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延伸,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除法、乘方运算的基础,在整个数与代数领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法则的表述以及法则的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过程,从而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且对正数和负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有理数乘法运算的符号确定以及法则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2)在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体会转化、分类讨论等数
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
2、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中积的符号的确定。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探究欲望。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练结合法:在讲解完新知识后,及时进行练习,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2、学法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展示问题:一只蜗牛沿直线 l 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在 l 上
的点 O 处。
蜗牛一直以每分钟 2cm 的速度向右爬行,3 分钟后它在什
么位置?
(2)引导学生分析: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3 分钟后,蜗牛向右爬行的距离为 2×3 = 6(cm),所以蜗牛在点 O 右边 6cm 处。
(3)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 的速度向左爬行,3 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4)再次引导学生分析:此时,蜗牛向左爬行的距离为-2×3 =
-6(cm),所以蜗牛在点 O 左边 6cm 处。
(5)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2、探索新知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蜗牛的速度为每分钟 2cm,爬行时间为 4 分钟,那么它向右和向左分别爬行的距离是多少?
(2)学生自主计算:向右爬行的距离为 2×4 = 8(cm),向左爬
行的距离为-2×4 =-8(cm)。
(3)提出问题: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5)教师总结规律:正数乘正数得正数,正数乘负数得负数,负
数乘正数得负数,负数乘负数得正数。
(6)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何确定积的绝对值?
(7)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积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因数绝对值的乘积。
(8)教师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
3、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
① 5×(-3)②(-4)×6 ③(-7)×(-9)④ 0×(-8)
(2)判断对错:
①若 ab > 0,则 a > 0,b > 0。
()
②若 ab < 0,则 a < 0,b < 0。
()
③若 ab = 0,则 a = 0 或 b = 0。
()
(3)实际应用: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 60 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
利 25%,另一件亏损 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
不盈不亏?
4、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教师强调: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要先确定积的符号,
再计算积的绝对值。
5、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题 14 第 1、2、3 题。
(2)思考:几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如何确定?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理解了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是,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积的符号确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