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三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单元期末复习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三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单元期末复习汇编
一、选择题
1.小明上学路上前一半是上坡路,小明骑车的速度为3m/s;后一半是下坡路,速度为
5m/s,则小明上学路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4m/s B.3.75m/s C.4.5m/s D.无法计算
2.学校操场的跑道周长为200m,甲、乙两人从同一点同时出发沿同方向在跑道上绕行,他们的速度v甲=4m/s、v乙=3m/s,当他们在同一地点再次相遇时,乙跑的路程至少为
()
A.300m B.700m C.600m D.800m
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4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6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A.24m/s B.48m/s C.50m/s D.100m/s
4.A、B、C三个物体分别从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的a、b、c三点开始沿该直线运动,如图甲所示,a、c之间的距离为80m,a、b之间的距离为30m。

其中B、C两物体同时出发,物体A向右运动,其运动的s~t图如图乙所示,物体B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C运动的v~t 图如图丙所示,前2s物体C通过的路程为3m,从开始计时10s后,A、C相距67m,A、B 相距20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B向右运动,速度为2m/s
B.物体C向左运动,前10s的平均速度为2.7m/s
C.开始计时20s后,A、C两物体相距57m
D.开始计时10s后,B、C两物体可能相距87m
5.如图在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

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
A.甲火炬必定向左运动B.乙火炬必定向左运动
C.甲火炬必定向右运动D.甲乙两火炬运动方向必定不相同
6.小军在操场。

上测量了一位同学沿直线骑车的路程和时间,获得如下图数据,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车的运动先快后慢B.车的运动先慢后快
C.车的运动先变慢后变快D.车的运动快慢始终不变
7.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李老师喜欢绕东区广场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40min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进一步的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A.6km/h 65cm B.1.5km/h 1.2cm
C.6km/h 20cm D.1.5km/h 0.6cm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
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
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9.一辆汽车以速度v行驶了的路程,接着以20km/h的速度跑完了剩下的的路程,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v的值为()
A.12km/h B.32km/h C.60km/h D.340km/h
10.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分钟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分钟,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是A.2分钟B.1分钟C.3/8分钟D.0.5分钟
二、选择题
1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C.敲击水瓶琴D.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1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声,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图丙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次声波回声定位
13.为了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小明将机械闹钟作为声源放入鞋盒内,并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测量人到鞋盒距离,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
14.下列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⑤将钢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比较两次的不同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③④
15.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C.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D.八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

1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超声波来确定地震的位置
B.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D.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7.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A.正常人的脉搏跳动100次所需时间大约为1.5min
B.人们正常交流时的响度约90分贝
C.初中学生步行1km的路程经历的时间大约为100s
D.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为14dm
18.生活中我们很少随身携带测量工具,因此估测是我们的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下列估测最合理的是()
A.正常对话的响度约为60dB
B.普通医用口罩的厚度约为0.5cm
C.普通人在平静的时候心跳约为每分钟120次
D.我们平时一次性喝水量约为2L
19.我国海警“3901”号所携带的非杀伤性定向声波武器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定向声波武器是一种远距离声波设各,它可以发出高150分贝的高能波。使用时将该设各对准目标,集中施放高分贝警告音,令目标感到极度不适,头痛甚至休克,从而失去对抗能力。对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是超声波
B.分贝是声音频率的单位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距离远近不影响武器效果
20.以下活动中,能用来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A.图甲,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B.图乙,收音机播音时,喇叭前方烛焰摇晃
C.图丙,手指蘸湿摩擦杯口,不断改变杯中水量
D.图丁,敲敲时,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
三、选择题
21.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夏天,为了消除这一现象可以对着玻璃吹冷风
B.冬天,为了消除这一现象可以对着玻璃吹热风
C.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D.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
22.为改善光学性能,可以给太阳眼镜、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了解到金属一般具有较好的延展性,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变成液态,甚至直接变为气态,根据题中所给信息,你觉得在玻璃上镀膜的最佳方法是
()
A.金属压成薄片直接粘到玻璃表面B.金属先汽化后液化到玻璃表面
C.金属先液化后凝固到玻璃表面D.金属先升华后凝华到玻璃表面
23.我国漠河以北地区最低温可达-52.3℃,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水水银酒精乙醚
凝固点/℃0-39-117-114
沸点/℃1003577835
A.酒精温度计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24.如图所示,有三杯水甲、乙、丙放在室温为25℃的同一房间内,一杯是普通自来水,一杯是刚倒的开水,一杯是刚倒的冰水。

请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甲乙丙分别是()
A.开水、自来水、冰水B.自来水、开水、冰水
C.冰水、自来水、开水D.开水、冰水、自来水
25.下列对物理现象解释和热量要求分析,正确的是()
A.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飘渺的雾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洁白的雪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26.夏天妈妈从冰箱冷冻室取出一块牛排,刚取出时牛排表面①冒着“白气”,放在空气
中解冻一会儿,塑料包装表面出现②密密的小水珠,等到牛排③变软之后,妈妈就知道
牛排解冻好了。

上面描述的三个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7.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
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28.用电烙铁对收音机断开的电路进行焊接的过程中,焊接发生的变化是()
A.熔化B.先熔化后凝固C.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
29.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30.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液态氧沸点液态氮沸点液态氢沸点固态氮熔点固态氧熔点固态氢熔点
-183℃-196℃-253℃-210℃-218℃-259℃A.-215℃时,氧是液态,氢是气态,氮是固态
B.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也低
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氢
D.因为这三种物质的沸点、熔点都极低,因此它们极易沸腾、凝固
四、选择题
31.如图所示,用激光笔、可折转的光屏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则反射光消失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笔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可以为 0°
32.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现在向水槽中缓慢地注水,水面逐渐升高(未到水槽口),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折射角不断增大B.光的折射角不断减小
C.光斑从O点不断的向左移动D.光斑跳到O点左侧某一点后保持不动33.如图,在一台物理科学晚会上,一个女老师站在屏幕后面,表演组在屏幕后面通过灯光,让屏幕前面的观众看到女老师美丽的“剪影”和头顶划过的一道“彩虹”。

下列关于“剪影”和彩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剪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人造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屏幕前的观众看到“剪影”是由于“剪影”反射光的缘故
D.会场所有观众都能看到彩虹是因为光透过屏幕时发生了漫反射
34.物理老师在实验室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

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
猜想和解释,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玻璃缸对光线的折射作用B.光在混合液体中的传播路径不是直线C.白糖水的密度不均匀,越深密度越大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35.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到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再让同学向碗里缓缓倒水,直到恰好再次看到完整的硬币,图乙中反映再次看到硬币的光路是()
A.B.C.D.
36.有一只大雁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能看到大雁好像是在水中的蓝天白云间游动,有时又只能看到大雁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
A.前者光线较强,后者光线较弱,二者产生原理相同
B.前者光线较弱,后者光线较强,二者产生原理相同
C.前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后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D.前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后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
37.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与光现象有关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属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38.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A.所成的像是实像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39.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C.OC必定是反射光线D.BO必定是入射光线
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在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光的颜色决定
B.实验表明,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相同
C.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D.任何情况下,紫外线的照射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五、选择题
41.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8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而当他把蜡烛移至距凸透镜16cm处时,在光屏上又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24cm B.18cm C.8cm D.12cm
42.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则凸透镜一定固定在()
A.C点左侧B.CB两点之间C.BA两点之间D.A点右侧
43.如图为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图中P为2倍焦距处,小义同学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照相机
B.利用物体放在B点时的成像特点,人们制成投影仪
C.眼睛要在凸透镜右侧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C点处物体所成的像
D.《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博士“用冰取火”时,他拿着这块“冰”要正对太阳光,棉絮放在AB两点间取火
44.如图所示,点光源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图中未画出凸透镜的位置),当点光源位于A 点处,像成在B点;当点光源位于B点处,像成在C点。

己知AB=5cm,BC=10cm。

则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为()
A.lcm B.5cm C.30cm D.60cm
45.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他把自己的近视眼镜给水透镜“戴上”时,如图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①将光屏靠近“水透镜”②将蜡烛远离“水透镜”③对“水透镜”注水④将光屏和蜡烛同
时靠近“水透镜”
A.①和②都行B.②和③都行
C.①和③都行D.②和④都行
4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像距)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物距)之间对应关系,并作出如图所示的u-v,关系图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
C.当物距u=40cm时,像距v=1 0cm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5cm处的过程中,像一直在变小
47.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A.凸透镜 B.凹透镜 C.三棱镜 D.玻璃砖
4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甲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乙图中的
A.B. C.
D.
49.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花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B.近视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C.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D.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50.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当把烛焰放在A点时,成像在B点;当把烛焰放在B点时,成像在C点,则凸透镜的位置在()
A.A点左侧 B.AB之间
C.BC之间 D.以上情况都不可能
51.据《新科学家》杂志2015年1月27日的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利用高速摄像机首次捕捉到激光在空气中飞行的画面.已知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高速摄像机每秒可拍摄2×1010帧.则激光在空气中传播0.66m的过程中,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帧数约为
A.880帧B.440帧C.88帧D.44帧
5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沿主光轴由90cm处移至120cm处时(蜡烛图上未画出),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cm处,移动光屏再现一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一定是
A.缩小的像 B.等大的像 C.放大的像 D.正立的像
53.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

木棒经凸透镜所成的像A B''与木棒AB比较,呈现的特点是()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粗
D .A '端变粗,B ′端变细
54.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是( )
A .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
B .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增大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
C .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D .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5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及它们之问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光屏上的像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似
B .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像变为原来一半
C .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f >15cm
D .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设全程的路程是2s ,则前半程与后半程的路程都是s ,由s v t
=得物体运动前半程的时间 113m/s
s s t t =
=前 物体运动后半程的时间 225m/s s s t t =
=后 全程的平均速度
22 3.75m/s 3m/s 5m/s s s v s s t =
==+
故选B 。

2.C
解析:C
【详解】
设他们在同一地点再次相遇时所用时间为t ,由题意可知
s s s =+甲乙

v t v t s =+甲乙

200m 200s 4m/s 3m/s
s t v v =
==--甲乙 则乙跑的路程至少为 3m/s 200s 600m s v t ==⨯=乙乙
故选C 。

3.B
解析:B
【详解】
设总路程为2s ,由s v t
= 可得,前半段路程行驶的时间 1140m /s
s s t v == 后半段行驶的时间 2260m /s s s t v =
= 则整个路程汽车的平均速度
122248m /s 40m /s 60m /s s s v s s t t =
==++
故选B 。

4.D
解析:D
【详解】
AB .由图乙可知,物体A 的速度
A 10m 5m/s 4s 2s
s v t ===-
由图乙可知,物体A 计时2s 后出发,则10s 后,由s v t
=
可得物体A 从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 ()A A A 5m/s 102s 40m s v t ==⨯-=
由图丙可知,10s 后根据s v t
=可得物体C 从c 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 ()C C C 3m 3m 3m/s 102s 27m s v t =+=+⨯-=
根据题意,a 、c 之间的距离为80m ,计时10s 后,物体A 、C 相距67m ,可判断物体C 往右运动,其前10s 的平均速度
C C 27m 2.7m/s 10s
s v t ===' 根据题意,计时10s 后,物体A 、B 相距20m ,无法判断物体B 往哪边运动。

若物体B 往左运动,则根据10s 后物体A 从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 和a 、b 之间的距离为30m ,可知物体B 往左运动了10m ,速度为
B1B110m 1m/s 10s
s v t ===' 若物体B 往右运动,则根据10s 后物体A 从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40m 和a 、b 之间的距离为30m ,可知物体B 往右运动了30m ,速度为
B2B230m 3m/s 10s s v t =
==' 故AB 错误;
C .计时20s 后,由s v t
=可得物体A 从a 点出发向右走的路程为 ()A A A 5m/s 202s 90m s v t ''==⨯-= 根据s v t
=可得物体C 从c 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 ()C C C 3m 3m 3m/s 202s 57m s v t ''=+=+⨯-=
a 、c 之间的距离为80m ,则计时20s 后,A 离a 点
90m-80m=10m
则此时A 、C 两物体相距
57m-10m=47m
故C 错误;
D .由上已知计时10s 后,物体C 从c 点出发运动的路程为27m ,若物体B 往左运动,则计时10s 后,物体B 向左运动10m ,而b 、c 两点之间相隔
80m-30m=50m
此时B 、C 两物体相距
50m+10m+27m=87m
故D 正确。

故选D。

5.B
解析:B
【详解】
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所以根据上面的旗帜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

甲火炬飘动方向与旗帜相同,则有三种情况:一是甲火炬向右运动;二是静止不动,三是向左运动,且火炬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乙火炬飘动方向与旗帜相反,则乙火炬必定向左运动,且火炬运动速度大于风速,故选B。

6.D
解析:D
【详解】
第 1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1 1
120m
20m/s 1s
s
v
t
===第 2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2 2
230m
20m/s 1.5s
s v
t =
==第 3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3 3
340m
20m/s 2s
s
v
t
===第 4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4 4
425m
20m/s 1.25s
s
v
t
===第 5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5 5
545m
20m/s 2.25s
s
v
t
===
由此可见,小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图中时间间隔不同,运动的距离不同,平均速度相等,因此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值为 20m/s。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运动的时间t=40min
2
3
=h,路程s=4km=4×105cm,则陈老师行走的速度:
v
4
6km/h
2
3
s km
t h
===
,一步的长度为
5
410cm
6000


≈66.7cm/步,最接近于65cm.故A正
确.
8.A
解析:A
【解析】
解答:A. 由图可知,在前2s 内,小刚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刚跑得快,故A 正确;BC 、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刚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所以小刚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C 错误;D. 由图象可知此运动过程中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的,所用的时间也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出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 错误.
故A
9.C
解析:C
【详解】
设全程为s ,前
12路程的速度为v , ∵s v t
, 则全程所用时间为 t =
30km/h s , 前12
路程所用时间为 t 1=12s v
, 后12
路程所用时间为 t 2=201s 2km/h

由t =t 1+t 2,代入数值,
12
=30km/h s s v +1220km/h
s , 解得:
v =60km/h .
故选C .
10.C
解析:C
【详解】
设扶梯长为s,则扶梯的速度v1=s/30,人的速度v2=s/90,
由 v=s/t得:t=s/(v1 +v2)=22.5s=3/8min.故选C.
二、选择题
11.B
【详解】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B符合题意;C.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
解析:B
【详解】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B符合题意;
C.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没听到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A
【详解】
A.图甲中,用棉球塞住耳朵也能听到音叉发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是利用骨传导,故A正确;
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不能传声,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故B错误;
C.图丙中
解析:A
【详解】
A.图甲中,用棉球塞住耳朵也能听到音叉发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是利用骨传导,故A 正确;
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不能传声,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故B
错误;
C.图丙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故D错误。

故选A。

13.C
【详解】
为比较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而进行的实际操作过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进行实验环节,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详解】
为比较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而进行的实际操作过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进行实验环节,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当有来电时,手机指示灯闪烁,却听不到声音。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
解析:B
【详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当有来电时,手机指示灯闪烁,却听不到声音。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③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的快、慢不同时,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④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锣时,锣振动停止,锣声就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将钢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由以上知,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①②④,故选B。

15.D
【详解】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正确,不合题意;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正确,不合题意;
C.扬声器发出的声
解析:D
【详解】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A正确,不合题意;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正确,不合题意;
C.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正确,不合题意;D.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敲击时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错误,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