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新觉罗·载湉
百科名片
光绪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
载湉四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
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被袁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颐和园。
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
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目录
个人小档案
生平简介
生平详解
意外嗣位
少帝时期
“亲政”时期
幽禁时期
死因之谜
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八大不幸
历史评价
越剧剧目《光绪皇帝》
推荐书目
相关影视形象
个人小档案
生平简介
生平详解
意外嗣位
少帝时期
“亲政”时期
幽禁时期
死因之谜
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八大不幸
历史评价
越剧剧目《光绪皇帝》
推荐书目
相关影视形象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小档案
出生时间: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
宰相:羊
卒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
在
光绪皇帝
位:1875年-1908年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清德宗
陵寝:清西陵的崇陵
父亲:奕譞(醇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氏
初婚:18岁大婚,配偶叶赫那拉氏等3人
皇后:叶赫那拉氏
后妃: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子女
继位人:溥仪(宣统,但是溥仪是所谓“继承同治,兼祧光绪”)
囚禁地点:颐和园玉澜堂、中南海瀛台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清德宗光绪皇帝名爱新觉罗·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
光绪皇帝
,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
1900年义和团反洋起事,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慈禧挟光绪帝逃亡西安,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后才回到北京,光绪仍被慈禧软禁。
光绪帝比慈禧只早死一天,他的死因没有历史定论。
一说他为慈禧毒死,一说他自然病死;2008年对光绪头发的检验证实光绪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但凶手是谁仍有待考证。
光绪帝无后,慈禧太后即以其侄、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
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
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编辑本段生平详解
意外嗣位
光绪皇帝雕像
清德宗光绪帝(1871-1908),全名爱新觉罗·载湉。
他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
同治帝没有子女,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帝的继位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
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光绪帝的父亲奕譞,乃道光帝七子,咸丰帝弟醇亲王。
光绪帝的母亲又是奕譞的嫡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因此载湉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
慈禧太后是从容易控制光绪帝,从而控制大清政权的角度选中载湉嗣位的。
慈禧当时已经执政13年,确立了威信,她提出立载湉嗣位后没有人反对,于是载湉成为了清朝第11任皇帝。
光绪帝在位34年。
这34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光绪元年至十四年(1875-1888),是
他读书阶段;第二段是十五年至二十四年(1889-1898),是他亲政、支持维新变革阶段;第三段是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1899-1908),是他被囚禁阶段。
少帝时期
慈禧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
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工具,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
这是慈禧专权的政治需要。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
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体慰其寒暖,即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
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
……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
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
……载湉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
翁同龢
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
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
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
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
”大致相近。
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
清朝皇室规定,皇子6岁上学,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地点在毓庆宫。
6岁的小光绪上学,环境生,师傅生,伴读也生,一切都不习惯。
给他选了师傅,一个是翁同龢,署侍郎,内阁学士,和侍郎夏同善。
翁同龢和夏同善是同科的进士,翁同龢
主要教给他书,识字,四书,夏同善这个时候主要教给他写仿格,写字。
还有御前大臣,主要教他学满语文,蒙古语文和骑射,刚一上学的时候,他不习惯,他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就报告慈禧了。
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
所以把他爸爸找来了,让醇亲王奕譞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光绪就比较习惯了,他学习很用功,光绪还是比较聪明的,不像同治那么顽皮,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行,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
光绪十一年,这一年他15岁,虚岁15岁,写了一篇御制文,里面有几句话,他说:“
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
这就是15岁的时候,有一点爱民之心,他还写了一首叫《围炉》的诗,诗有四句话:“西北明积雪,万户凛寒飞,惟有深宫里,金炉兽炭红”。
光绪上学的时候比较用功,学习也还可以。
光绪逐渐长大了,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到了14岁了,按说光绪应该亲政了,慈禧说再等一等,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不能再拖了,才让光绪亲政。
光绪帝读书阶段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的阶段。
这个阶段发生的大事是:
一、1877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阿古柏自杀。
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
曾纪泽取代崇厚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
二、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去世,从此慈禧一宫独裁。
三、1883年12月—1885年4月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中国不败而败,法
李鸿章
国不胜而胜。
光绪帝在军机大臣翁同龢、光绪帝吏部左侍郎夏同善的指导下读书。
荀子关于君与庶人是舟与水的关系的名言以及翁同龢主战思想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他决心做个爱国爱民的君主,反抗外来侵略。
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一个面长如驴的内侄女——都统桂祥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册封,一月二十七日大婚。
二月三日,慈禧太后归政。
“亲政”时期
“亲政”后光绪帝仍未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遇到大事光绪仍要向慈禧太后请示,没有多少决定权。
他以迫切心情了解世界情况。
十六年,驻美公使张荫桓自美归国。
他急切召见他,询问国外情况。
后来他又索取驻日公使参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日本明治维新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光绪帝还读了冯桂芬《教邠庐抗议》,萌发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之志。
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
二十年(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
光绪帝认为:“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
”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谕示李鸿章不要贻误军机。
他直接命令朝鲜牙山南路叶志超与进入朝鲜北部的清军夹击侵朝日军。
他多次下令加兵筹饷,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李鸿章没有听取光绪帝的谕旨,结果“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
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
大连、旅顺相继失守。
复据威海卫、刘公岛。
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
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
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
当不得已批准《马关条约》时,他以朱笔写下一段话,要求全军上下戮力一心,痛除积弊,兴革自强,表明他振兴国家的决心。
甲午战争失败决不是主战
光绪朝服像
的罪过,是战之不力的罪过,是光绪负不了责的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造成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考虑的是如何振兴国家,雪此大耻。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康有为、梁启超于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
第2年,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占领旅大,英租威海卫,法取广州湾,举国震惊。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
民族危机激发了光绪帝的爱国热情,公车上书启发了他变法的决心。
他清楚地知道慈禧太后虽然已经撤帘,但是仍然紧紧的控制着他。
“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顽固的慈禧太后不会让他变法的,但是他决心已定,为了国家的振兴,他把个人的利益和荣辱置之度外,说:“太后若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他用手中的权力极力支持康有为。
戊戌年二十四年(1898)四月十三日,御史杨深秀奏请定国事,二十三日,在取得慈禧太后同意后,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变法,旨在挽救中国危亡。
他对维新派主要人物作了恰当的人事安排,允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让他们便于上奏,提出变法方案。
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100多条新政上谕。
光绪帝发布御令,企图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改良性运动,但遇到大多数地方顽固势力尤
其是慈禧太后的阻挠和破坏。
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根本不理睬御令筹办之事,电旨催问,也置若罔闻。
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法会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
她发出懿旨,迫使光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
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
后来维新派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
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
于是慈禧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她叫
康有为
荣禄调兵遣将,聂士成部驻天津陈家沟,董福祥部驻北京长辛店。
翰林院编修李盛铎奏请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去天津阅兵,以乘机胁迫光绪帝让位。
七月三十日,光绪帝密诏杨锐,告以危局,命与林旭、刘光弟、谭嗣同等速议对策。
鉴于光绪帝处境危险,谭嗣同于八月三日夜访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要求他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以救光绪帝。
袁世凯慨然应允,但当晚就密报荣禄。
不知情的光绪帝于八月五日还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建议他召张之洞襄助。
八月四日,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未应允。
八月六日,政变发生。
光绪帝被囚于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处斩。
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光绪。
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实行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目的正确,时间不长,虽败犹荣。
幽禁时期
瀛台
光绪帝在位的第三阶段基本是在囚禁中度过的。
囚禁瀛台的光绪帝面色苍白,神经极度衰弱。
抑郁,常患遗泄、头疼、发热,脊骨痛,无胃口,腰部有病,尿中有蛋白质。
肺部不好,似有痨病。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
他主和,这是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决定宣战,终于失败。
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于九月四日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返回北京。
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溥儁被撤去大阿哥称号。
光绪帝的皇位保住了,但形同木偶,臣工奏对,不发一言。
有时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态,也不过一两句罢了。
光绪帝囚禁瀛台到他死前发生的大事有:义和团与清军勇斗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签订,慈禧太后实行新政,日俄战争爆发,革命党发动起义(萍、浏、醴武装起义,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钦廉防起义等)等。
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病故,终年38岁,葬河北永宁山崇陵,庙号德宗,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
编辑本段死因之谜
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驾崩;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
因仅隔一天,其死因引起许多猜测。
“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上,颇多争议的光绪死因疑案,在百年后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光绪的死因却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
有人认为,慈禧不愿意光绪在自己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
有人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光绪,怕慈禧死后遭光绪报复,于是贿赂太监下毒。
还有说是太监李莲英下的毒,因为他得悉光绪日记中说慈禧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
但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身体虚弱病死。
头发遗骨衣服保存妥善
据介绍,光绪帝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由该处妥善保存。
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组成了“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
同时,这一研究也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
据介绍,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检材条件很差等不利因素下,专家们历时五年,由光绪帝发砷入手,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双向图例等工作,对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提供的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缜密的分析。
经科学测算,光绪的头发截段和衣物上含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
体内砒霜量大于致死量
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根据相关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
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
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钟里满则以光绪帝临终前参与诊治的医生亲笔回忆录及搜集到的军机大臣的日记等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了光绪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这一结论。
2008年11月14日是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绪死因”在此时得以确证,别具历史意义。
但关于毒死光绪的凶手,还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编辑本段八大不幸
光绪皇帝一生政治生活可以做出一个结论是悲剧,但是光绪的家庭生活也是悲剧。
光绪只有一后二妃,这在清朝皇帝里面是独一无二的,那有人说宣统呢?宣统不算,因为他3岁做皇帝,6岁就退位了,还没成年呢,就不能算。
就成年皇帝来说,清朝没有一后二妃的,他这一后二妃还不幸福,我数了一下,说光绪皇帝的家庭悲剧有八个不幸。
第一,父亲。
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他和父亲是个什么关系呢?是君君臣臣,然后才父父子子。
乾隆和他父亲雍正就是父子关系,又是君臣关系,他父亲是皇帝,乾隆就是臣,父亲是君,他是臣,他父亲就是父,乾隆就是子,这个关系也单纯。
光绪他父亲是臣,他是君,他父亲在他面前跪着称臣,就家庭生活来说,是一种悲剧,他父亲跟光绪不能和正常父子关系这样,敞开心扉来交谈,不可以。
光绪皇帝
第二,母子关系,乾隆和他母亲可以一块吃饭,可以请安,可以陪着他母亲下江南,光绪可以吗?不可以,他母亲在醇亲王府,光绪想看看他妈妈行吗?不可以,他妈妈想要看看他,不经过特殊的手续,特殊的批准不可以,见了面之后,像普通的母子关系拉拉家常,随便谈一谈可以吗?不可以,作为一种家庭生活来说,这种母子关系是悲剧。
第三,皇后。
皇后和光绪一方面是夫妻,另一方面皇后,不是普通的人,是慈禧的亲侄女,有些话他不敢说,说了以后,怕她报告到慈禧那儿,这个关系很难处,慈禧指定他和她的侄女皇后结婚,光绪又不喜欢,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一个悲剧。
第四,跟他妃子。
对珍妃,他喜欢,圣母太后又不喜欢,远了不是,因为他喜欢珍妃,近了也不是,因为皇后和慈禧不同意。
一会儿我还单讲珍妃,作为家庭生活来说也是悲剧。
第五,兄弟,光绪也是普通的人,他有兄弟,他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不能像常人家的兄弟之间关系这样,不能享受常人的兄弟手足之情。
第六对母后,就是对慈禧叫“圣母皇太后”,慈禧又把他抚养大,应当说慈禧是他的亲人,慈禧点的名让他继承皇位,应当说慈禧是他的恩人。
但是在政治上,慈禧又是他的仇人和敌人,慈禧既是光绪的亲人、恩人,又是光绪的仇人、敌人,这是一个矛盾,作为家庭生活来
说,也是悲剧。
第七,光绪无儿无女,身边没有子女的家庭欢乐。
第八,自己长期过着一种囚徒的生活,没有任何人跟他来往几乎,孤苦伶仃,寂寞寡人,对个人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悲剧。
光绪作为皇帝来说,他有皇帝的地位,我说作为一个人来说,他也是人,皇帝也是人,他的家庭生活有八种不幸。
可以肯定地说,光绪的家庭生活是悲剧。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
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
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
外侮之来,衅自内作。
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
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
呜呼,岂非天哉。
光绪驾崩后,清越四年而亡。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
作为一个年轻发奋
光绪皇帝
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
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
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
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光绪对珍妃的深情,同样令人感动。
“金井一叶坠,凄凉瑶殿旁。
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
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
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每读此诗,令吾辈唏嘘不已。
编辑本段越剧剧目《光绪皇帝》
历史故事剧。
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背景,通过光绪与珍妃的爱情描写和康有为、翁同和等人主张变法、反对投降,同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反映了近代史上一场变革与守旧的尖锐的斗争。
该剧取材于《瀛台泣血记》、《御香飘缈录》、《清宫琐记》、《慈禧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