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单元质量检测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选修3(已审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与民主
D.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片中反映的是美、德、英三国征兵宣传的海报。

结合一战前的世界形势分析,三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故选A项。

2.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

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

”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
解析:选D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商业收入”以及“一战前”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激烈,故选D项。

3.帝国主义在争夺殖民地问题上既斗争又妥协,观察下图,它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缔结直接相关( )
A.德奥同盟B.法俄协定
C.英法协约 D.英俄协约
解析:选D 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英俄两国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调整了两国在中东的关系,故答案为D项。

4.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

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

”此话表明英国( )
A.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英国外交政策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英国的孤立政策是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均衡,故选C项。

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就提出,为应付来自东西两面的敌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可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用6~8星期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国,有人说这就是日后“闪电战”的雏形。

但使得这一构想最终破产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解析:选A 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从而陷入阵地战、持久战,A项正确。

6.“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这种战斗情景出现在( ) A.日德兰海战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由题干材料信息“1916年9月15日”“首次使用坦克”可以判断此为索姆河战役,故选C项。

7.“我们(参战)的动机并不是复仇……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对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美国参战动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美国参战的目的是捍卫人类的正义和权利
B.美国参战是为了帮助进行正义战争的协约国集团
C.战争态势的发展对协约国不利促使美国急于参战
D.美国认识到德国获胜必将是其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解析:选D 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而德国获胜必将是其最大的障碍,D项正确。

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A、B两项与此不符;美国参战时,协约国并未处于劣势,C项错误。

8.《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描述如下:“……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 ) A.1907年《英俄协约》
B.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
C.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定
D.1904年《英法协约》
解析:选B 由“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等地区,可判断是俄国的控制区域,结合“新生政权”“放弃”这些地区,赢得“喘息机会”可知,这是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导与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从而退出一战。

9.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

”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 )
A.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彻底改变
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C.美国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
D.美国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解析:选B 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但未彻底改变,故A项错误;一战中美国通过向战争双方兜售军火和资源,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材料中“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相符,故B项正确;C、D两项说的是日本,排除。

10.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战争在不经意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下列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的是(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飞机、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妇女取得普选权
③促进各国政府职能的调整,使得政府办事高效、快捷
④为了协调各国的矛盾冲突,成立了国际联盟
A.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应用发展的催化剂,同时战争促使政府转变了职能;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人民民主政治意识;为协调各国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8分,第13题16分,共5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材料二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呼吁斯拉夫各民族以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为纽带,建立斯拉夫各民族的联邦国家,联合对付外敌的侵略和殖民压迫。

由于斯拉夫各民族居住的分散和力量的弱小,相当多的斯拉夫民族自然地把联合斯拉夫人、摆脱异族统治和建立斯拉夫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政治经济独立并且国际地位处于上升阶段的俄国身上,从而为沙皇政府宣扬和利用泛斯拉夫主义创造了条件……1867年在莫斯科召开了首届斯拉夫人代表大会,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亲自出席大会的开幕式,会议上俄国的学者和政客们大谈“没有俄国,斯拉夫民族不会得救”“俄语是斯拉夫统一的手段和基础”。

——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奥结盟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10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所反映出的极端民族主义并结合德奥双方的民族构成以及德奥同盟条约的反俄性质来分析。

第(2)问,从材料一中“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以及材料二中“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泛斯拉夫主义”等并结合所学从两大军事集团建立以及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等概括作答。

答案:(1)原因: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盛行;德、奥同属德意志民族;奥、俄在巴尔干的激烈争夺。

(2)原因:一战前夕,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民族主义思潮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奥匈帝国对巴尔干的扩张激怒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引发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前,军队中死于疾病的人数通常都要超过死于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5∶1。

1918年,这一比例倒转过来了。

……运输的改进使军队(至少在西欧)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时间不超过数周。

这样就可以安排休息与体力恢复。

最后,除了某些可怕的例外,入伍的公民把人道标准带进了军队生活,对战场上的平民百姓,对敌人,都以人道主义相待。

另一个结果,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们的生活条件,也是他们的前辈无从嫉妒的:按顿吃饭,饭菜不错。

多亏附属的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许多士兵实际上生活得比在家里好。

材料二到了20世纪初,工人阶级对于军国主义化的国家主义的反响已经等同于对社会主义的反响,能把这两种思潮搅到一起的人便成为其中最成功的政治领导人。

工人阶级冲破各国边境联合起来的呼吁,在1914年吹起的喇叭声中随风散开了。

……之前,某些思想家曾以为20世纪的战争将是速战速决的。

可是,1914年启端的战争,具有公众热诚、公众期望、公众义愤的威力……欧洲各国人民全部武装起来,并已承受了可怕的牺牲,是不会只作出一点小调整以保持权力平衡就罢休的。

……很快,两个海军大国英国与德国,抛弃了三百年来有关海战的种种限制,即海上封锁须严格限于可用来从事战争的物资。

……交战双方的社会都经历着同样的变化,政府不得不接受工会作它的伙伴,并承认了工会的权利与它在社会上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欧洲历史上的战争》
(1)依据材料一,概述民众对一战的态度,并分析其成因。

(8分)
(2)依据材料二,简析民众与一战的关系。

(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回答时要简明扼要,结合材料一不难看出民众并不反感战争;第二小问应从“比例倒转”“运输的改进”“人道标准”“生活条件”“军事服务部门的发展”等信息中总结归纳。

第(2)问,从材料二中“这两种思潮搅到一起”“承受了可怕的牺牲”可以看出民众是战争的受骗者、受害者;从“公众热诚、公众期望、公众义愤”“各国人民全部武装起来”“曾认为……战争将是速战速决的”“是不会只作出一点小调整……就罢休的”可以看出民众也是战争的参与者、导致战争持久进行的促进者;从“承认了工会的权利与它在社会上的地位”可以看出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地位。

答案:(1)态度:不反感战争。

成因:科技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运输的改进);人道主义的发展;军事服务的改进(前线生活条件的改善)。

(2)关系:民众受蛊惑推动了一战的爆发;民众支持并广泛参与一战;民众促进一战持久进行;民众是一战的受害者;战争使民众的地位提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历时4年零3个月,涉及30个主权国家,推翻了4个帝国,产生了7个新的国家,死亡
人数为:战斗人员约850万,非战斗人员约1 0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1 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1 516亿美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

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

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中出现。

其中一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8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

……战壕里的英国士兵在一首歌中表达了同样的反战情绪,这首歌中有这样几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子弹嘘嘘,大炮隆隆,
我不想再待在这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战产生的影响。

(8分)
(2)材料二表明一战前期和后期交战双方情绪发生的变化。

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一战的认识。

(8分)
解析:第(1)问,注意由多个角度概括,由材料可知一战历时长、涉及范围广,导致旧的殖民体系瓦解,产生了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大。

第(2)问,强调一战对欧洲民众心理的打击。

答案:(1)影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

此外还摧毁了四大帝国,欧洲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殖民体系瓦解,出现新兴独立国家。

(2)变化:从兴高采烈、渴望胜利到普遍厌战、失败主义情绪严重。

原因:一战对交战双方的士兵和群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认识:一战不仅破坏了社会进步,而且影响了人们生活,也给人们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