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晚清史学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蒙古游牧记》:研究的对象是内外蒙古,
考察了古代蒙古与近代蒙古之间的关系。
• 《朔方备乘》:记北部边疆和东北地区的
史地,考证了中俄交界和两国关系史,对 清代前期的中俄关系叙述清晰。
• 康熙朝邵远平有《元史类编》 • 乾隆朝汪辉祖有《元史本证》 • 钱大昕、赵翼的著作中都有不少篇章讨论元史。 • 魏源有《元史新编》 • 洪钧有《元史译文证补》 • 屠寄《蒙兀儿史记》 • 柯邵忞《新元史》 • 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
• 魏源任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幕友时,代为
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收集了清朝 180年来朝野上下654人的“经世”名篇, 包括政事、文教、刑律、河工、盐政等方 面的内容。
关于《圣武记》:

一是记载清初军事上的节节胜利。 二是论述乾隆末年后陷入的困境,对 清代用兵成败、各项军事制度进行了阐述, 探讨清朝兴衰的原因。 本书首次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 影响广泛。

• 梁启超:“语近世思想
自由之向导,必数定庵。 吾见并世诸贤,其能为 现今思想界放光明者, 彼最初率崇拜定庵。当 其始读定庵集,其脑识 未有不受其刺激者。”
龚自珍像
• 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
党外,不知人材为何物;所陈诸上者,无 非肤琐不急之谈,纷饰润色之事;以宴安 鸩毒为培元气,以养痈贻患为守旧章,以 缄默固宠为保明哲。 • 天下无数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
第十一讲 激烈变化中的晚清 史学思潮
一、民族危机意识与御侮图强思想 的产生
• (一)龚自珍对腐朽政制的批
• • • •
判 龚自珍(1792—1841),嘉庆 至道光朝人,字璱人,号定庵, 浙江仁和人。诗人兼思想家。 激烈批判君主制度,主张变革。 在学术上批评烦琐考据之风, 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关注 “东西南北”之学。 最早提出新疆设行省的人。
关于《海国图志》:
• 提出了“师夷制夷”的完整主张。 1、因其所长而用之,因其所长而制之。 2、赞扬西方近代民主政体。 3、反对侵略。 • 该书是近代中国人了解世界的起点。 • 对日本的影响:1850年传入日本,被日本人 当作向西方学习的启蒙教材,明治维新的参 与者多读此书。
关于《道光洋艘征抚记》:
• 《夷氛闻记》的作者是梁廷楠,写于道光、
咸丰之际。 • 内容:中英通商关系的由来、禁烟始末、 鸦片战争中广东、江浙闽等地的战事、广 州反英人入城等。是继《道光洋艘征抚记》 之后又一本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著作。 • 另有《合省国说》、《兰仑偶说》。
• 《中西纪事》的作桢幕。著述甚富,代表作有《中 西纪事》和《明通鉴》。 • 《中西纪事》:记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是根 据当时的奏稿函札、条约章程、报纸资料写成, 史料价值较高。
(二)着重于研究当代史的学者魏源
• 魏源(1794—1875),字默深,湖
• • •
南邵阳人。曾任江苏布政使贺长龄、 两江总督陶澍的幕友。 指责统治集团的昏聩。 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鸦片战争时期发愤写作三本书: 《圣武记》 《海国图志》 《道光洋艘征抚记》
(三)记现实事变的著作《夷氛闻 记》和《中西纪事》
• 1843年成书,记载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
见识高。揭露侵略者所到之处“掠掳焚烧 惨甚”及统治者的无能,肯定了抵抗派如 邓廷桢、关天培、姚莹的行动。是关于鸦 片战争最早和比较全面的记述。
• 《康輶纪行》:记载西南边疆的史地、风
情,以及西藏与印度、尼泊尔的交通。 • 姚莹是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曾任台湾兵 备道,多次击败入台英军。遭投降派诬陷, 发往四川、西藏。咸丰年间,任广西按察 使,参与镇压太平军起义。
• 龚、魏、梁、夏等四位史家,都表现出对民族
危机的责任感,后三人的史学已转为与御侮图 强的斗争相联系的爱国主义史学。
二、边疆史地和外国史研究
• 关注西北:徐松《新疆识略》、《西域水
道记》 • 关注西南:姚莹《康輶纪行》 • 关注西北:张穆《蒙古游牧记》 • 关注西北和东北:何秋涛《朔方备乘》 • 研究元史和蒙古史:有多部著作 • 研究外国史:《海国图志》、徐继畲《瀛 寰志略》
三、南明史研究的兴起
•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
夏燮《明通鉴》。 • 为何兴起南明史研究热潮
四、史学论述与革命思想的传播
• 近代史学的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之前),史 • •
家对民族危机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第二个阶段(太平天国兴起之后到戊戌变法),出现资产 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最重要的观点是维新派提出的 历史必变的观点。 第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史实 证明革命的必要性,代表着救亡图强的另一条路线。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史学的主流是救亡图强 的爱国主义思潮,此时史学的内容多是应时代的需要 而选择产生。
• 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 邹容的《革命军》。 • 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字狱《苏报案》。
《元典章校补释例》、《元秘史译音用字考》等。
• 《元史译文证补》:对元史、蒙古史及西
北史地研究有重大推动作用,采用中西史 料对勘比较法,并重视史料的调查研究。
• 梁启超:“变也变,不变也变。变而变者,
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 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 • 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堡变 政考》、《日本明治变政考》,劝皇帝推 行新政,“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 守旧而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