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
A.实验时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B.丙可防止液体倒吸
C.丁装置只起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D.炭粉和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吸热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肥皂水可以将硬水软化
B.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2
C.冬天取暖时,煤炉上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3.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球由C60构成
B.C60这种物质由碳原子直接构成
C.C60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C6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
4.“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中包含“化学反应绿色化”,即要求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到产品中.下列反应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的是()
A.置换反应B.分解反应C.化合反应D.复分解反应
5.为了探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完成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反应皆为停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依据实验1和实验2可知:盐酸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快慢
B.依据实验2和实验3可知: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会影响反应的快慢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浓度越多越好
D.工业上将矿石粉碎后进行冶炼,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6.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

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材料
B.纳米管具有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性质
C.纳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D.纳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7.将CO2、CO、H2和N2混合气体通过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假设每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充分),冷却后留下的气体是( )
A.N2B.CO2和N2C.CO和CO2D.N2和H2
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称量NaOH
B. CO2性质检验
C.添加酒精
D.制取CO2并验满
9.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 2时,气体应从A 端通入
B .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 2排出,水应从B 端进入
C .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 2时,气体应从A 端通入
D .若要除去H 2中的CO 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 溶液,气体从B 端通入
10.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B .
C 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 C .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D .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味剂 11.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补铁酱油: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 .轮胎爆炸: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 .食物腐败: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 .用碳素笔写档案:碳与O 2能发生反应
12.X 、Y 、Z 有如图所示的转化(“→”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符合要求的X 、Y 、Z 依次为( )
A .2H 、2H O 、2O
B .
C 、CO 、23H CO
C .Cu 、CuO 、4CuSO
D .22H O 、2H 、2H O
1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
探究质量守恒
定律
验证二氧化碳
能溶于水
证明石墨具
有导电性
A.A B.B C.C D.D 14.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窒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常用的气体燃料
D.冶金工业常用一氧化碳置换法
15.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中混有少量的 CO,可通过点燃混合气体的方法把 CO 转化为 CO2 B.与金刚石、石墨一样,活性炭是碳的另一种单质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所以都有毒性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16.下列有关环境污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B.吸烟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气体
D.“白色污染”是指一些白色垃圾造成的污染
17.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把混合气体通过()
A.炽热的炭层B.灼热的氧化铜
C.澄清石灰水D.水
18.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19.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O2无毒,CO有毒
B.CO2用于灭火,CO用于助燃
C.通常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D.CO2能与Ca(OH)2反应,CO不能与Ca(OH)2反应
20.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21.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B.C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C.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D.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
22.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则参加反应的碳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A.1∶1B.1∶2C.3∶8D.3∶11
23.“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的归纳与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做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24.黔江水是桂平市城区的重要自来水水源之一,将黔江的水净化为自来水的过程中,下列描述缺乏科学性的是
A.加入明矾,使悬浮小颗粒凝聚沉降 B.投药杀菌消毒
C.通过过滤除去可溶性杂质 D.通过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
25.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详解】
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实验时可以看到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
B.通过分析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B正确;
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故C 不正确;
D.炭粉和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吸热,故D正确。

故选C。

2.D
【解析】
【详解】
A、含有较多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含有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叫作软水,可以用肥皂水进行鉴别,产生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错误;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为1:8,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错误;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一盆水不可以防止煤气中毒,错误;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的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用作保护气,正确。

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A、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但是足球不是由C60构成的,错误;
B、C60这种物质由分子构成的,C60分子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错误;
C、C60这种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而不是化合物,错误;
D、C6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试题分析:要使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到产品中,做到零排放,从生成物来看,生成物必须是一种.A、置换反应的产物是两种,其中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不是一种,所以错误.B、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不符合要求,所以错误.C、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种物质变成一种物质,所以正确.D、复分解反应的产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一种,所以错误.
考点:绿色化学.
5.C
【解析】
【详解】
A、依据实验1和实验2可知,实验2中气球更大,实验2所用盐酸的浓度大,其它条件相同,说明盐酸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快慢,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实验2和实验3,实验3用的石灰石颗粒小,实验3中气球更大,其它条件相同,说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会影响反应的快慢,故选项说法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并不是盐酸浓度越多越好,故选项说法错误。

D、工业上将矿石粉碎后,能增大接触面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A说法错误;
B、纳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故B说法正确;
C、纳米碳管是由碳元素组
成,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C说法正确;D、纳米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碳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7.B
【解析】
【详解】
将CO2、CO、H2和N2混合气体通过石灰水,二氧化碳会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2被吸收;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一氧化碳、氢气均具有还原性,均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分别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和水蒸气,一氧化碳和氢气被吸收,但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最后剩余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氮气。

故选B。

8.A
【解析】
【分析】
托盘天平使用原则是“左物右码”的,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添加酒精的注意事项是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且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详解】
A、托盘天平的使用遵循“左物右码”的使用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不支持燃烧,图示操作可以用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检验,故B正确;
C、向灯内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且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故C正确;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因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不支持燃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满,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集满,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向灯内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灯内的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且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因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并且不支持燃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来验满。

9.C
【解析】
试题分析: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A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

故选C.
考点:气体的收集
10.B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一个分子,故符合题意;
C、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故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作冰箱除味剂,故不符合题意
11.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C
【解析】
【详解】
A、氢气点燃会生成水,水通电会生成氧气,但是氧气不会转化成氢气,故A错误;
B、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会转化成碳酸,故B错误;
C、铜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C正确;
D、过氧化氢不会转化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13.B
【解析】
A、该实验的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水倒流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则为氧气的体积,正确;
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以上到空气中导致天平不平衡,故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C、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振荡,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正确;
D、灯泡发光,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正确。

故选B。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窒息。

故A正确。

B.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故B正确。

C.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常用的气体燃料。

故C正确。

D. 冶金工业常用一氧化碳还原法。

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关于一氧化碳的性质。

15.D
【解析】
【详解】
A、CO2中混有少量的 CO,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无法点燃,故A不正确;
B、活性炭主要成分是碳,含有其它成分,是混合物,故B不正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二氧化碳是使动物不能呼吸,不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中毒,故C不正确;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故D正确。

故选D。

16.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A正确;
B、CO是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故B正确;
C、常见能形成酸性的气体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气体,故C正确;
D、白色污染是指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造成的污染,颜色不一定是白色的,故D不正确。

故选D。

17.B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炭层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8.A
【解析】
【详解】
A.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瓶内大气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故长颈漏
斗内的液面上升,选项A错误;
B.据实验注意事项,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选项B正确;C.测量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装置中的植物油就起到避免二氧化碳溶于水和与水反应的作用,选项C正确;
D.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或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气体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选项D正确。

故选A。

19.B
【解析】
A、二氧化碳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B、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没有助燃性,错误;
C、通常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正确;
D、CO2能与Ca(OH)2反应生成水和碳酸钙沉淀,CO不能与Ca(OH)2反应,正确。

故选B。

20.D
【解析】
试题分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正确;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来炼铁,正确;C.二氧化碳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正确;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错误。

考点:考查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正误判断的知识。

21.A
【解析】
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但是不能说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C出溶液变浑浊,故B正确;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D处的实验现象是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故C正确;
D、通过分析可知,D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故D正确;故选A。

22.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根据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得出参加反应的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生成物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出它们之间的比即可正确解答。

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O2点燃
CO2
12 44
故参加反应的碳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2:44=3:11,故选D 2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化学式可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C、用于人工降雨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故符合题意;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C
【解析】A、加入明矾,使悬浮小颗粒凝聚沉降,明矾溶于水形成一种胶状物,具有吸附性,故A正确;B、不可采用投药杀菌消毒,故B错误;C、不能通过过滤除去可溶性杂质,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故C错误;D、通过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故D正确。

点睛∶明矾溶于水形成一种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用来净水。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

25.C
【解析】
【分析】
氧化物:物质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水、双氧水属于氧化物,碳酸钙属于盐,故不正确;
B、氢气、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氧气具有助燃性,本身不燃烧,故不正确;
C、焦炭、氢气、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故正确;
D、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不正确。

【点睛】
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