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文本解读(部编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二则》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庄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极其动乱的战国中期,是战争最为频仍而统治者又最为骄横的时代。
庄子的大半生处于宋王偃时期,而宋王偃又是战国有名的暴君,最为荒淫无道,残杀成性。
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污浊寄予了很大的愤慨,他只做过漆园吏这个小官,后来也不愿出仕,不愿做大官,毅然拒绝楚王“许以为相”的厚币重聘,宁可“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而不愿受统治者的羁束。
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能实现,于是退而在自然的宁静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称写了一卷“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2.文题诠释
《〈庄子〉二则》选取了文章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都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由北海里的大鱼写到变化后的大鹏,充满了想象的魅力,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主旨
在《北冥有鱼》中,庄子借鲲鹏寄托自己向往逍遥、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但也指出大鹏的逍遥是“有待”的,是有凭借的。
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无待”的,无所凭借而游于无穷。
但庄子对鹏鸟远大的志向,执着的精神是赞扬的,符合他“乘物以游心”的主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写两人对鲦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和惠子的敏捷和睿智,也体现了庄子“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
4.内容解读
《北冥有鱼》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海中生活着一条“不知其几千里”的鲲,而它又变化为一只大鹏,乘六月海风作万里之游。
作者还描述了微尘浮动和高空中游气奔腾的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局限来类比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地上的人仰视高空的情景,只见得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北冥有鱼”—“其名为鹏”)写鲲化为鹏。
文章开首便先声夺人,描绘出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一条其大无比的鱼自由地遨游在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
运用夸张突出它形体之大(不知其有
几千里)和变化的神奇。
第二部分(“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写大鹏乘风而飞。
也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鹏形体之大,飞腾时壮观
个记载怪异事物的人,关于大鹏南徙的记载,补充描写他的大鹏究竟怎样“怒而飞”。
第三部分,(“野马也”—“亦若是则已矣”)写微尘浮动和高空俯视。
突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鹏鸟也是有局限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写惠子与庄子出游,到了濠水的桥上,庄子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感叹鱼儿自由自在的快乐。
因而引发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5.结构分析
鲲化为鹏
万物有待
北海——南海乘风而飞
鲲——鹏精神自由
微尘浮动
高空俯视
惠子:求真
论辩的睿智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天人合一,追求诗意自由的生活
庄子:尚美
6.写作特色:
《北冥有鱼》
①运用丰富的想象,意境雄壮开阔。
一条其大无比的鱼自由地遨游在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形体之大、变化神奇。
鹏鸟怒而飞,它起飞时的有力,翅膀拍打着水面达三千里之遥,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②奇特的夸张和比喻。
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都运用了夸张。
把鹏的翅膀比作“垂天之云”,运用了比喻。
③对比映衬:鲲鹏无比巨大,起飞一次,翻天覆地;野马、尘埃极其纤微,人目难见,只需出入之气就可以使它们在空中飘荡。
这一大一小,互相映衬,显示出了庄子文章的神奇莫测与参差、跌宕之美。
《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之上》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结构清晰,语言简练,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使其具有无穷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