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秋的抒情散文:中秋月夜亲情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中秋的抒情散文:中秋月夜亲情浓
中秋佳节,月圆之夜,思念的情绪油然而起。

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范文,快来看看吧。

【中秋月夜亲情浓】
自古有圆月,年年盼中秋。

今日月又圆,情思意绵绵!
一轮圆月升上深蓝色的苍穹,点亮了城市和乡村的万家灯火,装扮了一个甜美圆满的中秋月夜。

当盈盈满月洒下的一袭银灰铺满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我的心已在久久企盼中融进了这袅袅柔光中。

今夜,我已沉醉在温柔的月光里,缕缕思念痴情地萦绕在心,一如缕缕月光执着地氤氲在中秋之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在华夏传承了几千年的中秋佳节,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真挚情感和美好记忆,那花好月圆之时的团聚,那久别遥远的思念,那漂泊异乡游子的拳拳眷国之情,都浓缩在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唇齿相依的友情、甜蜜美好的爱情、游子思乡的深深情感之中了,早已沉淀在了古老的东方文化里,在唐诗宋词那诗香墨韵中凝结成为美丽繁星般的永恒,熠熠生辉。

中秋皓月,清辉萦萦,家国情怀,千古一情。

明月如镜、月光似水。

我静静、静静地仰望着幽静天空的朗月,在清清悠悠、朦朦胧胧中真的走进了童年的梦境,那浓浓的,化不开的亲情都融进了这皎洁清幽的月光里,萦绕在我随月光飘逸的绵绵思绪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我九岁的那年随母亲在鲁西南乡村曾祖母、祖母家居住一年。

那时最深刻,最值得回忆的就是亲爱的曾祖母、乡村月夜以及曾祖母在月下给我讲述的神话故事“吴刚伐桂树”、“嫦娥奔月”……我痴迷在故事的玉盘下、仙镜里。

在她的指点下,我仿佛看到了月中的桂树,看到了嫦娥
和月兔,看到了月中缓缓移动的云雾,便很想很想借着银色的光飞到广寒宫,陪伴寂寞的嫦娥和月兔,畅饮吴刚酿就的桂花酒……虽然这前后我也在父亲部队大院里听母亲和叔叔阿姨们讲过这古老的故事,但至今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个乡村中秋之夜,那个出自曾祖母口中的故事。

“八月十五云遮月”,真是如此。

刚才还清朗的月忽被一片云雾遮盖,夜暗了下来,但云隙中穿过的光使中秋夜空显得更有层次感。

没有了明月之柔光,似感微凉。

我闭目静思,仿佛善良风趣的曾祖母来到我身旁。

我又撒娇地躺在了她洁净温暖的怀抱里,在每一个有她陪伴的明亮乡村夜晚里,听着她讲给我的故事、猜给我的谜语;我又来到了那个月儿也是这么圆、这么亮的中秋月夜,再一次听她讲述蟾宫嫦娥、桂树吴刚的动人故事;我又看到了那个在我任性哭闹时坐在我旁边耐心哄劝,等待哭闹停止的笑脸。

有趣的故事,爽朗的笑声,可亲的笑脸,温暖的怀抱……珍贵的童年记忆如影像般回放,我的思念似月光挥洒,泪水在不知不觉中打湿了眼眶。

云开雾散,朗月重现。

悠悠亲情,今生无限。

在我和父母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的曾祖母,就是我们心中的那轮明月。

她的大儿子,我祖父的军人胞弟,在抗战中英勇牺牲,中年时因缺医少药,曾祖父患急症而去世,她便跟着祖父这唯一的儿子生活。

在她有生之年一直享受着政府给予的革命烈士军属的待遇,但她总是念念不忘、逢人便夸政府的好。

她九十四岁高龄无疾而终,犹如一轮圆月自然的阴晴圆缺、悠然而去。

她一生的善良、爽朗、隐忍、宽容、大度,赢得了整个村庄对她的夸赞和信任,赢得了整个家族每一个成员对她的爱戴和敬仰,母亲时常提及她,有着讲不完、说不倦的故事。

我最后一次看见她是在我二十六岁从青海回到家乡菏泽的那年中秋节之际。

那年我专程和丈夫回到我曾经生活过一年的村庄看望老人。

家里的姑姑都已出嫁,三叔上大学后分配在县城工作,来时有限,只
剩下她和祖父祖母在一起生活。

她脸上依然充满笑意,依然是那样整洁、那样安详、那样随意,思路依然那么清晰。

她知道自己年龄大了,为了不让别人厌烦,尽量不给别人找麻烦,更不主动提出要求打扰别人。

她常常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坐在椅子上对着窗户静静朝外观望,像在观看天空景色,又似在思考着什么,当我走进她的小屋,她显得十分惊喜,笑容更加可掬。

问寒问暖。

我知道在这寂静的小屋里她一定很寂寞,但她总是保持着异常的平静。

听父母说,在她生命的最后,就是带着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离开了她眷恋的世界和爱她的亲人。

荷香渐隐,桂香萦怀。

花香飘溢,月色溶溶。

花香融月色,花魂伴思情。

这一轮皓月装饰了月空,装饰了中秋的梦,饱满了记忆,饱满了无法遗忘的亲情。

中秋月,月澄明。

清如水,水沁心。

心心念念不相忘,年年岁岁望月情。

干干静静的月亮依然安静地泊在天空,皎洁的月色和闪烁的灯光交相辉映,宁静而美好。

我和皓月相对而坐,我要目送这一年只能和她唯一相聚于此的中秋月亮,尽情享受她令人沉醉的柔美月光。

亘古绵延的中秋月啊!你有多久,人的思亲之情便有多长!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
细算起来,咱中国的节日还是多的。

加之做为少数民族,处了统节日之外还有自己的民族节日。

几乎月月都有节日可过了。

孩提时代无论过什么节,虽然很多节还不知道其来源,但都是兴致勃勃的。

因为过节可以任意玩闹,这时大人是不愿多管的。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有美食可以一饱口福。

记得上小学时,每逢过节,老师在下午放学前总会笑着交代:“不要吃得太多,我希望明天早上的座位都是满的。


走过了童年,对过节的兴致显然淡了很多。

这不,一年中秋又到了。

若不是超市里那成堆成堆的月饼和包装精美的盒装月饼印入眼帘,手机里越来越多的中秋短信涌来,说不定我还不能明确的说出中秋是几号。

但是,无论如何,过节总该和平时有点不一样吧?不管怎样,因为这些节日而流传下来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就像到了中秋,你不得不想起一个人:苏东坡。

他才华横溢、洒脱豪放,他命运多舛、幽默达观,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那些绝美的辞赋和一段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他魅力的光彩永远伴随着月亮的清辉,遗留在历史的长河里。

古人洒脱的情怀造就了不拘的生活方式。

我脑海中对东坡先生的想象是这样的:举樽邀月,轻吟浅唱,风仙道骨般飘逸和脱俗。

而我们现代人,为了生活终年的奔波在点与线之间,这应该算是有些无奈的。

在众多古代的文人中,我一直是比较欣赏东坡先生的,难怪有人对他有这样的论述:今日我们慨叹苏东坡生不逢时,可他所处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最为辈出的朝代。

随便交往一下,便是范仲淹、司马光,他随便调教一下就是黄庭坚、秦观与米芾,他随便吟哦一首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随便一下笔便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个节日,光有文字的相伴自然是逊色的。

中华美食也是不可小看的。

中国人不像外国人,牛奶,面包,鸡腿,薯条就占了统治地位。

且不说满汉全席,因为那进不了寻常百姓家。

但就平常人家里的家常菜,我想说上几天几夜,记载上厚厚几本书也是难记全的。

就我们白族来说,中秋并不算隆重,但也有一些特色食品是随中秋而产生的。

在中秋这天,吃过晚饭后,每家都会蒸一个很大的面饼,本地人称之为“糕”。

此糕有三层,做的时候由小到大把面团分成三大团,一个比一个略大些。

第一面团擀平后,撒上核桃仁片,芝麻,玫瑰糖,还有本地产的一种香料,然后在上面盖上比它大的已经擀平的面层,再撒上和第一层同样的原料,最后用最大的一层覆盖下两层。

再把周边密封弄光滑。

蒸好后的糕,白如月,圆如月,滑如月。

要不是这样子的就是水平不好了。

自然,光秃秃的“糕”是不好看的,由家里会画画的人在上面画些图案,一般是花鸟鱼虫的图案,其间写有花好月圆,中秋快乐等词。

“糕”是最最特色的,月饼也是不能少的,有家里做的有民族风味的大月饼,也有超市里买来的。

还有各种水果,该剥的
剥好,该切开的横向切开,成圆形,以合月圆之意。

将板栗,核桃,毛豆,等煮好。

最后等月亮出来就开始祭月了。

在院中摆上小巧的方桌,燃好香炉,摆齐已做准备好所有东西。

然后还要上香,对月磕头。

经过三五分钟之后,撤回屋内。

才能吃。

和父母在一起过中秋时,每次都会听到父亲忆苦思甜的话语:“我们那时,想吃,能吃,可惜没吃的;现在有吃的,却不想吃了,也吃不下多少了。

你们,真是幸福的一代。


我们这一代,就物质条件来说和父母比起来的确算是幸福的了。

但时代不同了,定义幸福自然也就该有些区别了。

我们要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充足了,我们应该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了。

(呵呵,唱高调了)只是,当电视上新闻报道说,超市里有多少多少的月饼不合格,某些作坊使用过期月饼馅做月饼,还有,月饼也学着镶金带银,身价提了百倍时,多少会减去我的一点幸福感,多少又淡了我一点过节的兴趣。

最后用去年中秋的几笔文字做结尾,祝朋友们中秋快乐!
【湘春夜月·又中秋】
又中秋,桂香飘满枝头。

两岸璀璨华灯,携潕水东流。

寂寞与谁相共,且听风邀月,醉卧兰舟。

叹世情薄纸,人生一梦,多少浓愁。

星稀月朗,清风欲静,思绪无休。

万缕千丝,谁问取、别来安否?相慰情柔。

长箫玉笛,也已然、声哽音喉。

夜永昼,幸蟾光伴我,相知冷暖,如影绸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