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01(基础题检测)-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下)期末复习全能冲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01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全能冲刺
【基础题检测】
考号姓名班级
考试范围:七下全册(部编版);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认真答题,书写规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本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译: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B.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2.全长1200英里的隋朝运河,使政府可以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政府可以由此南粮北调。
这说明隋朝大运河
A.成为长途供给线B.为隋炀帝下江南开凿
C.造福了当时百姓D.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卫
3.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
下列诗句描写的社会现象反映的是
◆诗句一: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诗句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开皇之治”
4.“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面反映唐朝最鼎盛时经济发展的诗句是
A.藩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B.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5.以下是某一专题知识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6.唐代音乐、舞蹈、雕塑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来艺术精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也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这些反映了当时
A.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自信B.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成为主流
C.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D.繁荣的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
7.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赠物的包装箱上附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
这位高僧是
A.玄奘B.蔡伦C.张骞D.鉴真
8.唐朝中后期,朝政黑暗。
唐懿宗在位时,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指出:“民有八苦而无一乐,国有九破而无一成。
”“九破”当中的“大将不朝”被史学界公认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指向的问题是
A.皇权腐朽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
9.电视剧《清平乐》是一部热播剧,该剧以北宋为背景,在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长之间,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剧中一代文臣范仲淹,却能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戍边西北。
这反映宋代
A.分化相权B.武将稀缺C.奖励耕种D.文臣统兵
10.某班同学在研究“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时找到了以下绘画作品,其中与课题探究关系最密切的是
A.B.
C.D.
11.《金史》中描述:“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之货”。
由此可知,“榷场”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边界地区贸易往来B.有效避免双方战争
C.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D.推动少数民族汉化
12.建立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是李华同学制作的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示意图,其中“▲”处对应的朝代应是
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
13.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
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A.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B.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C.统契丹,建政权,宋夏和议结和平D.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14.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哪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期史实
三国时期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新疆B.南海C.台湾D.西藏
15.元朝时,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乎没有任官和调度权;在财政方面,行省所收取的财赋,必须执行上供中央和地方留用用七三分成的悬殊比例规定;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
由此可见,行省制度的实行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导致了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C.造成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D.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16.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东京的某处娱乐场所,这里有人说书、唱曲、卖饮食、相面算卦、耍杂技等。
他们去的地方最有可能是
A.坊郭户B.蕃市C.瓦子D.榷场
17.李清照的作品在北宋灭亡以后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辛弃疾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重于词作之中。
这都反映了宋词
A.风格千变万化B.形式便于歌唱C.艺术价值较高D.反映社会现实
18.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这种变化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
A.圆周率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19.以下表格中①处最合适的是
战国时期汉朝明朝清朝
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文字狱A.实行重文轻武B.实行八股取士C.废除丞相制度D.取消行中书省
20.仔细观察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最远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开通了亚非欧各地区路线直达D.张骞通西域为此路线奠定基础
21.英国李约瑟称赞其作者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
本书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本书”指的是
A.《伤寒杂病论》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22.根据如图中场景可知它们出自
A.《伤寒杂病论》B.《资治通鉴》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
23.以下与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有关的事件,按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提出“均田免赋”口号②山海关交战失利③攻克北京④建立大顺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24.下图碑文所反映的史实
A.有利于巩固我国西北边疆B.发生于清朝统治者入主北京之前
C.因不堪忍受清政府的压迫而发生D.有效地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25.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
材料反映出晋商
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26.根据如表,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清实录》人口数年份《清实录》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2010万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3.5亿
乾隆六年(1741年) 1.4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 4.1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亿咸丰元年(1851年) 4.3亿
A.清朝前期,由于战乱人口增长缓慢
B.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完全解决了新增人口粮食问题
C.清朝后期人口增长比前期迅速
D.人口快速增长加剧了社会的贫困化
27.清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密折奏事制度。
对这一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B.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C.造成官员相互猜忌,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D.提高了决策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
28.清乾隆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有这样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道出了清朝实行一项重大政策的原因,该政策是
A.八股取士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D.厂卫制度
29.史论结合是历史思维的基本要求。
如图应填入的正确陈述有
①京剧日臻完善②郑板桥等八位画家活跃扬州
③昆曲逐渐没落④《四库全书》编纂成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0.下列明清时期的小说,能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14分)南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繁荣的时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
丝绸之路不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图四所示运河北南两端(①、②两处)的城市名称。
结合所学知识,此运河的开凿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唐朝具有“开放的社会风气”。
(4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瓷器可能会有哪些著名品种?(至少写两个)(4分)
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900多艘。
北宋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徽宗时造的出使高丽的大海船,称为“神舟”,据估计可装载20000石以上货物,载重量约为1100吨。
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侧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风浪强的优势。
材料二:
(史书记载,在唐都长安,太阳升起后,击鼓开市,开始贸易活动;傍晚前,关门闭市,停止贸易活动)材料三:宋政府鼓励海商招徕(即招揽)蕃商来华贸易,“蕃(指外国)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对在海外招商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海商,宋政府还会赐予官职。
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摘编自吴钩《重新发现宋朝》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哪一项手工业的发达状况?列举宋代这项手工业发达的两个地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与唐朝相比,北宋城市在商业活动方面的重要变化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表现。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问题,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2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和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二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册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三(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建立于哪个朝代?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和凝聚”,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进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典型事件一例。
(3分)
(3)材料三中东北边疆☆处,清朝针对哪个国家进行了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最终双方签订了什么边界条约?(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