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在浮雕中的历史教学三维地图——以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研讨
蕴藏在浮雕中的历史教学三维地图
——以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为例
◎ 赵淑珍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三中学
从时间、地理空间的识别,到种族、社会、风 俗文化的认知,再到精神文明发展和社会更迭内在 规律的理解,历史教学应当按着循序渐进的规律帮 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副由浅入深的三维立体历史 地图。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的经典浮雕及壁画艺术作 品,大都真实地还原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自然、社 会、文化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对不同历史阶段进行 全面研究与考证的珍贵史料。同时,经典浮雕壁画 艺术作品因其蕴含独特的历史性、社会性、故事性 特点,也是良好的历史教学“三维”素材。本文以 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为例,通过对其历 史背景、雕刻布局及所雕刻民族的地位和风俗习惯 进行逐步解析,为学生呈现出一幅两千五百多年前 波斯帝国薛西斯一世时期以波斯民族为中心、周边 民族“众星捧月”式的亚欧大陆文明发展及民族特 点三维历史地图。
浮雕中描绘的巴比伦人世代生活在美索不达米 亚平原,古巴比伦距今已有 4000 年的时间。在这 片平原上发展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座城市,颁布了第
【注释】
[1] 李零:《波斯笔记》,上海:三联书店,2019 年,第 15 页。 [2] 张亦弛等:《认识伊朗文化遗产》,《大众考古》2019 年第 7 期,第 31 页。 [3] 稚 嫩 的 魔 法 师:《 走 进 波 斯 波 利 斯》,www.bilibili. com,2017 年。 [4] 佘玺:《苏美尔人的诅咒》,《青海科技》2013 年第 4 期, 第 78 页。 [5] 祁晓庆等:《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研究四十年》,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6 期,第 78 页。 [6] 李敏等:《论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波斯人地位的演变》,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第 3 期,第 66 页。
通过对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的分维 度诠释,以“地理位置—文化特点—历史更迭”的 脉络层层推进,本文力求帮助学生树立世界历史概 念,同时由浅入深地对阶梯浮雕进行同步深入的解 读,帮助学生建立以三维历史地图为主干的世界史 学习方法。
四、第三维度:时间关联化——西亚 历史更迭
在阶梯浮雕中,许多位于较低位置、并不起眼 的民族,或曾有过极其灿烂的文明,或在百千年后 成为了超越波斯帝国的历史的主宰者。以阶梯浮雕 为教学素材,第三维度采用具有故事性的关键词为 连接,从繁荣的波斯帝国出发,将历史更迭有机地 连接起来,重点关注人与历史的故事,让学生深刻 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兴旺、衰落、更迭铺就了人类文 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之路。
第二环节——浮雕中的地理位置分布。按照浮 雕网格分布,从中间到两侧、从高层到底层根据各 网格中浮雕特色向学生分别介绍其所描绘的不同民 族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阶梯浮雕人物中,由于 米底人政治地位最高,因此米底人浮雕位于第一层 最右侧。在此处应向学生重点阐述:米底人和波斯
人都生活在伊朗高原,且同属印欧人种。米底人主 要生活在伊朗高原的西北部,而波斯人则起源于伊 朗高原的西南部。埃兰人浮雕位于第一层第二位, 他们同样是伊朗高原上的民族,主要生活在伊朗高 原的南部,他们在波斯帝国同样具有十分尊崇的地 位。帕提亚人浮雕位于第一层第三位,他们主要分 布于伊朗高原的北部,在几百年之后,帕提亚人成 为了伊朗高原的主人,而他们创建的帝国的名字在 传至东方后被音译为“安息”。在浮雕第二层中, 巴比伦人位于前列,他们生活于伊朗高原西部的美 索不达米亚平原,都城巴比伦也是波斯帝国的都城 之一。浮雕第二层中的斯基泰人是生活在中亚草原 上的游牧民族,在臣服于波斯帝国之前曾与波斯人 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在此处引导学生从斯基泰人的 配饰细节(佩戴短剑)入手,探讨斯基泰人与波斯 帝国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通过对浮雕中各民族及 其生活地区一一对应的描述,可以和学生共同总结 出波斯帝国境内及周边的地缘政治格局共分为三个 区域等级:核心区域——伊朗、阿富汗地区;中间 区域——亚美尼亚、巴比伦、叙利亚、巴基斯坦地区; 边缘区域——小亚细亚、希腊、印度、阿拉伯半岛 等地区。在进行完整梳理之后,能够使得学生对世 界史中西亚及泛西亚地区的各文明及其各自地理、 文化特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第二维度通过三个特点的设问环节展开,将学 习中趣味性较强、层次较深的问题逐步呈现出来。 这些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构成了从阶梯浮雕 入手到世界史知识发掘的第二层次,帮助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认知西亚各民族历史地位及文化特 点。
一部法典,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历 法等,是世界人类文明的摇篮。[4] 向学生介绍早于 波斯帝国的巴比伦文明及波斯帝国对新巴比伦的征 服,从以下关键词入手:尼布甲尼撒二世、空中花园、 居鲁士大帝、巴比伦之囚。(掌握)
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善于经商的民族。浮雕反 映出,粟特人衣着华丽、礼物精美。而谈起粟特人, 不得不提的就是他们与丝绸之路的故事。从我国的 东汉时期直至宋代,粟特人在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 商业活动中是最活跃的力量。[5] 从以下关键词入手 引导学生探究在波斯帝国的时代之后逐步兴起的丝 绸之路:龟兹石窟、陆上丝绸之路。(掌握)
在阶梯浮雕中,阿拉伯人浮雕位于地位十分底 下的侧部浮雕部分。在波斯帝国全盛时期,阿拉伯 人还只是处于帝国边缘地带阿拉伯半岛上的不起眼 小部落。但是历史往往具有戏剧性,在一千多年后 的公元 7 世纪,在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 德的带领下,阿拉伯人迅速崛起并走向整个世界, 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6] 从以下 关键词入手带领学生了解阿拉伯人并为后续学习作 为铺垫: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国。(掌握)
第三环节——浮雕中的服饰装扮特点。浮雕中 人物的服饰各有特点,人物服饰特点之间的不同十 分适于作为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各民族所处地理位 置的认识与理解。以浮雕中米底人和埃兰人服装为 例,二者人物形象的衣着都是波斯长袍,通过对照 二者的服饰细节,能够帮助学生对波斯、米底、埃 兰三个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再比如浮雕中的游牧民族(沙加迪亚人、斯基泰人) 的服装则多为短小的骑马装,同波斯长袍形成鲜明 的对比。
特点 2:巴比伦人为波斯帝国进贡了精美的纺 织品和耕牛。设问(2):巴比伦人生活在美索不 达米亚平原,结合美索不达美亚平原的地理特点和 之前讲解的巴比伦文明知识,谈谈巴比伦人的纺织 品、耕牛等贡品同巴比伦农业文明的关系。(理解)
特点 3:色雷斯人给波斯帝国的贡品是具有色 雷斯特色的柳条盾和长枪。设问(3):色雷斯人 居住在亚欧大陆分界处,他们极具尚武品性,在这 一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那些著名的战争?(了解)
二、第一维度:分布具体化——西亚 各民族地理位置的认知
许多教师在世界史教学表述中,常常受限于不 同帝国、朝代的频繁更迭,使得学生对各民族主体
【注释】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 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 5 页。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19 年,第 13 页。
斯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 作为中 亚古代文明珍贵而独特的证明,波斯波利斯为波斯 帝国历史研究学者提供了珍贵史料。
阿帕达纳宫是波斯波利斯整个建筑群中最核心 也是最宏伟的建筑,是波斯帝国皇帝接受周边各个 属国朝贡团前来进贡的觐见大殿,也是波斯波利斯 的正殿。阿帕达纳宫殿内大厅呈正方形,每边长达 61 米,可容纳 1 万人。[2] 阿帕达纳宫北侧有巨大的 仪式用阶梯,是整个波斯波利斯最宏伟壮观的景象 之一。阶梯上雕刻有大量浮雕,刻画了向波斯帝国 朝贡的服饰各异的各民族朝贡者列队前进的场景。 阶梯浮雕上不同属国和民族的朝贡团或是手捧金银 珠宝,或是牵着狮子、麒麟、双峰骆驼等珍禽异兽, 反映了当时的波斯帝国繁荣昌盛的景象,以恢弘的 方式呈现了波斯帝国壮丽的威严。阿帕达纳宫阶梯 浮雕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依然栩栩如生,其对波斯及 波斯周边各民族形象完整、生动的刻画也使其成为 了进行西亚、中亚历史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艺术史 料。
2022年第02期 3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的认知出现混乱、缺乏具体性,造成学生对世界史 历史时间轴印象模糊及记忆混淆。通过对教学目标、 教材及学生认知特点的了解,以波斯波利斯阿帕达 纳宫阶梯浮雕为教学素材,从浮雕的不同层级、不 同网格入手,带领学生了解公元前 5 世纪时期以波 斯民族为中心的西亚不同民族的等级地位及地理位 置分布;观察浮雕中不同民族人物的服饰特点,了 解各个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异同;总结不同民族和 国家版图范围,帮助学生树立国家主权版图意识。
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由上至下共分 为三层,每层又包括几个网格,每一网格中即为一 个前来朝贡的民族。从其教育价值分析,浮雕对前 来朝贡的不同民族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形成 了以波斯民族为中心、政治地位由近及远的多民族 政权分布,为帮助学生了解并构建这一时期各民族 的地理位置概念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导向。利用阶梯 浮雕作为教学素材开展教学设计,分别设计“浮雕 中的政治地位意义”、“浮雕中的地理位置分布”、 “浮雕中的服饰装扮特点”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全 面提升对公元前 5 世纪时期西亚各民族、文明地理 位置分布的认知。
一、波斯波利斯及阿帕达纳宫简介
波斯波利斯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 个都城,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一处盆地中。希 腊人将其称为“波斯波利斯”,意为“波斯之都”。 波斯波利斯雄踞在高出地平面 15 米的天然石台上, 由一系列杰出的建筑群组成,其中著名的有万国门、 百柱宫等。197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波斯波利
第一环节——浮雕中的政治地位意义。课堂从 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的全景图片切入,通过对浮雕 基本构造的讲解带领学生对浮雕中所描绘的各个民 族的政治地位进行初步了解。在每一网格的人物浮 雕中,最前面的两位浮雕人物衣着、形象都基本相 同,他们是引导朝贡使团前往觐见的引导者,两位 引导者分别是波斯人和米底人,这向世人证明了米 底人在波斯帝国境内独特、高贵的地位。本环节的 重点是引导学生对阶梯浮雕的网格化空间及其含义 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本环节的难点是帮助学生根 据阶梯浮雕中人物形象了解米底与波斯两个民族之 间的特殊关系。通过利用阶梯浮雕特有的网格化结 构作为素材,能够将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 激发学生对世界史的学习热情。[3]
三个环节的设计紧扣挖掘阶梯浮雕的结构和细 节特点进行,立足于教学的逻辑和线索,提升学生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第二维度:特点鲜明化——西亚 各民族历史地位及文化特点
32 2022年第02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从阶梯浮雕中不同朝贡民族所持朝贡礼物入 手,提高课堂教学意义,注重细节的发掘。将浮雕 细节同不同民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点紧密连接起 来。从阶梯浮雕最为突出的几个特点出发,同时分 别为其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问题:
特点 1:在浮雕描绘中,帕提亚人、阿里亚人 和巴克特里亚人都为波斯帝国进贡了与众不同的牲 畜——骆驼。设问(1):结合之前讲解的这些民 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思考这些地区对于几百年后发 展成型的丝绸之路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作 为贡品的骆驼在后世的丝绸之路中又扮演着怎样重 要的角色?(掌握)
[3][ 美 ] 胡 素 珊(Suzanne Pepper):《 中 国 的 内 战: 1945—1949 年的政治斗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年, 第 61 页。
[4] 《毛泽东年谱》下卷,第 28 页。该电为张治中向胡宗 南传达的总裁指示(见《近代史研究》1985 年第 2 期,第 148 页)。
蕴藏在浮雕中的历史教学三维地图
——以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为例
◎ 赵淑珍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第三中学
从时间、地理空间的识别,到种族、社会、风 俗文化的认知,再到精神文明发展和社会更迭内在 规律的理解,历史教学应当按着循序渐进的规律帮 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副由浅入深的三维立体历史 地图。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的经典浮雕及壁画艺术作 品,大都真实地还原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自然、社 会、文化风貌,是不可多得的对不同历史阶段进行 全面研究与考证的珍贵史料。同时,经典浮雕壁画 艺术作品因其蕴含独特的历史性、社会性、故事性 特点,也是良好的历史教学“三维”素材。本文以 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为例,通过对其历 史背景、雕刻布局及所雕刻民族的地位和风俗习惯 进行逐步解析,为学生呈现出一幅两千五百多年前 波斯帝国薛西斯一世时期以波斯民族为中心、周边 民族“众星捧月”式的亚欧大陆文明发展及民族特 点三维历史地图。
浮雕中描绘的巴比伦人世代生活在美索不达米 亚平原,古巴比伦距今已有 4000 年的时间。在这 片平原上发展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座城市,颁布了第
【注释】
[1] 李零:《波斯笔记》,上海:三联书店,2019 年,第 15 页。 [2] 张亦弛等:《认识伊朗文化遗产》,《大众考古》2019 年第 7 期,第 31 页。 [3] 稚 嫩 的 魔 法 师:《 走 进 波 斯 波 利 斯》,www.bilibili. com,2017 年。 [4] 佘玺:《苏美尔人的诅咒》,《青海科技》2013 年第 4 期, 第 78 页。 [5] 祁晓庆等:《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研究四十年》,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6 期,第 78 页。 [6] 李敏等:《论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波斯人地位的演变》,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第 3 期,第 66 页。
通过对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的分维 度诠释,以“地理位置—文化特点—历史更迭”的 脉络层层推进,本文力求帮助学生树立世界历史概 念,同时由浅入深地对阶梯浮雕进行同步深入的解 读,帮助学生建立以三维历史地图为主干的世界史 学习方法。
四、第三维度:时间关联化——西亚 历史更迭
在阶梯浮雕中,许多位于较低位置、并不起眼 的民族,或曾有过极其灿烂的文明,或在百千年后 成为了超越波斯帝国的历史的主宰者。以阶梯浮雕 为教学素材,第三维度采用具有故事性的关键词为 连接,从繁荣的波斯帝国出发,将历史更迭有机地 连接起来,重点关注人与历史的故事,让学生深刻 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兴旺、衰落、更迭铺就了人类文 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之路。
第二环节——浮雕中的地理位置分布。按照浮 雕网格分布,从中间到两侧、从高层到底层根据各 网格中浮雕特色向学生分别介绍其所描绘的不同民 族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阶梯浮雕人物中,由于 米底人政治地位最高,因此米底人浮雕位于第一层 最右侧。在此处应向学生重点阐述:米底人和波斯
人都生活在伊朗高原,且同属印欧人种。米底人主 要生活在伊朗高原的西北部,而波斯人则起源于伊 朗高原的西南部。埃兰人浮雕位于第一层第二位, 他们同样是伊朗高原上的民族,主要生活在伊朗高 原的南部,他们在波斯帝国同样具有十分尊崇的地 位。帕提亚人浮雕位于第一层第三位,他们主要分 布于伊朗高原的北部,在几百年之后,帕提亚人成 为了伊朗高原的主人,而他们创建的帝国的名字在 传至东方后被音译为“安息”。在浮雕第二层中, 巴比伦人位于前列,他们生活于伊朗高原西部的美 索不达米亚平原,都城巴比伦也是波斯帝国的都城 之一。浮雕第二层中的斯基泰人是生活在中亚草原 上的游牧民族,在臣服于波斯帝国之前曾与波斯人 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在此处引导学生从斯基泰人的 配饰细节(佩戴短剑)入手,探讨斯基泰人与波斯 帝国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通过对浮雕中各民族及 其生活地区一一对应的描述,可以和学生共同总结 出波斯帝国境内及周边的地缘政治格局共分为三个 区域等级:核心区域——伊朗、阿富汗地区;中间 区域——亚美尼亚、巴比伦、叙利亚、巴基斯坦地区; 边缘区域——小亚细亚、希腊、印度、阿拉伯半岛 等地区。在进行完整梳理之后,能够使得学生对世 界史中西亚及泛西亚地区的各文明及其各自地理、 文化特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第二维度通过三个特点的设问环节展开,将学 习中趣味性较强、层次较深的问题逐步呈现出来。 这些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构成了从阶梯浮雕 入手到世界史知识发掘的第二层次,帮助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认知西亚各民族历史地位及文化特 点。
一部法典,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历 法等,是世界人类文明的摇篮。[4] 向学生介绍早于 波斯帝国的巴比伦文明及波斯帝国对新巴比伦的征 服,从以下关键词入手:尼布甲尼撒二世、空中花园、 居鲁士大帝、巴比伦之囚。(掌握)
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善于经商的民族。浮雕反 映出,粟特人衣着华丽、礼物精美。而谈起粟特人, 不得不提的就是他们与丝绸之路的故事。从我国的 东汉时期直至宋代,粟特人在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 商业活动中是最活跃的力量。[5] 从以下关键词入手 引导学生探究在波斯帝国的时代之后逐步兴起的丝 绸之路:龟兹石窟、陆上丝绸之路。(掌握)
在阶梯浮雕中,阿拉伯人浮雕位于地位十分底 下的侧部浮雕部分。在波斯帝国全盛时期,阿拉伯 人还只是处于帝国边缘地带阿拉伯半岛上的不起眼 小部落。但是历史往往具有戏剧性,在一千多年后 的公元 7 世纪,在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 德的带领下,阿拉伯人迅速崛起并走向整个世界, 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6] 从以下 关键词入手带领学生了解阿拉伯人并为后续学习作 为铺垫: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国。(掌握)
第三环节——浮雕中的服饰装扮特点。浮雕中 人物的服饰各有特点,人物服饰特点之间的不同十 分适于作为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各民族所处地理位 置的认识与理解。以浮雕中米底人和埃兰人服装为 例,二者人物形象的衣着都是波斯长袍,通过对照 二者的服饰细节,能够帮助学生对波斯、米底、埃 兰三个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再比如浮雕中的游牧民族(沙加迪亚人、斯基泰人) 的服装则多为短小的骑马装,同波斯长袍形成鲜明 的对比。
特点 2:巴比伦人为波斯帝国进贡了精美的纺 织品和耕牛。设问(2):巴比伦人生活在美索不 达米亚平原,结合美索不达美亚平原的地理特点和 之前讲解的巴比伦文明知识,谈谈巴比伦人的纺织 品、耕牛等贡品同巴比伦农业文明的关系。(理解)
特点 3:色雷斯人给波斯帝国的贡品是具有色 雷斯特色的柳条盾和长枪。设问(3):色雷斯人 居住在亚欧大陆分界处,他们极具尚武品性,在这 一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那些著名的战争?(了解)
二、第一维度:分布具体化——西亚 各民族地理位置的认知
许多教师在世界史教学表述中,常常受限于不 同帝国、朝代的频繁更迭,使得学生对各民族主体
【注释】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 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 5 页。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19 年,第 13 页。
斯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 作为中 亚古代文明珍贵而独特的证明,波斯波利斯为波斯 帝国历史研究学者提供了珍贵史料。
阿帕达纳宫是波斯波利斯整个建筑群中最核心 也是最宏伟的建筑,是波斯帝国皇帝接受周边各个 属国朝贡团前来进贡的觐见大殿,也是波斯波利斯 的正殿。阿帕达纳宫殿内大厅呈正方形,每边长达 61 米,可容纳 1 万人。[2] 阿帕达纳宫北侧有巨大的 仪式用阶梯,是整个波斯波利斯最宏伟壮观的景象 之一。阶梯上雕刻有大量浮雕,刻画了向波斯帝国 朝贡的服饰各异的各民族朝贡者列队前进的场景。 阶梯浮雕上不同属国和民族的朝贡团或是手捧金银 珠宝,或是牵着狮子、麒麟、双峰骆驼等珍禽异兽, 反映了当时的波斯帝国繁荣昌盛的景象,以恢弘的 方式呈现了波斯帝国壮丽的威严。阿帕达纳宫阶梯 浮雕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依然栩栩如生,其对波斯及 波斯周边各民族形象完整、生动的刻画也使其成为 了进行西亚、中亚历史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艺术史 料。
2022年第02期 3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的认知出现混乱、缺乏具体性,造成学生对世界史 历史时间轴印象模糊及记忆混淆。通过对教学目标、 教材及学生认知特点的了解,以波斯波利斯阿帕达 纳宫阶梯浮雕为教学素材,从浮雕的不同层级、不 同网格入手,带领学生了解公元前 5 世纪时期以波 斯民族为中心的西亚不同民族的等级地位及地理位 置分布;观察浮雕中不同民族人物的服饰特点,了 解各个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异同;总结不同民族和 国家版图范围,帮助学生树立国家主权版图意识。
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由上至下共分 为三层,每层又包括几个网格,每一网格中即为一 个前来朝贡的民族。从其教育价值分析,浮雕对前 来朝贡的不同民族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形成 了以波斯民族为中心、政治地位由近及远的多民族 政权分布,为帮助学生了解并构建这一时期各民族 的地理位置概念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导向。利用阶梯 浮雕作为教学素材开展教学设计,分别设计“浮雕 中的政治地位意义”、“浮雕中的地理位置分布”、 “浮雕中的服饰装扮特点”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全 面提升对公元前 5 世纪时期西亚各民族、文明地理 位置分布的认知。
一、波斯波利斯及阿帕达纳宫简介
波斯波利斯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 个都城,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一处盆地中。希 腊人将其称为“波斯波利斯”,意为“波斯之都”。 波斯波利斯雄踞在高出地平面 15 米的天然石台上, 由一系列杰出的建筑群组成,其中著名的有万国门、 百柱宫等。197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波斯波利
第一环节——浮雕中的政治地位意义。课堂从 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的全景图片切入,通过对浮雕 基本构造的讲解带领学生对浮雕中所描绘的各个民 族的政治地位进行初步了解。在每一网格的人物浮 雕中,最前面的两位浮雕人物衣着、形象都基本相 同,他们是引导朝贡使团前往觐见的引导者,两位 引导者分别是波斯人和米底人,这向世人证明了米 底人在波斯帝国境内独特、高贵的地位。本环节的 重点是引导学生对阶梯浮雕的网格化空间及其含义 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本环节的难点是帮助学生根 据阶梯浮雕中人物形象了解米底与波斯两个民族之 间的特殊关系。通过利用阶梯浮雕特有的网格化结 构作为素材,能够将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 激发学生对世界史的学习热情。[3]
三个环节的设计紧扣挖掘阶梯浮雕的结构和细 节特点进行,立足于教学的逻辑和线索,提升学生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第二维度:特点鲜明化——西亚 各民族历史地位及文化特点
32 2022年第02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研讨
从阶梯浮雕中不同朝贡民族所持朝贡礼物入 手,提高课堂教学意义,注重细节的发掘。将浮雕 细节同不同民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点紧密连接起 来。从阶梯浮雕最为突出的几个特点出发,同时分 别为其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问题:
特点 1:在浮雕描绘中,帕提亚人、阿里亚人 和巴克特里亚人都为波斯帝国进贡了与众不同的牲 畜——骆驼。设问(1):结合之前讲解的这些民 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思考这些地区对于几百年后发 展成型的丝绸之路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作 为贡品的骆驼在后世的丝绸之路中又扮演着怎样重 要的角色?(掌握)
[3][ 美 ] 胡 素 珊(Suzanne Pepper):《 中 国 的 内 战: 1945—1949 年的政治斗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年, 第 61 页。
[4] 《毛泽东年谱》下卷,第 28 页。该电为张治中向胡宗 南传达的总裁指示(见《近代史研究》1985 年第 2 期,第 14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