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在截石位改变时对老年人生命体征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硬联合麻醉在截石位改变时对老年人生命体征的影响
目的观察比较老年人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截石位改变对血压心率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30例老年患者,年龄65~80岁,男24例,女6例。

ASAII级分I 组(单腿慢放)的II组(双腿同时慢放),每组15例,平均手术时间2~3 h选择腰硬联合麻醉,监测记录HR、BP、SPO2、ECG。

结果Ⅰ组患者改为平卧位后1、3、5、10 min时血压脉搏无明显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I组患者改为平卧位后1、3、5、10 min时血压脉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放组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明显优于双放组。

对术前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应予重视。

标签:腰硬联合麻醉;截石位改变;老年人;血压心率;生命体征
患者麻醉后下肢肌肉松驰无力,心血管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因此由截石位改平卧位可能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

特别是老年人,做为特殊群体,多伴有老年性心血管系统疾病改变,如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弹性差等,一些血流动力学改变便不能迅速有效地代偿而引起不良后果。

本文主要观察比较老年人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截石位改变对血压心率的影响。

特随机选择30例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参与研究病例共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6.89±
2.35)岁;手术时间2~3 h,平均手术时间为(2.11±0.78)h;术中平均出血量(500±120)ml 均得到及时补充。

纳入标准:患者无精神、意识障碍,可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患者无手术麻醉禁忌症;患者无其他伴随性严重内外科疾病;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有严重障碍;患者年龄小于60岁;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3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Ⅰ组和Ⅱ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于麻醉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0.1 g,阿托品0.5 mg,青光眼患者禁用颠茄类药物,冠心病慎用阿托品。

麻醉前开放静脉通路。

术前开始各输注平衡液、胶体液300~500 ml,常规低流量吸氧、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脉氧。

操作方法患者左侧卧位选择L2、3间隙穿刺,先行硬脑外穿刺,然后采用”针过针”技术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引出脑脊液后,注入布比卡因8~10 mg内加50%葡萄糖0.2~0.3 ml,置管平卧,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根据术中情况掌握局麻药用量,有牵拉痛可给予布托啡诺1 mg。

1.3观察指标观察时间分别为手术结束后改平卧位前及改平卧位后1、3、5、10 min血压、脉搏变化。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x±s)表示,组内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students’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单放腿和双放腿对老年血压、心率影响:两组患者麻醉截石位时,脉搏、心率等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Ⅰ组患者改为平卧位后1、3、5、10 min时血压脉搏无明显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I组患者改为平卧位后1、3、5、10 min时血压脉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见表1。

3 讨论
患者麻醉后下肢肌肉松驰无力,心血管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因此由截石位改平卧位可能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

本组观察对象均为老年人,多伴有老年性心血管系统疾病改变,如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弹性差等,一些血流动力学改变便不能迅速有效地代偿而引起不良后果。

下肢抬高时间会易使组织缺氧而使局部组织血管张力减退,术前禁食,灌肠易造成腹水,使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加上手术创伤出血,若补液不足造成血容量不足引起低血压[1]。

术中应确保呼吸通畅,充分供氧,分次小剂量给药,及时补充血容量,适时输血,保持循环功能稳定。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Ⅰ组患者改为平卧位后1、3、5、10 min时血压脉搏无明显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II组患者改为平卧位后1、3、5、10 min 时血压脉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单放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明显优于双放组,先将患者一侧下肢慢放观察3~5 min如血压改变在10 mmHg左右,在持续监测下平稳后再平放另一肢体,并询问患者情况,使心血管有一个代偿适应过程,以免肢体平放后大量血液瞬间移向下肢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锐减[2],对术前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应予重视。

参考文献:
[1]邹清远,余雷,王永江,等.硬膜外阻滞下截石位体位改变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1,11:238.
[2]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1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7:4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