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制”演变之探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 日期 ]2 0 0 5—0 2 9— 2
[ 作者简介 ] 盛雷(94 )男 , 徐 17 一 , 汉族 , 陕西岐 山人 。青海师范大学人 文学院历史系 20 级硕士研究生 , 04 主要研究秦汉史 。
・
4 ・ 2
维普资讯
徐盛雷 :三公制” “ 演变之探讨 便于国君控制朝政 , 比较有效地防止了大权旁落 。 被 的主要职责 : 一是承转 皇帝诏 令制 书, 受公卿奏事 , 取而代之的危险 , 但其用 人和监察仍混为一体。相 并掌图籍文书及记事之 任。二是监察 百官 , 举劾按 以下有官员 负责政令的执行。战国的将 、 相起着周 章, 主治重大案件。元胡三省说 “ 秦置御史 , 掌讨奸 初三公的作用 , 可看作三公的异称 。《 史记》 记载战 猾 , 治大狱 , 御史大夫统之 。 [( 御史 大夫与皇帝 ”7 】 国末年苏代说应侯 日: 赵亡则秦王王矣 , “ 武安君 为 的关系极 为密切 , 皇帝 的耳 目。因此秦代三公制 是 三公” _( 。 6脚圳《 J 史记 ・ 李斯列传》 中说 : 使者覆按 的确立 , “ 标志着皇权统治的加强。 ‘ 三川相属, 稍让斯居三公位 , 如何令盗如此。 [( ’ ”’ ] 汉承秦制 , 西汉初年 , 丞相 、 设 太尉 、 御史大夫 , 可见当时人们就把相位看成是三公之位。构成权力 对于受到尊崇 的丞相称 为相 国。秦 时的 吕不韦 、 汉 中枢的官员名称和数 目的变化是 出于国君加强君 主 高祖时的萧何都曾为相 国。汉代丞相之下有丞相史 集权的需要 。只要其权力 中枢职能发挥了其职能作 若干 , 从事秘书工作 , 长史 为其长。武帝 时丞相府又 用, 那么构成权力中枢的人数、 名称的变化并无实在 设司直, 掌察举违法 之官。汉初丞相 的地位极其尊 意义 。 崇, 拜相者皆封侯 , 连皇帝也要敬其三分 。其职务在 二 三公制的确立与成熟 太尉、 御史大夫之上。西汉前期 , 太尉为最高军事长 公元前 2 1 , 2 年 秦始皇统一六 国, 建立了中国第 官。刘邦死后 , 太尉一职 时设 时缺。武帝建 元二年 个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与此 同时新兴的封建地 撤去此官 。“ 狩 四年, 置大 司 马 , 元 初 以冠将 军 之 ”4丹 J 主阶级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 和君 主专制统治 , 在职官 号。 _( 大司马某将军 成为全 国最 高军事统 帅。 制度上正式确立 了中央朝廷 的三公九卿制 , 形成新 武帝死后 , 霍光 以大 司马大 将军领 尚书事 的头衔 主 的中央权力 中枢 。秦代 的三公制 最大 的特点是行 持朝政 , 其职掌远不 限于武事 , 权位逐渐越居丞相之 政、 军事 、 监察三权分立 。据《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记 上。不过大多数情况下 , 丞相仍 为百 官之首。汉代 载: 丞相 、 太尉、 御史大夫是秦时三公 , 主持 国政 , 号 丞相一职 出缺时 , 则按常例 由御史 大夫递补。御史 称万石之官 , 是朝廷官员中的中枢。秦代丞相 “ 印 大夫之下有御史 中丞 , 金 统领侍御史若干人 , 具体负责 紫绶 , 掌丞天子 , 助理 万机。 [( 秦代丞相多设左 对朝廷百官的监察 , ”4m 】 掌管 国家收藏在兰 台的图书档 右二员 , 使其互相牵制, 避免权力过于集 中。故秦朝 案 , 并统管地 方的监察 长官刺史 。西汉皇帝 的诏令 建立之初 , 其首任丞相为隗状 , 王绾两人。此后则有 由御史大夫向丞相颁 布 , 丞相再 向诸侯王颁 布, 同时 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名义上丞相为文官之 由御史 中丞 向各郡守颁 布。刘邦 也曾以御史大夫虚 长, 又居三公之首。但秦始皇时皇帝操持威柄 , 丞 衔授予统兵将领 。武 帝晚年 , “ 又增设 司隶校尉 , 负责 相诸大臣皆受成事 , 倚辨与 上” [(s 秦二世时又 察举京城、 o ]2) 9Ps 三辅三河 ( 内, 河 河东 , 河南 ) 弘农 等郡 及 增设中丞相 , 以赵高充任。因赵高是宦官 , 以这儿 官民违法行奸之事 , 为监 察系统 的重要 官员。西 所 成 的中是指 内廷。秦有太尉一职 , 但不常设。《 汉书 ・ 汉御史监察 系统 的官署称 为御史府或御史 大夫寺。 御史 大夫何 武上书 , 恳切要求 “ 宜建三公 百官公卿表》 中说 “ 太尉 , 秦官 , 金印紫绶 , 掌武
[ 文章编号]1 1- 18 20 ) 1- 02- 3 6 - 87 (0 6 0 -0 4 -0 7 -
“ 公 { ” 炙 之 探 讨 三 i 凌 : I
徐 盛 雷
( 青海师范大学 , 青海 西宁 800 ) 108
[ 要]“ 摘 三公” 的称谓始于商代 。经过西周、 眷秋 、 国时期的长期演化 , 战 秦时, 三公制” “ 正式确立,
一
其人 。 然后 充之……或 日司马主天 , 司徒 主人 , 司空 主土 , 是为三公”4 _{川。由此可推知西周是三公制 J 的形成期 , 刚开始并未形成 固定职务 , 当有合适 的人 选, 便使其 充 当天 子 的顾 问 , 协助 天子 决策 国家大 事。后来逐渐成为专 门职务 , 代替 天子来处理某些 政务 , 与周王一起构成 中央权力 中枢 。其职权范 围 由无明确界 限发展到 有专 门职掌 , 这种变化有助于 周王更好地驾驭 臣民。但其具有行政 、 军事、 监察不 分的特点 。三公之下 的权力执 行机构 分“ 内廷” 和 “ 外廷” 两部分。外廷处 理 日常政务 , 内廷 负责周王 的 日常生活 。 春秋时期 , 各国的中央行政体制特征有所 变化 。 出于改革内政 , 争霸诸侯 的需要 , 各国在 国君之下设 有有一名总理全 国军 政事务 的首脑 , 其名称各不相 同, 一般泛 称相或执 政。他们辅佐 国君 , 出纳王命 , 参决军 国大政。平时 为行政首脑统领 百官 , 战时为 三军统帅 , 形成权力 中枢。实质 上他起 到周初三公 的作用 , 并具有军政 不分 , 用人监察一体的特点 。其 下有负责具体政务的各卿和大夫形成执行机构。 战国时期 , 国的 中央权 力机构 已有分职 。行 各 政机构的首脑为相 , 楚称令尹 , 总领百官 , 国君 他 对 负责。军事上 由将负责 。将、 相共 同组成各 国权力 中枢 , 这就是《 尉缭子 ・ 原官》 中所说的“ 官分文武 , 惟王之二术也” { 这使得官员 的权力有 了制衡 , 。J 啪’
[ 文献标识码]A
“ 三公制” 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中央行政 体制。它是在君主之下设置若干高级官吏分别掌管行 政、 军事、 监察之权, 使其相互牵制 , 共同构成中央权力 中枢, 来为集权政治服务 的一种中央行政体制。“ 三 公制” 的形成、 成熟和消亡是 中国古代社会强化 王权 或皇权的需要, 是集权政治产生的必然结果。 “ 三公制” 的萌芽与发展 “ 三公” 一词的出现始干商代。据 《 史记 ・ 殷本 纪》 记载 : 以“ 纣 西伯 昌、 九侯、 鄂侯 为三公” … 。 啪 当时的三公 只不过是 商王临时委任 的官职 , 也没有 明确的分工。他们作 为商 王的左辅右弼 , 助商王 协 处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 镇压人民的反抗 , 同构 共 成商朝 的权力 中枢 , 其职责相 当于商初 的尹或后世 的相。其下的职官称为“ 百僚庶尹” 殷正百辟 ” 或“ 。 这里的“ 百僚” 百辟 ” 或“ 当然是虚指 , 言其设官之多。 他们分别负责政务 、 军事 、 宫廷事务等职 , 接受三公 的领导, 初步形成后代王朝中央政府的雏形。 西周时期 , 辅佐周王的百官之首就是三公 。《 尚 书・ 周官》 中说“ 立太 师、 太傅、 太保 。兹惟三公 , 论 道经邦 , 阴阳 , 燮理 官不必备 , 惟其人。 ” 据《 大 戴礼记 ・ 保傅》 中讲“ 召公为太保 , 周公为太傅 , 太公 为太师” [( ’ 汉 书 ・ 。】 《 3洲 百官公卿表》 中也说 : 周代 “ 太师 , 太傅 、 太保是为三公 , 盖参天予 , 坐而议政 , 无 不总统 , 故不 以一职为官名……记日三公无官 , 言有
西汉 时逐渐 完备 , 东汉 时走 向衰 落。魏晋 南北朝 时期 , 三公 制 ” “ 逐渐被 “ 省 六部 制 ” 三 所取 代 。“ 三公 ”从
此主要成为有功大 臣的荣誉虚衔 , 直至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才彻底 消亡。“ 三公制” 的形成、 熟和 消亡 成
是 中国古代社会加强王权或皇权 的需要 , 是集权政 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 关键词]三公; 三公制; 演变; 集权政治 [ 中图分类号]K 3 22
维普资讯
第9 卷第 1 期
20 0 6年 3月
湖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Hu e o ain l — e h ia olg o r lo b iV c t a —பைடு நூலகம் c nclC l e n o e
N . 19 o 1Vo. Ma . o 6 r2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