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究分析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
方法选取自2010年6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前采取全身静脉麻醉,术后采取静脉镇痛,观察组患者术前采取全身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采取硬膜外镇痛。
结果采取对照麻醉与镇痛后,两组患者均有效完成手术。
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食欲评分结果要高于术前评分,P<0.05,而其他评分则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食欲评分结果,则无显著差异,P>0.05。
与麻醉前(T1)比较,对照组Th1%在术后4 h(T2)明显下降,Th2%呈增加表现,Th1/Th2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4 h(T3)观察组Th1%明显下降,Th2%呈增加显示,Th1/Th2下降,Th2%在术后48 h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组间比较,观察组Th1/Th2值术后24 h、48 h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食欲评分无显著影响,但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硬膜外镇痛可以有效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食管癌;手术治疗;麻醉镇痛;探究分析
食管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1-2]。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食管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
患者发病后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就会显著增加致死率,因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3]。
但是由于手术疗法的创伤性大,术中不稳定因素较多,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前麻醉与术后镇痛,这则会对患者术后恢复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探究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本组探究选取自2010年6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对其进行对照麻醉与镇痛治疗,以此评价其各自的临床疗效。
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20例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食管癌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等病症,事先告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征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
2.3±11.2)岁,进行ASA评分,42例Ⅰ级,18例Ⅱ级;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1.3±12.3)岁,进行ASA评分,40例Ⅰ级,20例Ⅱ级。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静脉麻醉,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0.2
mg长托宁,麻醉时根据患者体重,予以其芬太尼0.004 mg/Kg、咪唑安定0.04 mg/Kg、阿曲库胺0.6 mg/Kg,同时对患者进行双腔插管,术中吸入异氟醚进行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麻醉诱导前,对患者行硬膜穿刺,并将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的混合注射液5 mL,直接注射在患者硬膜外腔内,达到麻醉效果后开展全麻诱导,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关闭胸腔时停止用药,并逐层关闭胸腔。
1.2.2镇痛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自控静脉镇痛,于术前调制镇痛液,含有100 μg舒芬太尼、10 mg托烷司琼和100 mL生理盐水,待患者苏醒且已安全拔除导气管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进行自控静脉镇痛,并设定有关参数,输注量为2 mL/h,PCA量2 mL,时间在15 min左右;观察组患者术后采取自控硬膜外镇痛,于术前调制镇痛液0.25%罗哌卡因100 mL,待患者苏醒且安全拔除导气管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进行自控硬膜外镇痛,相关参数设定同上。
1.3指标观察①术后疗效:采取对照麻醉和镇痛后,参照QLQ-C30生命质量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术后疗效和生活质量,主要项目包括术后疲倦疼痛评分、身体健康评分、食欲丧失评分3个类别,同时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工作。
②实验室检测:分别于T0即麻醉前、T1即切皮后2 h、T2即术后4 h、T3即术后24 h和T4术后48 h时间点对肘静脉血抽取,共2 mL,于肝素抗凝试管中加入,取无菌24孔培养板,加1mL RPMI1640对倍稀释的抗凝全血及1 μg/mL氟波醇乙酯、蛋白质转运抑制剂,培养4h。
胞内细胞因子检查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完成。
Th1细胞用CD3+CD8-IFN-γ+标识,Th2细胞采用CD3+CD8-IL-4+标识,Th1/Th2值通过对IFN-γ+%/ IL-4+%得出。
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采取对照麻醉与镇痛后,两组患者均有效完成手术。
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食欲评分结果要高于术前评分,P<0.05,而其他评分则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食欲评分结果,则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Th1/Th2值比较与麻醉前(T1)比较,对照组Th1%在术后4 h(T2)明显下降,Th2%呈增加表现,Th1/Th2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T3)观察组Th1%明显下降,Th2%呈增加显示,Th1/Th2下降,Th2%在术后48 h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组间比较,观察组Th1/TH2值术后24 h、4 8h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食管癌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4-5]。
在
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同时,也需要选择最佳的麻醉与镇痛模式,这样才有助于确保手术疗效,并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因此本组探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对其进行对照麻醉与镇痛,笔者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麻醉药物和手术创伤应激可致术后免疫抑制,对患者肿瘤转移率、感染率均影响较大,本次选取的食管癌手术患者,因应激反应强、创伤大,致机体出现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改变。
Th1和Th2细胞即为重要免疫调节细胞,又相互抑制,故是否相互平衡为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直接影响的观察,本次研究中,术后48 h组Th2%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对Th1/Th2平衡向Th2型偏移起到了抑制效果,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提供了保障。
表明应用术前采取全身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采取硬膜外镇痛,临床效果显著[6-7]。
同时,通过探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麻醉与镇痛方法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食欲功能的恢复,且两组患者食欲丧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但是笔者认为,虽然两种麻醉与镇痛方法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加硬膜外自控镇痛的观察组患者,其术后恢复质量要显著占优,因此笔者认为,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仍应该选取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与镇痛方法,这样在确保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同时,又能提高患者手术疗效,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树云,陈金仙,余沛旭,等.食管癌术后两种镇痛模式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19-22.
[2]李祥福.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食管癌手术的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4128-4129.
[3] Milasiene V,Stratilatovas E,Norkiene V.The importance of T-lymphocyte subsets on overall survival of colorectal and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Medicina (Kaunas),2007,43(7):548-554.
[4]王立河.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4):299.
[5]陈月文.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3,(8):145-146.
[6]Akinci SB,Ayhan B,Aycan IO,et al.The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efficacy of intraperitoncal tramadol compared to nomal saline or Anaesthesiol,2008,25(5):375-381.
[7]刘佩蓉,马宇,熊源长.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用于腰椎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