州船政局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蒸汽规船建造工业的诞生;科学家龚振麟用新法铸造火炮,改进配制火药的工艺;1868年,江南制造慈局设翻译馆,其中与军事技术有关的译著还60多种200多卷;晚清政府还兴办了各种军事技术专业学堂,如1874年建立的操炮学堂等。

——据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等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可能存在的核威胁,中共中央确定了发展核武器、导
弹事业的方针。

围绕“两弹一星”,1956年,毛泽东组织编制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原子核技术等6项需要率先突破的领域,触角伸向当时前沿高科技领域。

中苏两国科学院、高教部门展开对口合作,相继建立了航天、航空、船舶和核工业,整顿了兵器工业。

60年代以后,中国的武器装备生产开始步入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为主的新阶段。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为国防事业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

同一时期,新中国先后成立了原子能研究设计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创办了军事工程学院等一批技术院校,培养了大批国防科技人才。

——摘编自刘祖爱《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科技基业的奠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国防科技的发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11分)
1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封建制度的巨大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

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巨大的政治体系,……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

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

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

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材料二
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密联合在一起。

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支持。

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

加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

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

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和《旧制度与大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大学对推动宗教改革发挥的作用。

(9分)
高二上学期段考文科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可知,该学派的思想基础具有“虚无”的特点,同时“因循为用”反映该学派主张顺应这种“虚无”的根本,同时根据材料“无成势,无常形”可知,该学派认为万物是不断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认为万物本源是“道”,强调顺应自然,故选B项;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强调等级秩序,与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
无成势,无常形”反映的思想不符,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无成势,无常形”反映的思想不符,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顺应时代变革,与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反映的思想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可知,汉代儒学糅合了其他思想,据所学汉代儒学的知识可知,其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故选A项;汉代儒学依然继承了孔孟正宗,只是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儒家思想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吸收、融合,并未体现其独尊、思想专制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汉代儒家思想与君主的关系,无法得出促使君主权力膨胀的结论,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结合材料“美德一定要践行”可知,二者都强调践行美德,故选A项;材料中二者均强调的是重视智慧发展的同时,应更重视实践的作用,排除B项;等级秩序是通过不同阶层的人的差别体现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据材料“美德一定要践行”“知行合一”可知,二者强调的是践行美德的重要,而非关注理性
思考,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知该书为苏东坡所著,大意为北宋孩童听书时,听到代表正统的刘备战败就痛哭流涕,而听到“奸相”曹操战败则高兴,这说明了正统观念影响时人的价值判断,故选B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排除A项;最受统治阶级推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小说在明清时期走向繁荣,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由材料“君、臣应当是共同负责人民公共利害事务的人员”、“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应是平等关系,主张君臣共治,故选A项;黄宗羲具有民主思想,但并未追求民主政治,排除B项;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但并未否定君主政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而非限制君权,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材料中孙悟空“与玉皇大帝轮流做皇帝”“不伏麒麟辖”体现了对权力的反叛思想,但并非直接指向人间君主,而是以玉皇大帝代指,故选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西游记》具有继承古代文学艺术风格或对后世有启发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可知发生是明代,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西游记》中的思想无法代表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故无法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基督教宣扬的神学世界观是中世纪西欧的价值观,据材料“与基督教……是格格不入的”可知,14世纪意大利出现否定中世纪价值观的倾向,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观念的冲击,并未提及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无法看出其是否成为主流,排除A项;
据所学文艺复兴的知识可知,14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基督教,只是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等观念,抨击教会的腐败,排除C项;据所学文艺复兴的知识可知,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封建王权,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卢梭认为人民可以废除任何想废除的东西,没有法律可以约束全体人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选C项;材料中强调人民的集体意志的重要性,没有提到契约论,排除A项;卢梭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哪部法律可以约束全体人民,排除B项;卢梭认为任何拒不服从公众意志的人,集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强调群体利益至上,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光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的科学成就揭示了自然的奥秘,教会的很多学说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自信,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所以说牛顿的科学成就为启蒙运动提供理性这一思想武器,故选B项;牛顿的理论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而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排除A项;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钥匙,相对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创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牛顿的理论对伏尔泰思想的影响,而D选项仅仅突出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自身的影响,不能体现本书封面的寓意,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英国出现了一批反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叛逆青年的影片”“他们热切期盼的全新生活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实现”,结合现代主义反传统、反理性等特征可知,这类电影作品具有现代主义特征,故选D项;注重抒发浪漫的情怀的电影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A 项;材料中叛逆青年的影片只是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反叛,并没有复古的倾向,排除B项;材料中颠反映覆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叛逆青年的影片突出的是反理性的色彩,排除C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是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二是接受和灌输一整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观念,三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可知,前两重内涵反映了维新思想进行思想启蒙的要求,第三重内涵反映了维新思想救亡的要求,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将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无关民主运动的思想基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将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无关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项;维新思想的多重内涵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劳动者》创刊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国工人的意识以维护自身权利,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劳动者》传播的不是西方启蒙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先进知识分子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没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排除C项;1921年中共才成立,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材料中“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表明主张发展实业,“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表明主张节制资本,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中“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不符,排除B项;材料阐述“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但未涉及
国共合作,排除C项;材料“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反映了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排除D 项。

14.【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毛泽东在论述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论述节选自1957年2月所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本书中,主要论述了题干中的相关内容,故选C项;题干内容主要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材料讲述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部分内容,在谈话中他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材料表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已比之前更进一步,故B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已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间不对,故C 项错误;材料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也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优势,这一系列讲话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故D项正确。

二、材料阅读
16.【答案】
(1)发展变化:清朝前期,重视引进西方军事科技,自主发明先进火器;清朝中期,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世界,管理制度废弛;晚清时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重视国防工业的发展,
培养专业军事人才。

(6分)
原因:清朝中期相对和平的环境,国防科技的研发缺乏动力;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外科技交流;
清政府固守“满汉藩篱”影响科技传承;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4分,答出两点即可)晚清统治危机促使清政府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洋务派推动晚清国防科技的发展。

(4分)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围绕尖端科技展开;借鉴苏联研究成果;科技研发与工业建设相结合;
逐渐以自主研发为主;重视国防科技教育。

(6分)
意义:推动了国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培育了“两弹一星”精神;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发展变化,据材料一“由于平定边疆叛乱、收复台湾等军事斗争的需要,清朝前期十分重视西方火器技术的引进和仿造”可知清朝前期,重视引进西方军事科技,自主发明先进火器;据材料一“乾隆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国防科技逐渐衰”可知清朝中期,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世界,管理制度废弛;据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军事自强’成为了洋务派的重要工作”“清政府先后创办了30多个兵工厂”“晚清政府还兴办了各种军事技术专业学堂”可知晚清时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重视国防工业的发展,培养专业军事人才。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乾隆以后,社会比较稳定,国防科技逐渐衰。

到鸦片战争前夕,清军的火药技术依然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可知清朝中期相对和平的环境,国防科技的研发缺乏动力;据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惊醒了国人”可知晚清统治危机促使清政府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据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军事自强’成为了洋务派的重要工作”可知洋务派推动晚清国防科技的发展;还可以结合清朝统治政策和思想文化等来回答,结合清代的对外政策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外科技交流;结合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可知清政府固守“满汉藩篱”影响科技传承;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知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共中央确定了发展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可知政府高度重视;
据材料二“触角伸向当时前沿高科技领域”可知围绕尖端科技展开;据材料二“中苏两国科学院、高教部门展开对口合作,相继建立了航天、航空、船舶和核工业,整顿了兵器工业”可知借鉴苏联研究成果;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可知科技研发与工业建设相结合;据材料二“60年代以后,中国的武器装备生产开始步入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为主的新阶段”可知逐渐以自主研发为主;据材料二“为国防事业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可知重视国防科技教育。

第二小问意义。

据材料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