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17-18版 天天强化练2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天强化练25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一把手综合征”的最基本症状是________,大体可以用“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来概括。

②假如说精通散打的尹喜平从警卫员到领导干部有其“独到之处”,那么其________之猖狂并将散打技艺用于官场打击对手、抬高自己之上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③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日本事导人假如________,将使日本朝着危害亚洲、危害世界,甚至危害日本自身的危急方向进展。

A.独断专行飞扬跋扈一意孤行
B.飞扬跋扈独断专行一意孤行
C.一意孤行飞扬跋扈独断专行
D.一意孤行独断专行飞扬跋扈
A[“独断专行”指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飞扬跋扈”指骄横放纵。

“一意孤行”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①强调“一把手”的专断,应填“独断专行”。

②由“猖狂”可知,应填“飞扬跋扈”。

③说的是日本事导人固执行事的后果,应填“一意孤行”。

故选A项。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具有较高的文献性,是衡量一部报告文学能否成为优秀之作甚至经典的必备条件。

不过,报告文学能否与时下流行的“非虚构”写作完全画等号,尚无定论。

B.在西洋批判家眼里,词气豪放的李白常为“神韵”淡远的王维所同化,这是由于习惯于一种文化传统的人看另一种传统里的作品经常笼统概括所致。

C.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雅万高速铁路,不仅缓解了两国的边疆冲突,增加了两国的友好关系,而且深化了我国铁路与东南亚相关国家铁路的合作。

D.近年来,扶人被讹以及肇事者冒充好心人的大事屡屡发生,这极大地消耗了社会的诚信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D[A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能否成为”中的“否”应删去。

B项,结构混乱,“是由于……”和“由……所致”两种句式杂糅,应删去“所致”。

C项,语序不当,“不仅”和“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

故选D。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____那些的确性无可置疑的科学____②____成为原来意义上的科学;仅仅具有阅历有的确性的学问____③____在非原来意义上被称之为学问。

……不过,____④____在科学中,例如在化学中,这些基础或原则最终不过是阅历的,____⑤____用来解释既存在事实的那些法则仅仅是阅历法则,那么,它们就不具备自身必定性的意识,____⑥____在严格意义上讲这个整体也就没有资格称为科学。

C[第一句从前后语意来看,应当是必要条件,不能选“只要”“就能”,排解A、D两项。

最终一句“在严格意义上讲这个整体也就没有资格称为科学”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但不能用“以致”,“以致”表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故排解B项。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规律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导学号:76082211】
蜜蜂的尾端有一根针,由于这根针连着身体里的毒腺,所以是毒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遇到敌人侵害时,蜜蜂会把毒针刺入敌人的身体,然后放出毒液。

有时你无意中打死一只蜜蜂,会有一群蜜蜂飞来蜇你,这是蜜蜂在报复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却被它蜇了,那是由于误会,蜜蜂错以为你要损害它,所以蜇了你。

总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一旦蜇了人,它就会很快死去。

【解析】回答问题要留意把握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具体内容以及句式特点等。

语段主要介绍蜜蜂蜇人的问题,第一处前面解释了蜜蜂尾部的“针”,横线后写蜜蜂把毒针刺入敌人的身体放出毒液,那么横线处的内容应当与蜜蜂的毒针的具体作用有关,即蜜蜂的毒针是蜜蜂进行防卫的武器。

其次处,从后文的“但是”的转折关系分析,此处的内容是蜜蜂蜇人与人招惹蜜蜂
与否没有关系。

第三处,从“总之”分析,此处的内容应是总结性语言,内容与蜜蜂蜇人后会死有关,即蜜蜂不会轻易蜇人。

【答案】①毒针是蜜蜂进行防卫的武器(2分)②还有时你并没有惹它(2分)③蜜蜂不会轻易用毒针蜇人(2分)
5.认真观看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6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漫画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面中,一对夫妻手上抱着一个婴儿,背上背着房子、汽车、书本等一大堆东西,两个人同时纠结着“其次胎”的问题,由此可知漫画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二胎问题的考虑、纠结以及生育的压力。

标题应简明精确,能概括漫画内容及其主旨。

由于漫画主要呈现的是生二胎在经济、训练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可以从这些角度动身来谈理解。

【答案】(1)(示例1)纠结(示例2)生还是不生
(2)①人们生育二胎,将面临很大压力;②生育二胎的压力,来源于经济和训练等多方面;③生育二胎,需要政府完善多方面的保障措施,降低生育成本。

二、名篇名句默写(5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水调歌头》中,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共赏明月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花木兰荣归家乡,小弟兴奋地以此欢迎姐姐。

【答案】(1)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磨刀霍霍向猪羊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导学号:76082212】
互联网金融在美国的蓬勃进展也曾引发互联网金融是否会颠覆传统金融模式的争辩。

但从后续进展历程来看,尽管以网络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肯定的冲击,加剧了金融脱媒并在肯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部门的市场集中度,但并未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金融模式与业态。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最终形成了以融合为主、竞争为辅的基本态势。

这一阅历能否直接应用在中国?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自20世纪70年月初以来先后经受了数轮金融脱媒的冲击与洗礼,特殊是1980—1986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存贷利差以及净息差均有所下降。

因此,美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方面格外敏感,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也有着格外丰富的阅历。

这是其能够在90年月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竞争中主动求变、顺势而为、化解冲击的重要缘由。

然而,当前中国金融机构特殊是商业银行面临着制度性脱媒与技术性脱媒的双重冲击,因此在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竞争中显得预备不足、较为被动。

中国互联网金融进展过程中一个格外独特的现象是,向传统金融机构发起冲击和挑战的是同样有着格外浩大的用户基础和网络规模的新兴电子商务集团、网络社交平台及门户网站,这打算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与较量将是激烈且布满变数的。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商务集团以及以腾讯和百度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和门户网站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目前,新兴的电子商务集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低风险、高效率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考虑到其多年积累的浩大的客户群和电子商务市场的宽敞成长前景,这一网络金融模式将对传统的银行借贷模式形成肯定的冲击。

而网络社交平台和门户网站拥有数以亿计的客户群体,且在网络效应的应用下,客户黏度和忠诚度格外高,这使得其在开拓个人金融服务领域时将拥有传统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一旦在肯定程度上放开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互联网金融能够以民营银行甚至网络银行的方式直接与传统金融机构开放竞争,金融脱媒可能更加猛烈。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传统金融机构在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博弈与竞争中仍旧占有肯定的优势。

首先,国外大量的争辩以及美国的实践表明,互联网金融模式长于交易型融资业务,而弱于对私人信息收集和处理要求格外高的关系型融资业务,后者正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难以完全替代传统的金融机构。

其次,在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的网络金融机构是公平的。

传统金融机构只要适时调
整竞争策略,加快信息化布局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市场应变力量和创新力量,完全有可能凭借自身的资金实力与市场阅历在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较量中占据主动。

最终,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实力雄厚、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具有很强的“监管俘获”力量,其往往能够通过游说监管当局的方式,为互联网金融的进展设置制度性障碍,从而限制或延缓其进展。

这也是传统金融机构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挑战的有力工具。

如此说,美国阅历可应用在中国。

(选自《国际金融争辩》,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金融加剧了美国金融脱媒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银行部门的市场集中度,但并未从根本上完全转变传统的金融模式与业态。

B.眼下的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金融机构、新兴电子商务集团、网络社交平台和门户网站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C.传统金融机构只需适时调整竞争策略,提高市场应变力量,就完全有可能在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较量中占据主动。

D.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些冲击,在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竞争中显得预备不足、较为被动。

C[C项,“只需……就……”表述错误,列举不全面,原文是“只要适时调整竞争策略,加快信息化布局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市场应变力量和创新力量”。

]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金融机构从20世纪70年月初以来经受了数轮金融脱媒的冲击与洗礼,某种程度上使美国商业银行在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方面有格外丰富的阅历。

B.放开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互联网金融能够以民营银行、网络银行的方式直接与传统金融机构开放竞争,金融脱媒在所难免。

C.有实践表明,互联网金融模式长于交易型融资业务,却弱于关系型融资业务,后者正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D.美国传统金融机构在应对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方面表现的敏感和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的阅历等,值得中国商业银行借鉴。

B[B项,“金融脱媒在所难免”分析错误,原文是“金融脱媒可能更加猛烈”。

]
9.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市场竞争格局变化方面格外敏感,开发创新型金融产品也有丰富的阅历,是其能够在90年月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竞争中化解冲击的重要缘由。

B.中国新兴的电子商务集团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低风险、高效率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将对传统的银行借贷模式形成肯定的冲击。

C.传统的金融机构虽然在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方面不如新兴的网络金融机构,但只要适时调整战略,还是可以降低冲击的。

D.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往往能够通过游说监管当局的方式,为互联网金融的进展设置某种障碍,以限制或延缓其进展。

C[C项,“传统的金融机构虽然在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方面不如新兴的网络金融机构”错,原文说“在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这两者是公平的。

]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0~11题。

柳絮二阕
韩琦
其一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心情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二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10.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需要分析相关诗句的意思和体现的事物特征。

比如第一首,“不定家”描写了柳絮的纷纷扬扬,轻薄浮躁。

其次首,“不自持”的意思是不能把持自己,表现了柳絮的漂泊不定的状态,亦写了柳絮的轻薄浮躁。

【答案】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

(2分)第一首第一句运用“不定家”、其次首第一句运用“不自持”,均接受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

(3分) 1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描写柳絮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要留意把握诗句使用的手法。

第一首的第三句,描写了柳絮经受一个春天之后一无所获的状态;其次首的第三句,用柳絮飞过花枝描写了柳絮的狡狯。

【答案】①第一首第三、四两句,通过诗人的感悟来间接描写柳絮。

诗人经受了郁闷、思考,最终豁然开朗,柳絮只能随风飘舞,最终落得个毫无结果,只能“空缭乱”。

诗人也自嘲为不“稳重”的柳絮动情,是“空缭乱”。

②其次首第三、四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

“穿入花枝过”语言活泼有致,柳絮从花朵那里借来了色香,由下文这引来了“无限蜂儿作队飞”,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