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罗君兰
来源:《求知导刊》2020年第48期
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教育、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面都面临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根本,想要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由此,本文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以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8-0002-02
引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儿童。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农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产物。

父母外出打工,不能回家照顾孩子,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有社会发展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缺位,最为重要的还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失责。

一、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探索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特殊的农村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留守儿童两极分化非常明显。

一种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无异,甚至会比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更成熟,他们懂事坚强,乐观坦荡,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关心家人。

而另一种就是社会与教师极为关注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孤僻独行,常常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或肆意妄为,常常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

这类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就是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体现[1]。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家庭是儿童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家庭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这一抚养者角色被其他人代替。

但“父母”这一家庭教育角色是无法被取代的,其他抚养人无法为孩子营造真正的家庭教育氛围,这也就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其弱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次数的减少。

孩子父
母外出打工,忙于挣钱,也就没有时间或只有很少的时间去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质量下降。

父母长时间在外,见到孩子的机会本来就少,在有限的见面时间内,也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的缺点,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弥补。

出于这种心理,大部分父母会更加容忍他们的放肆行为。

而小学留守儿童身心尚未定型,可塑性强,这种弱化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留守儿童家庭情感功能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群体组成部分的基本单位,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频繁、面对面的情感互动[2]。

它不仅满足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与安全需求,还满足了孩子对父母依赖的情感需求。

可以说家庭情感功能对孩子正常社会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留守儿童家庭却因为父母的情感缺位,无法正常发挥情感功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或沉默寡言,或肆意妄为。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饥渴”的现象,特别是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又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时,或者内心委屈无处哭诉,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情感支撑时,他们很容易把内心的委屈憋在心里,长此以往,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出现缺陷,如寡言、忧郁、性格偏激、不自信等。

究其原因,就是家庭情感的缺失。

缺少父母的关爱,不仅让他们与父母产生了心理隔阂,也导致他们与社会产生了隔阂。

3.留守儿童家庭安全功能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最温暖也是最安全的避风港。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无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还是单亲监护,这样的家庭结构都是不完整的,留守儿童家庭安全功能都会弱化,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3]。

这里的安全感是多方面的。

一是卫生健康安全。

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不佳,卫生意识不强,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的卫生情况得不到保障,虽然能穿暖,但无法保持干净整洁,这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和留守儿童同桌,不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耍。

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

二是饮食健康安全。

虽然现如今农村生活条件逐渐提高,不会出现食不果腹的情况,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身体成长急需营养。

而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很少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顾,农忙季节时,他们甚至会面临冷锅冷灶。

这对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无疑是不利的。

4.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
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多挣钱,改善生活,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但由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孩子的关爱也往往体现在买玩具、给零花钱上,这也让留守儿童形成了攀比的心理。

例如,笔者班里的一位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每次回来都会给孩子带昂贵的礼物,而这位学生每次都会带到学校炫耀,这引起了其他小学生的攀比心理。

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应该用在外出打工的初衷上,改善孩子的生活水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家长如果一味地带着亏欠之心去满足孩子的欲望,将会适得其反。

二、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
1.从学校角度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虽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来自家庭,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

首先,学校应建立成长档案。

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有责任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逐一登记成册,建立关于留守儿童进步与不足的身心健康成长档案,并进行及时的跟踪了解、建档归类。

这不仅能全方位了解留守儿童,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还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积累经验。

其次,学校应开通留守儿童家长专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也更为便捷,QQ、微信等软件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视频聊天。

教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联系,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情况。

这样也更有利于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最后,学校应组织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开展培训,改善孩子的健康状况,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要与当地的乡、镇政府合作,定期开展“四老”监护人培训班,改变他们溺爱孙辈的习惯,让他们提高对孩子的心理、品德、安全等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整体提升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养,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不断得到改善。

2.从家庭角度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1)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教育素质,重视榜样的力量
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其文化素养较低,教师虽然没有能力提高家长的知识水平,但可以在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时,向他们渗透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素质。

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等大多都是从其父母处模仿来的,特别是小学生,教师应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向家长渗透:家长自身的审美素质,影响着孩子的审美眼光;家长的价值取向,引领着孩子的价值追求;家长的胸怀,决定着孩子的心胸气度。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长自身的行为对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让他们重视榜样的力量,以此来优化自身家庭的教育方式,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必要前提。

(2)转变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教育观念,就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在孩子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持有的教育观点[4]。

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心理、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的弱化与缺失,因此改变这种现状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策略就是转变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学校只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要培养一个有家教、懂礼貌、讲文明的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必不可少。

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树
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摆脱狭隘的育儿理念,使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尽可能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3)改变家长与留守儿童的交往方式,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能力、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和处理家庭教育中各类问题的能力等。

很多留守儿童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如每天能否吃好、吃饱,对学习也有所关心,如考了多少分,考了多少名等,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等完全不在意。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有能力,“重智轻德”是他们常有的表现。

所以留守儿童家长应加强对教育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兴趣,懂得换位思考,这样孩子才能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亲子关系才会进一步加深。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虽然留守儿童的成因非常复杂,但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根源之一,也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只有真正解决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占国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08):23-24.
旷菊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探讨[J].科研,2016(12):71.
陈俊锋.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对策[J].赤子,2018(15):21.
李志锋.农村小学分教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探究与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18(03):12.
作者简介:罗君兰(1974.7—),女,甘肃天水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