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现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则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为
A.4:1 B.1:1 C.16:3 D.32:3
2.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2
B.3:1
C.1:1
D.2:3
3.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
碳
点燃
B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水,搅拌
C除去混在木炭粉中的氧化铜在空气中灼烧
D鉴别空气、氮气、氧气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A.A B.B C.C D.D
4.下列4 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 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溶液分解
B.木炭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镁条在空气中燃
烧
5.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 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 1.8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A.Al2O3B.CuO C.CaO D.Fe2O3
6.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B.用水吸收CO
C.验证氧气已收集满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7.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
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图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
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
查资料可知:碱石灰由NaOH和CaO组成,其作用是吸收H2O和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装置
B 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 2O 和CO 2 B .若缺少装置
C ,则实验所得Cu 、O 个数比偏高 C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 2O
D .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 2,打开K 1,让CO 通一段时间 8.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3
2CaCO CaO+CO 点燃。
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
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生成CO 2的体积
B .生成CaO 的质量
C .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9.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生活中的化学
B 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 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 化学规律
D 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
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 .A
B .B
C .C
D .D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B.一定量的红磷在密封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11.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
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1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
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A.B.
C.
D.
13.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14.某密闭容器内的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AgNO3Ag O2X
反应前质量/g340100
反应后质量/g021.6m9.2
已知X为氮的氧化物(X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数目比为最简整数比)。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避光保存B.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AgN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C.X的化学式为NO2D.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 g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
(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16.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并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g 碳和80g 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92g二氧化碳
B.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C.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18.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19.为了能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气是化合物
B.煤气燃烧不会污染空气
C.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
D.该反应中消耗的O2与生成的X的质量比为9∶4
20.一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64gO2,同时生成了44gCO2和36gH2O,则该物质中()
A.只含有碳元素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1.小安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A.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22.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
A.
B.
C.
D.
23.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2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1*******反应后的质量/g x y010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2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比较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
D.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采用下图甲乙两种装置。
乙装置可视为甲的改进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甲装置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当温度降到室温,打开止水夹,会观
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2)在乙装置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乙装置实验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
(4)乙装置实验中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2l%(填“>”、“=”或“<”),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
(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多;④加入铜丝量太少
(5)乙装置与甲装置相比较,优点在于_____(任答一点)。
27.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一: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
(1)所需的氢氧化钠质量: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于天平(填“左”或“右”)盘的烧杯内;量取的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应选择的量筒的规格是mL(选填“10”、“100”或“250”).
实验二:水的电解实验
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氢氧化钠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
(3)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极(填“正”或“负”).用验证b 管中的气体,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4)说明水是一种化合物的实验事实:.
(5)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填“<”、“=”或“>”).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C、D、E、F、G、H八种物质,有下图所示关系,“→”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转化,通常情况下F是一种无色液体,G是一种黑色固体,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的气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试推断:
(1)写出物质的名称:C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③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A、B 为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固体,E、F 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H、I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G和J都是黑色固体,K是一种亮红色金属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部分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略去)
(1)I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②_____。
(3)图中①﹣⑥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4)写出反应⑤的实验现象:_____。
(5)写出H的一种用途_____。
30.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A是一种紫黑色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B、D、E三种物质;B和G均是黑色固体,B和F的溶液混合后也能产生D;D和J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J能使澄清石灰水L变浑浊
(1)写出物质A、J的化学式:A__________,J_________。
(2)G 在D 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3)B 和F 的溶液混合后产生D ,B 在此反应中作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根据相关化学方程式可知,铜粉和碳粉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
【详解】 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22C+O CO 点燃 和2Δ2Cu+O 2CuO ,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也就是说铜粉和碳粉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铜的质量,推知碳粉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为64:16=4:1。
故选A 。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
B 、
C 三种物质各15g ,充分反应后生成
D 物质30g ,此时C 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A 、B 的质量总和是15g ,若再加入C 物质5g ,与A 、B 反应生成10gD ,此时A 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5gA 、20gC 和B 反应生成40gD ,则参加反应的B 的质量=40g-15g-20g=5g ,故参加反应的A 与B 的质量比=15g:5g=3:1。
故选:B 。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不符合题意;
B 、鉴别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反之则是软水,故不符合题意;
C 、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会除去主体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符合题
D 、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正常燃烧的是空气,熄灭的是氮气,燃烧更旺的是氧气,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掌握了除杂质的原则,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错误;
B 、木炭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刚开始没有二氧化碳,起点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故错误;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时,反应开始前由固体,故固体的质量不为0,故错误;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燃烧前,固体的质量为镁的质量,燃烧后固体的质量为氧化镁,故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故正确。
故选D 。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8%4110g
g ⨯=45%,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100%40
⨯=40%,所以要达到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另一种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需大于45%。
【详解】
A. Al 2O 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3100%102⨯⨯=47.1%>45%,此选项符合题意; B. CuO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100%80⨯= 2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CaO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100%56
⨯≈28.6%<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Fe 2O 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3100%160
⨯⨯=3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6.A
【解析】
【详解】
A、把石蕊小干花一半喷水,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小干花颜色的改变,变色的部分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紫色的石蕊变色,故选项A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用水吸收一氧化碳,故选项B不正确;
C、验证氧气是否收集满,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图中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中,故选项C不正确;
D、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能在烧杯中进行,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装置B的药品是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固体)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 和CO2;故选项正确;
B、缺少装置C,装置B增加的质量偏大,实验测得Cu、O个数比偏低;
C、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为二氧化碳质量;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4.4g×12
100% 1.2g
44
⨯=,由碳元素守恒可知,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1.2g,则一氧化
碳的质量为1.2g
12
100% 2.8g 1216
÷⨯=
+
;
则14.4g 仅含 Cu、O 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中氧元素质量为4.4g-2.8g=1.6g;铜元素质量为
14.4g-1.6g=12.8g,铜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12.8g1.6g
2:1
6416
=
:,该固体为可能是Cu2O或
者是Cu和CuO的混合物,再或者是Cu CuO Cu2O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将装置内的空气排除干净,一氧化碳有可燃性,防止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发生危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的体积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C、反应开始时由于温度未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随着反应进行,碳酸钙分解,固体质量减小,杂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直至反应停止,杂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D、反应前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8
100
×100%=48%,反应后,氧化钙中氧元素的
质量分数为:16
56
×100%≈28.6%,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该说法正确;②用生石灰不能吸附水中的异味,要吸附水中的异味,用活性炭,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该说法正确;②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高锰酸钾加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该说法正确;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该说法正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①氮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到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该说法不正确;②铜丝是红色的,铁丝是银白色的,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操作中物质质量的变化。
【详解】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开始加热,氯酸钾未分解,固体质量不变,加热一段时间,氯酸钾分解,固体的质量变小,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反应停止,固体质量不变,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与图像符合,符合题意;
B、一定量的红磷在密封容器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总质量不变,与图像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与图像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铜,混合固体质量逐渐减少,与图像不符合,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D
解析:D
【解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详解】
A、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下降,直至降低至室温,因此Y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选项A正确;
B、X曲线是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到B点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气压增大,选项B正确;
C、t3时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增大,是因为此时打开了止水夹,烧杯内水流入瓶内,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增大,选项C正确;
D、实验是在密闭容器内进行,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使瓶内气体体积缩小,残留在瓶内的氧气浓度就增大,选项D错误。
故选D。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最终木炭被反应完,质量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B、刚开始未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反应完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应有剩余,不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3.D
解析:D
【解析】
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氢气燃烧生成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错误;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淡蓝色,故错误;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蓝色,故错误;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正确。
14.B
解析:B
【解析】
A、AgNO3见光易分解,应该避光保存,该选项说法正确;
B、Ag的化学式中只有一个银原子,AgNO3的化学式中也只有一个银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方程式中Ag与AgN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34g+10g-21.6g-9.2g=13.2g,说明反应生成氧气3.2g,已知X为
氮的氧化物,硝酸银中氮元素、氧元素质量为:34g×14
170
=2.8g,34g×
48
170
=9.6g,则X中
氮元素质量是2.8g,氧元素质量为:9.6g-3.2g=6.4g,故X中氮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
2.8g 14:
6.4g
16
=1:2,故X的化学式为NO2,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4g-21.6g-9.2g=3.2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步骤Ⅱ中,A中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B、步骤Ⅱ中,A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C、木炭、红磷都是可燃物,步骤Ⅲ中,装置B中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即燃烧需要可燃物,正确;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正确;
故选:B。
16.D
解析:D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错误;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放出热量,故B错误;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C错误;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根据方程式C+O2点燃CO2,碳和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是3:8,所以12g碳和80g氧气不会恰好完全反应,氧气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92g,故A错误;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故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故B正
确;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故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18.B
解析:B
【解析】
A、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错误;
B、溶于配制好后需要标明溶液的名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错误;
D、定量称量固体质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了,应该减少药品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错误。
故选B。
19.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水煤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会排放到空气中;C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为二氧化硫,相对分子质量我64;D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因为消耗的O2的质量为32×9与生成的X的质量比为64×2;故二者的质量比为9∶4;答案选择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合物的概念
20.B
解析:B
【解析】
生成物中有碳、氢、氧元素,故某物质中一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44g×32
44
=32g,36gH2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g×
16
18
=32g,故生成物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32g+32g=64g,反应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也是64g,故说明某物质中不含有氧元素,故该固体中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选B。
21.A
解析:A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故B正确;C.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C正确;D.稀有气体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A。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